古代女子的成婚年龄,相较于现代显著偏早。
当前,我国法律规定女性适婚年龄为20岁及以上,即女性需满20岁方能领取结婚证。
反观古代,女子往往在13至14岁时,便逐渐步入婚姻殿堂,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好奇。
事实上,女性在13、14岁时通常会经历月经初潮,这标志着她们生理上的成熟,并具备了生育能力。
因此,一旦女孩出现月经,父母便会开始为其筹备婚事,使其在年幼时便出嫁。
至于,为何具备生育能力,便成为嫁人的条件,原因在于,封建社会女性的主要职责,在于生育与家务,生育能力尤为关键。
若女子无法生育,将面临夫家的刁难,甚至可能遭遇丈夫另娶的无奈,其境遇颇为悲惨。
此外,古代普通家庭子女众多,因人口政策宽松,家庭负担较重。
当女儿年满13、14岁时,父母便会为其寻找合适的夫家,以减少家庭开销,并通过嫁妆增加家庭收入。
在那个时代,女子若超过适婚年龄仍未出嫁,便会被视为“剩女”,且多因相貌不佳而难以婚配。
相比之下,适龄女子更受青睐,人们普遍认为,先挑选的总是更优秀。
因此,一旦女子到达适婚年龄,便会有求婚者上门。
古代剩女,常沦为家庭的笑柄,但她们实则无辜。
关键在于,古代法律严格规定了女子的适婚年龄,尽管各朝代具体规定有所差异,但大体相近。
在古代,女性的主要职责是婚姻与家庭,与现代女性享有的自由生活相去甚远,她们的生活往往并非自主选择。
封建思想下,女性地位普遍低下。
除贵族小姐与皇室公主外,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几乎毫无地位。
她们自出生起,便被视为男性的附属,遵循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准则。
这与社会环境、医疗条件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时,即便是普通的风寒也可能致命,生活状况颇为凄惨。
考虑到这些因素,若女子在13、14岁出嫁,15、16岁生育,待孩子成年至少需15年,此时她已年近30。
若生育多个子女,其余生可能仅有十余年,甚至更短,这是古代女子早婚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13、14岁的女子多处于懵懂阶段,既无叛逆之心,也易于夫家管理。
婚后,她们需照顾丈夫、侍奉公婆,稍有不慎便可能遭受责骂。
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变化使她们变得不易控制。
古时,尽管多数平民家庭的女孩常在13至14岁时便出嫁,且双方家庭,往往未充分考量早婚可能对女孩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仍有一些富贵之家,选择让女儿在家中多留几年,即所谓“待字闺中”。
此外,这些富裕家庭更为重视女性的身体健康,认识到尽管女孩在13岁时已具备出嫁条件,但其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人们常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意味着随着年龄增长,女孩可能会变得更加出众,即便延迟婚嫁,也不一定会成为所谓的“剩女”,反而可能在成熟后更加光彩照人。
以上分析,揭示了古代女子早婚现象的普遍原因。
然而,也存在特例,部分女子即便过了13岁仍未出嫁,最终仍能找到满意的伴侣。
这证明了女性健康同样值得社会关注,因为年龄并非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
投稿 | 笔友
编辑 | 徽米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徽米君说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