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包拯究竟是何模样?
他并未涉及“铡美案”,脸色也并非漆黑,甚至被胡适誉为有福之人。
这是否颠覆了您的传统印象?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包拯所处的仁宗朝局中,风云变幻莫测。
当苏轼、范仲淹等友人纷纷遭遇贬谪或羁押时,包拯却奇迹般地未受任何重大波折。
在他二十七年的仕途里,竟连升二十六级。
那么,包拯究竟有何独特的为官之道?
#1
subtitle
宋真宗咸平二年,包拯诞生。
其父包令仪为真宗时期的进士,祖籍安徽合肥。
二十八岁那年,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西建昌知县。
但他因父母年迈需照顾,请求改派至合肥附近任职,最终朝廷将他调往合肥附近的和县管理盐税。
即便如此,包令仪仍希望儿子能常伴左右,于是包拯索性辞官,专心照顾父母。
多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守孝期满,于1037年前往安徽天长担任县令。
赴任前夕,他与同窗好友行至某地,一位富商久闻其名,多次邀请他们赴宴,但均被包拯拒绝。
富商坚持不懈,再次发出邀请,同窗好友便劝说包拯:“我们是穷学生,人家如此盛情,不妨去一次吧!”
然而包拯坚决地说:“我们虽是学生,但将来为官,可能会来此地。若此时接受富商邀请,将来必会偏袒于他。这种违背原则的事,我包拯绝不为之!”
1041年,包拯又被调任至广东肇庆担任知府。
此地出产的端砚天下闻名,前任知府们在上贡端砚时,都趁机将几十台上好端砚据为己有,但包拯却坚守原则,未染此风。
包拯上任后,风气迅速改善。
他在该地任职三年间,从未私自侵吞过一方端砚。
随后,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包拯为监察御史。
在此期间,包拯针砭时弊,凭借犀利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朝廷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其中,他针对与辽国的外交政策,便有着独到见解。
但包拯对此不以为然,他指出,上贡岁币无法从根本上避免边境冲突,朝廷应重点整顿军队、选拔将领、加固边防。
一味求和往往适得其反。
包拯不仅关注边防,心中始终装着百姓。
四十九岁那年,他出任三司户部副使。
得知地方为造船搭桥强行向百姓索取赋税后,他立即请求朝廷废止这一做法。
皇祐二年,包拯已过半百,刚正不阿的性格依旧未变。
当时,张贵妃在仁宗面前为伯父张继饶讨要官职,包拯率领谏官请求剥夺张继饶官职,得到了仁宗的认可。
在此期间,包拯屡屡弹劾三十多位高官,其中不乏皇亲国戚、达官贵人。
当时朝堂上流传着一句话:“在原则面前不能通融的,只有阎王爷和包拯。”
可想而知,他得罪了不少有权有势的大人物。
但令人称奇的是,包拯并未像同时期的范仲淹、苏轼那样遭到贬谪。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2
subtitle
当时的情势是,朝廷正在推行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而包拯是范仲淹的学生。
按理说,包拯应站在“改革派”一边,支持老师的新政。
然而,在新政实施过程中,包拯却突然上奏仁宗,尖锐地指出推行新政的按察使权力过大,且缺乏监督。
这样下去,必然引发大乱。
仁宗听后,细思极恐,觉得包拯所言极是,随即对此问题高度重视。
包拯指出的问题,如同为“保守派”提供了一个攻击“改革派”的绝佳机会,被“保守派”紧紧抓住,并将包拯视为同道中人。
恰在此时,“改革派”中的欧阳修与包拯产生了激烈矛盾。
而当“保守派”自以为占据上风,主导局势时,包拯再次挺身而出,为“庆历新政”高声赞扬,认为新政中的诸多举措,皆有利于国家与民生。
此举令众人惊愕不已,纷纷疑惑:你究竟站在哪一方?
其实,包拯向来对事不对人,他认为对的便坚持,错的便摒弃。
因此,包拯成为了只忠于国家和皇帝的孤臣。
贤明的宋仁宗深知,包拯的建议皆出于国家利益,毫无个人私念。
即便包拯在他面前滔滔不绝,他也只是轻轻擦去脸上的唾沫,欣然接受其建议。
仁宗皇帝虽乐于听取朝臣意见,但亦有所忌讳。
他心爱的一个皇子四岁夭折,此后所生的皆是公主,导致他在立太子一事上心存阴影。
满朝文武皆不敢触碰此禁忌,唯有包拯敢于殿前直谏,提议将确立太子之事提上日程。
仁宗听后大怒,以冰冷的眼神注视着跪在面前的包拯,反问:“卿欲让朕立何人为太子?”
包拯从容回答:“圣上立谁为太子,乃您的家事,臣无权干涉。但早立太子,关乎社稷安稳,臣责无旁贷。”
这番话,将皇家私事提升至国家层面,不仅让仁宗怒气消散,更对他欣赏有加。
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在“庆历新政”这一敏感时期,包拯并未站队或跟风,而是将一颗刚正不阿的忠心献给国家,成为忠于大宋和皇帝的孤臣。
这样的臣子,皇帝怎会轻易将其放逐地方?
#3
subtitle
除了勇于谏言、刚直不阿,包拯还是一位务实的能臣。
当时,宋辽边境地区为防止辽军侵犯,地方官将大量耕地改为牧场,饲养战马。
包拯得知后,认为此举不划算,便向朝廷建议恢复耕地,种植粮食。
这样不仅能购买所有战马,还能解决当地农民的生活问题。
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此外,宋朝当时盐价高昂,包拯又向仁宗指出,高价盐会导致百姓向辽国购盐,增强辽国财力,进而威胁大宋边疆安全。
若强行禁止,百姓可能投奔辽国或起义反抗。
仁宗听后,立即下旨降低盐价。
纵观包拯二十七年的为官生涯,他始终坚持原则与包容并蓄的风格。
在担任开封府尹兼龙图阁大学士时,他严厉弹劾占用河道的豪强,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而在小事上,他又显得圆融大度。
年轻时,他受刘筠夫子教诲,受益终身。
后来,刘筠因小错被羁押,包拯为其减轻罪行,并挑选宗族中的孩子过继给无子的刘筠。
作为朝廷大员,包拯并不贫穷。
他在担任开封府尹时,年收入为两万贯,但生活极为简朴,将所得薪资用于资助贫困百姓和需要援助的人。
尽管没有传说中断案如神的神奇表现,也没有稗官野史中描绘的黑脸月牙形象,包拯却凭借刚正不阿的性格、敏锐独到的洞察力、坚守原则的勇气以及圆融的处世智慧,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平生抱负。
他为国家和百姓,带来了诸多实质性的利益。
投稿 | 笔友
编辑 | 徽米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徽米君说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