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元年,即公元954年正月,后周的开国之君太祖郭威已至生命垂危之际,滴水难进,命不久矣。
临终前,他最大的忧虑在于,尚未决定将由谁来继承这片广袤的江山。
人生终有一死,无论早晚,郭威历经磨难,从反叛到称帝,一生丰富多彩,死而无憾。
然而,对于身后事的安排,他仍感难以释怀。
#1
subtitle
《孟子·离娄上》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普通人若无子嗣,尚且会遭人非议,更何况皇帝若无继承人,将对国家朝政产生深远影响,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郭威自然不愿看到国家陷入混乱,但遗憾的是,他并无子嗣。
事实上,郭威并非天生无子,他的两个儿子剡王郭侗和杞王郭信,早在四年前,即公元950年的乾祐三年,就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
郭威原本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部将,后汉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政权,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
后梁灭唐,后唐灭梁,后晋灭后唐,契丹灭后晋。
后晋灭亡后,时任后晋节度使的刘知远趁机自立,建立了后汉。
刘知远为人厚道,不念及“卸磨杀驴”之事,称帝后任命郭威为魏州(今河北大名)的军政长官,全权处理当地事务。
刘知远对郭威说:“我虽不能给你更多,但让你做个封疆大吏还是绰绰有余的。”
君臣之间关系融洽,刘知远临终前,更是将郭威指定为顾命大臣,希望他能念及旧情,辅佐新帝刘承祐。
郭威果然不负所托,以忠诚之心回报了刘知远的知遇之恩。
我与你坦诚相待,他于魏州勤勉尽责,致力于刘氏皇族的长期繁荣,始终不渝地努力着。
郭威忠诚无二,然而新登基的刘承祐却对他心存疑虑。
你作为先皇指定的辅政大臣,在朝中享有盛誉,且当前掌握重兵,割据一方,这让刘承祐难以确定你是否会忠于他。
在那个时代,节度使叛乱频发,为求自保,刘承祐决定先下手为强,对郭威采取行动。
为彻底根除郭威的势力,他还下令处死了郭威留在京师开封的家属,包括郭威仅有的两个儿子——剡王郭侗和杞王郭信。
此举,导致郭威家族后继无人。
随后的事件发展众所周知,刘承祐的逼迫迫使郭威起兵反抗。
尽管刘承祐手段毒辣,但在军事上却能力不足。
郭威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击败朝廷军队,刘承祐兵败逃亡,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刘承祐死后,郭威占领开封,改朝换代,建立后周,时间为广顺元年,即公元951年。
后周太祖郭威在历史上名声不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一位杰出的君主。
他宽厚仁慈,节俭谦逊,是五代十国时期难得的明君。
#2
subtitle
郭威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
众所周知,皇权往往伴随着沉重与自私,即使是最贤明通透的帝王,在皇位传承上也会优先考虑自己的血脉,而非贤能之人。
但郭威,却是个例外。
他于广顺元年登基,显德元年驾崩,在位仅三年。
皇帝具备再生育子女的能力,若有小皇子诞生,将皇位传承给他本是顺理成章之事。
然而,郭威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未册封皇后,也未广选秀女扩充后宫以延续血脉,反而在临终之际,将皇位传给了侄子柴荣。
柴荣,生于后梁贞明七年,籍贯邢州尧山,其姑母柴氏乃后周太祖郭威之皇后,尊号圣穆。
公元954年,显德元年正月二十一日,五代十国时期的杰出君主、后周王朝的建立者郭威逝世。
随后,柴荣继承了皇位,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第二任统治者,后世称其为后周世宗。
柴荣登基不久,邻近的北汉政权便趁机挑衅。
北汉世祖刘崇,狡猾多谋,利用后周政权更迭之际,亲率三万大军,并勾结契丹人共同进犯,意图趁虚而入。
然而,刘崇显然低估了柴荣的能力。
郭威岂会轻易将江山托付给无能之辈?
面对北汉与契丹的联军压境,新登基的柴荣镇定自若,迅速组织军队,亲自率军迎战。
在战场上,他指挥若定,痛击北汉步兵,击退契丹骑兵,使刘崇与契丹人溃不成军,几乎覆灭北汉王朝。
在这场自卫战中,一位名叫赵匡胤的年轻将领崭露头角,逐渐在后周政坛崭露锋芒。
赵匡胤名声在外,但本文并非聚焦于他。
击败北汉后,柴荣意识到,五代十国时期的群雄割据,那些所谓的枭雄豪杰,大多徒有其表。
因此,他决定不再姑息纵容这些势力。
#3
subtitle
随后,帝王西征平定了后蜀,三次攻打南唐,并向北讨伐契丹,这一系列行动在中原地区掀起了一场壮阔波澜。
各位,五代十国时期,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战争频发,征服与掠夺屡见不鲜。
然而,柴荣却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这实属罕见。
在对抗北汉时,他令刘崇溃不成军,仓皇逃窜;征讨后蜀,他出其不意地收复了秦州、阶州、成州、凤州四地;面对南唐,他长途奔袭,一举夺得长江以北的淮南地区;与契丹交战,仅用四十二天,便收复了三关三州,共十七个县的土地。
这样的战绩,即便是当年在五代十国中战无不胜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也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六月,柴荣亲自披甲上阵,率军征讨辽国。
深谋远虑的周世宗柴荣深知,相较于身边那些自封为王、称霸一方的小人,真正的对手是草原上的辽朝。
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对中原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柴荣一日不解决辽朝问题,便一日难以安睡。
因此,他决定集结重兵,首先攻取幽州(今北京),然后一路北上,以实现光复十六州的宏图大业。
大军疾行数日,途径瓦桥关,在此安营扎寨,稍作休息。
毕竟,人是需要进食的,即便心中满怀建功立业的壮志,也需适时休憩。
若将一统天下视为一份工作,那么这份工作永无止境,因为天下之大,不仅限于华夏,而是无边无际。
翻过一座座山,征服一座座城池,总有新的目标在前方等待。
然而,工作虽无尽头,但饮食却是必需。
于是,皇帝率领将士们,在瓦桥关开始生火做饭。
瓦桥关,根据历史地图推测,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北涿县附近。
皇帝稳坐中军帐中,只听哨兵来报,辽军得知皇帝亲自出征,已惊慌失措,呈现败退之势。
得知此消息,皇帝满心喜悦,视其为建功立业的初步成功,仿佛胜利触手可及。
然而,命运却对柴荣开了一个玩笑。
就在大军即将启程的前夜,柴荣突然身患重病,无法行走,只能下令撤军,返京养病。
即便是伟大的帝王,也难以逃脱病痛的困扰。
尽管封建时代官僚们常宣扬皇权神授,将皇帝比作神的使者,但皇帝终归是人,需经历人间百态,感受自然变迁,品尝五谷,体验情感起伏,同样面临生老病死。
无人能幸免,柴荣亦是如此,只是他的这一天,比常人稍早降临。
六年间,柴荣致力于改革,选拔贤才,修订法律,整顿军纪,征战四方,巩固边防,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扩大漕运,推动文化发展。
他几乎践行了一个优秀皇帝的所有职责,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远见卓识。
然而,这位顺应天意、深得民心的后周世宗柴荣,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在三十九岁时溘然长逝。
显然,上天并未眷顾于他。
公元959年,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在开封万岁殿驾崩,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柴荣已无法参与其中。
三十九岁的他,留下了未竟的壮志和未实现的人生理想。
但世事无常,江山依旧,人却已逝。
柴荣之后,五代不再,而他本人,也成为后周独一无二的传奇。
投稿 | 笔友
编辑 | 徽米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徽米君说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