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黄继锋
副主编:张秀琴
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以整体性的视野阐述马克思主义170余年来形成、发展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着重总结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未来趋势,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力求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八卷)主要反映20世纪2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传播、发展和影响。重点阐述欧洲大陆、英美地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欧洲共产主义”以及其他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对革命主体、革命策略和革命前景的新的思考,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和阐释。最后一章叙述马克思主义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传播和发展历史。
第八卷卷首语
本卷主要反映20世纪2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演化以及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传播和影响。
20世纪20年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第二国际的终结、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对西方共产主义运动影响的扩大,以及随后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受挫,“西方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重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进行重新解释。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之所以没有在当时危机重重的局面中崩溃,是因为无产阶级没有形成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觉阶级意识,而第二国际(包括第三国际)机械的马克思主义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他们试图通过揭示马克思的黑格尔根源来恢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进而在社会经济条件和自觉阶级行动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度的强调,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文化领导权”理论,都是这一努力的体现。这些理论赋予了主体、意识、理论在历史中以重要地位。
卢卡奇
柯尔施
葛兰西
受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由于1932年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公开发表,1930年形成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法兰克福学派和之后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趋向。它们把苏联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批判对象,并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当代资本主义非人性反人道的实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看来,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理性的工具化,把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的人变成受效率精神驱动的“单向度的人”,从而成功地消除了各种反对的声音。由于看不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乐观主义陷入政治悲观主义。他们放弃了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策略指导的努力,并把注意力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批判上来。同样,活跃于法国思想界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把青年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与存在主义思想相结合,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还原为主观性的哲学。他们把西方消费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要现实批判对象,寻找一种在微观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替代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1968年声势浩大的学生造反运动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霍克海默(左前),阿多诺(右前)与哈贝马斯(最右侧)
1965年摄于海德堡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思潮即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也逐步发展起来,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它们反对20年代以来在西方广泛弥漫的用黑格尔的眼光看待马克思、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倾向,主张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之再次成为进行真正的阶级分析和预言的决定性的认识武器。同时,它们也力图克服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苏联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缺陷。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分离的做法,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及其结果既是科学的,同时又是价值判断。马克思所描述的科学真理,实际上表现了工人阶级日益增长的不满和社会主义抱负。这一理论是符合科学逻辑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宣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并从结构整体的角度维护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同时也试图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多元决定论”的提出就体现了这种旨趣。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失败,标志着以学生和工人为主体的传统社会运动的失败,同时也标志着旨在唤醒工人群众阶级意识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在资本主义世界,以新中间阶级主导的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女权运动等各种新社会运动代替传统的学生和工人运动而成为左派政治主流。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研究路径上开始发生转变,即理论研究日益与新社会运动联系起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由此走上历史舞台。而新社会运动呈现出来的多元的反对资本主义的主体,也成为之后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70年代后期,欧洲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这一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被称作“欧洲共产主义”。
与欧洲大陆相比,英美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前相对薄弱。英国共产党于1920年成立后一直追随苏(俄)共,在理论上缺乏创新。3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批左派知识分子加入英共,这种局面有所改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产生一批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英国本土问题的研究成果。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英国新左派运动兴起。第一代新左派思想家着手反思、清算斯大林主义,并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英国实际相结合的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第二代新左派崛起,新一代新左派更多吸收和借鉴欧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受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渐扬弃和超越本土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传统,建构理论性更强的革命的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具有分析哲学传统的英美一些哲学家运用分析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政治哲学,形成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美马克思主义阵营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尤其是受新社会运动的启发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趋向。这一理论趋向体现了在“晚期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努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底线。
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命运,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经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等问题,都引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深入思考,产生了具有重要影响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成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研究领域。
本卷的前七章分别对以上内容做了详细的论述。最后一章,简要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传播和发展的历史。
第八卷目录
主编简介
黄继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秀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记
本卷展示的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与其他多卷在时间上相互交叉。之所以没有把本卷内容按历时顺序分散到相关各卷,而是单列一卷集中进行论述,是为了能够更完整地呈现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变化,以及在相应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演化的总体脉络和内在逻辑。
本卷各章的作者和分工如下:卷首语(黄继锋)。第一章、第二章(张秀琴)。第三章:第一节(刘怀玉);第二节(梁树发、刘怀玉);第三节(陈硕、刘怀玉);第四节(汤建龙、刘怀玉)。第四章:第一节(黄继锋、傅强);第二节(黄继锋、曾庆娣、宋德孝)。第五章:第一节(张秀琴);第二节(张晓萌);第三节(郭咔咔)。第六章:第一节(雷晓欢);第二节(张晓萌);第三节(张晓萌、常佩瑶)。第七章:钱秋月。第八章:第一节(雷晓欢);第二节(贺钦)。大事年表由张晓萌编制。索引由王瞻编制。
本卷的完成和出版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十分感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委会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给予我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各位作者的通力配合和辛勤劳作,感谢人民出版社郇中建编审、毕于慧编审、高华梓编辑为本卷出版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支持。
由于本卷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也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不足和缺憾在所难免,诚挚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黄继锋
2018年12月30日于人民大学
Notice
转载本公众号推送请注明出处。
图文编辑:李源
审核人:赵玉兰
相关阅读
新书推介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
新书推介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新书推介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卷)
新书推介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三卷)
新书推介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卷)
新书推介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五卷)
新书推介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六卷)
新书推介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七卷)
本公众号致力于推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并长期接受相关领域已发表文章的投稿。欢迎大家关注!欢迎大家投稿!
投稿邮箱:megastudie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