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活至七十岁,自古便属罕见。
在我国古代社会,受限于低下的生产力,和并不优越的生活条件,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
能活到五六十岁,便已是长寿之象征。
而年逾七十者,更是名副其实的老寿星。
家中有老,胜似珍宝。
按常理而言,家中长辈的地位自然不低,加之,尊老爱幼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备受推崇。
然而,在清朝时期,尽管康熙与乾隆这对祖孙皇帝大力倡导敬老爱老,却出现了,不少老人在同他们聚餐后相继离世的现象,这究竟是何原因?
1 / subtitle
小
标
题
追溯至康熙五十二年,彼时的康熙皇帝已步入花甲之年。
在那个年代,能活到六十岁堪称一大喜事,即便是普通人家,也会大张旗鼓地庆祝六十大寿,更何况是开创了盛世大清的康熙皇帝。
一时间,全国各地反响热烈,尤其是众多老人,不惜长途跋涉,远赴京城,以贺万寿无疆。
有的老人甚至从云南、广州等地提前一两个月出发,只为亲眼见证这一盛况。
他担心老人们远道而来,可能因水土不服或乍暖还寒的天气而身体不适。便命令太医,全力救治所有进京后生病的老人,以免他们因贺寿而客死他乡。
同时,康熙还展现出极大的人性化关怀,规定,只要老人们曾为他行过一次全礼,日后相见便无需再行接驾之礼,只需行普通礼仪即可。
最终,这场老人进京祝寿的活动,还被赋予了深刻的政治意义,康熙因此下令大赦天下。
在这些进京贺寿的老人群体中,有部分是遭朝廷贬谪的官员。
除去那些因贪污犯罪被惩处的,其余因公务失误,而降级或革职的官员,均可经由相关部门评估后,恢复原官职。
在康熙帝的诞辰之际,会举办盛大的宴席,自西直门延伸至畅春园,长达二十里,此即“千叟宴”。
整个三月期间,京城官员外出时需身着正式官服,即蟒袍马褂。
宴会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可由专人搀扶至康熙面前,接受其亲自敬酒。
随后,康熙又设宴款待八旗子弟(即满洲人)及部分蒙古与汉族大臣,再次共庆。
至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已六十九岁高龄,这在历史上亦属罕见。
他为此颇感自豪,遂决定,提前庆祝自己的古稀之寿,再次举办千叟宴。
此次宴会,康熙帝的孙子、年仅十二岁的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亦参与其中。
弘历望着自己的祖父,深感其威严与令人敬仰。
然而,千叟宴后不久,康熙帝便驾崩。
随后,雍正帝继位,在位十四年,之后由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
公元1784年,乾隆帝在位已五十年,这一年对他而言意义非凡。
他下令编纂的《四库全书》在此年完成,同时,他还迎来了自己的五世孙(因避讳改为元孙)载锡。
见国家在他的治理下繁荣富强,乾隆帝自觉功绩显赫,于是效仿祖父康熙,决定再次举办千叟宴。
此次宴会,凡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均可赴宴。
参与人数逾三千,设宴超过八百桌,其中一位名叫郭钟岳的嘉宾尤为引人注目。
据史料记载,郭钟岳当时已141岁高龄。
早在乾隆四十九年,因迎接乾隆帝视察浙江有功,他被赐予国子监司业的官职。
在随后的千叟宴上,乾隆帝特别邀请这位超过140岁的老人赴京参加,并赐予丰厚奖赏。
宴会上,乾隆帝与纪晓岚即兴创作对联。
乾隆出上联:“花甲重逢,再添三七岁月”,纪晓岚对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然而,郭钟岳在参加完千叟宴后不久便在家中去世。
十年后,乾隆六十年,乾隆帝已85岁高龄。
为了不超过其祖父康熙帝在位61年的纪录,他决定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
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乾隆帝退位为太上皇,并在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
由于乾隆帝年事已高,千叟宴的参会年龄从60岁提升至70岁。
正月初四,刚退位三天的乾隆帝在宁寿宫皇极殿设宴,三千余人参加,另有五千余人受邀但未出席。
宴席上,嘉庆帝小心翼翼地侍奉太上皇乾隆,将其扶上皇极殿宝座。
随后,他带领3056名白发苍苍的老人跪在乾隆面前,高呼万岁。
目睹天下最年长和权力最大的人群同时跪拜,乾隆帝心情愉悦,当即赐予百岁以上老人六品顶戴,90岁以上老人七品顶戴。
此次千叟宴上,即兴赋诗多达3497首,将千叟宴的规模推向了极致。
然而,与郭钟岳相似,许多老人在参加完这几场盛宴后相继离世。
回家后不久,这些老人便相继病逝,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3 / subtitle
小
标
题
事实上,并非康熙、乾隆在千叟宴中下毒所致。
作为大清皇帝,面对前来祝寿的老臣子们,他们绝不会采取如此手段。
关于老人们相继离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身体和心理两个维度来分析。
从身体层面看,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中既有官员也有平民,而病逝者多为平民。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普通百姓难以承受如此“福气”,即用未来的寿命来“换取”当前的荣耀,即所谓“福气不支,折损寿命”。
但实际上,这些平民老人平时饮食清淡,豆腐之类的简单食物已算“滋补”。
而在千叟宴上,他们面对的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
从干果蜜饯,到御菜火锅,一桌宴席往往有五六十道菜,且多为他们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
这些油腻厚重的食物,对于习惯了青菜豆腐的肠胃来说,自然难以消化。
加之千叟宴多在正月、三月举行,北京正值寒冬,食物上桌后很快变凉,脂肪凝固。
这样的食物,对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肠胃难以承受。
此外,老人们为了进京祝寿,提前赶路,星夜兼程,在寒冷的冬天里奔波劳碌。
到北京后,还要经历乍暖还寒的天气再返程,这对他们的身体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在这样的“内外夹击”下,老人们生病甚至去世,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心理层面来看,参加千叟宴对老人们来说,也是一次精神上的考验。
众多长者中,多数人首次有幸目睹帝王风采,视此为祖荫庇佑的难得机遇。
在往昔,皇帝代表着无上的权威,能与君主共宴,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令他们满心欢喜又心怀敬畏。
然而,中医早有告诫:“怒则伤肝,喜则伤心,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恐则伤肾。”
过度喜悦,实则会耗散心气。
正如《儒林外史》所述,范进中举后因过度兴奋而发疯,便是“乐极生悲”的典型例证。
尤其对于心脏功能欠佳者,过度激动,可能诱发心绞痛乃至心肌梗死。
千叟宴的恩泽并非一时一地,以乾隆最后一次千叟宴为例,受邀者总数达八千人,其中三千人赴宴,五千人因故未至。
赴宴官员,获赏“如意”及丝绸布匹,无官职的老者,则得“养老银牌”与“犀角黄花梨寿杖”。
这些赏赐,老人们皆视为至宝,恭敬地置于祠堂,与祖宗牌位并列,时常祭拜,祈求圣上安康。
更有甚者,因担心损坏御赐银牌,夜不能寐,日日怀抱,生怕有丝毫闪失。
如此焦虑,自然难有良好精神状态,长此以往,身心健康亦受影响。
试想,若老人们能以平常心视康熙、乾隆为普通长者,参加寿宴无心理负担。
或帝王真能体恤老者,免去长途跋涉之苦,或许能延长许多老人的寿命。
然而,历史无法假设,遗憾终存。
于那个时代而言,此等情形绝无可能。
康熙与乾隆两位帝王,视众多老者前来贺寿,为自身英明与治国成效的彰显。
而在这些老者心中,能获邀为帝王祝寿,无疑是前世修来的莫大荣幸。
即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或许亦在所不辞。
------------------------------------------------------------
投稿 | 笔友
编辑 | 粽子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小编说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