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MEGA1)上个世纪20年代起始于苏联,30年代由于当时国际局势引发的各种原因被迫中断。第二版(MEGA2)在上个世纪70年代重启,90年代初因苏东剧变又遭遇中断,这次短暂的中断后,该版以多国多组织机构合作的国际版形式继续编辑出版。迄今,纸质版已出版的卷次与计划出版的卷次(114卷)比较起来已经过半,余下的部分正在以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形式继续编辑出版。MEGA2以其所提供文本、文献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客观性和过程性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这些已出版的卷次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并且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以中国学界为背景,对MEGA2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做一简要概述与分析。
一、MEGA2在中国的传播与反响
20世纪末,MEGA2通过两个途径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其一是随着MEGA2的陆续出版,我国中央编译局根据已经出版的MEGA2文本和文献资料重新校订、编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的部分卷次仍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这些新版本向读者呈现的信息已经对中国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二是来自MEGA2的编辑出版工作、已经编辑出版的卷次、手稿文献和国外相应研究成果的直接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MEGA2的前身是MEGA1。20世纪初,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的梁赞诺夫就尝试着向世人呈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手稿的原貌,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MEGA1)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出版计划,即将著作、《资本论》及其手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分为三个部分出版,至3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政治局势紧张而终止出版,第一版出版了11卷,含2卷索引卷共13卷。
MEGA1(全13卷)
20世纪70年代初,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继续启动编辑出版工作,但这已经不是MEGA1的简单延续,而是形成了更加完整、周密的出版计划,即MEGA2出版计划。MEGA2在MEGA1的基础上有所扩大,由前者的三个部分扩展为四个部分:第I部分著作;第II部分《资本论》及其政治经济学研究手稿;第III部分在原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信之外又加上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与他人的通信,他人彼此之间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第IV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阅读笔记和札记。MEGA2的卷册规划也扩大为164卷。
然而命运多舛,80年代末的苏东剧变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的出版计划再一次受阻,但是这一次中断的时间不长。1990年10月,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和特利尔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卡尔·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等联合起来,在阿姆斯特丹创建了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并获得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出版权。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接手MEGA2的出版工作后,将出版规模由原计划的164卷减少为114卷。时至今日,MEGA2的出版已完成计划中的过半,其中第II部分借助于日本学界的编辑力量已全部出版齐全。
荷兰阿姆斯特丹
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
德国特里尔
卡尔·马克思故居
MEGA2的出版不仅向人们呈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研究成果的真实文本文献,而且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形成的过程、路径、历史背景资料尽可能完整地呈现给人们。以此向人们传达一种理念,即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理论视为一种严肃、严谨的探讨人类社会在对抗性矛盾中运行发展的历程与规律,并尝试凭借这一认识探讨改变人类命运可能路径的珍贵理论资源。
伴随着MEGA2传入中国学界的不仅仅是珍贵的文本文献资料,还有这些文本文献资料所携带的精神。我们从马克思的研究手稿和著作中看到,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所具有的客观、严谨、求实的精神特征,体现出他的研究旨趣不是尝试着去简单地挑战任何一种既有的理论体系、去寻求另一种理论构建,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他的出发点是现实社会,他的研究思路伴随着源于现实社会的问题意识,并且在与他人的理论交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脉络。他的研究宗旨是从理论上探索人类社会摆脱资本主义困境、解放自身的现实路径。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强,大量国外文献资料被及时翻译、介绍过来,国内学者能够及时跟进MEGA2的最新编辑动态、最新研究进展。学界不仅对此迅速作出反应,而且对一些编辑中的争议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虽然相比较而言,国内外学术交流还不均衡,国内学者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还显得势单力薄,但这一局面随着国内学者在外语与专业两个方面的努力已经有所改善。我们的研究及其成果已经开始为国外同行所关注,国内外的MEGA2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动局面。只是由于国外学者的中文水平与中国学者的外文水平不对等,国外大量的资料、信息、研究成果借助于我们自身的外文翻译输入中国,国内研究成果同样借助于我们自身的外文翻译向外介绍。这种内外交流语言文字的不对等,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这一交流中的掣肘有待于国外学者的努力来消除。
MEGA2部分卷次
从国内学术领域来看,MEGA2研究阵容由于年轻学者的加入而不断壮大,20多年来,一定数量的兼具外语和专业能力的年轻队伍稳步成长。这些具有良好外语水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的年轻学者正在拓展依据于MEGA2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工作,正在逐步拓展从历史语境到现实语境、从国内到国际的全方位研究视野。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依据于原著、MEGA2进行的研究和解读,与从原理反哺原著的解读方式比较起来,前者更加贴近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现实在问题意识主导下的研究思路进程,而后者往往从教科书体系及其理论框架出发去阐释文本中的思想、观点,由此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以文本为基础的阅读,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思路中看到,在他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思考过程和抽象的理论表达之间存在着关联性,MEGA2为我们把握这一关联性提供了全面和立体的历史信息;而苏联教科书体系为我们呈现的是完成了的、借助于一系列从不同文本中提炼出来的系列概念表达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使人们养成了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思维习惯,疏离了本真的认识和理性思维功能。
面对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弊端以及MEGA2研究呈现的不同信息,人们由此形成了两种心态,或者不切实际地期待MEGA2研究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能够克服教科书体系弊端并且抵御种种诘难的马克思;或者对MEGA2在信息中所呈现出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思路中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感到无所适从。
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
这两种态度与MEGA2研究所追求的客观性、科学性是不相容的,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强调,MEGA2的基本特征是呈现原文本、原创作的真实面貌与客观过程,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阅读、通信等能够收集到的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资料。尽管90年代以后部分卷次的导言带有编者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但是这一瑕疵不影响文本本身的客观性、真实性。MEGA2研究所追求的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真地对待人类思想宝库——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精神。无论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精神是否能够或者始终能够得到很好地贯彻,MEGA2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已经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中展现了其独一无二的资源价值、理论视野和现实意义。
然而,我们也有必要强调:MEGA2研究并不是也不可能否定或者取代一百多年以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积淀了一百多年以来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心血、智慧,饱含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历史性社会实践的结晶。人们为这一实践所付出的代价,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以及从中增长起来的智慧,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不是文本研究本身可以替代的。文本文献研究使我们能够在借鉴历史性实践的前提下,继续思考时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发展路径。这正是文本文献研究的意义所在,借助于MEGA2提供的更加客观、准确、全面、立体化的文献资料,结合既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理论在历史、时代的语境下做出更加深入、具体、客观的思考与研究。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强调,阅读和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并不是非MEGA不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即使从国际范围的角度来说,本土语言的翻译文本是最为便捷且大众化的研究资源,从而也是基本的阅读资料。
二十多年以来,国内的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已经由开始的寥寥数人发展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活跃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阵容,集编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专业的研究于一体。2021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分会的成立为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提供了一个共享资源、交流信息、磋商学术、分享科研成果的学术平台。由于文本文献研究的特点,一些难以成文并在公开刊物发表的研究所得和信息资料,通过学术交流平台获得了及时交流与反馈。学会成立以来的三届年会以及各类小型学术研讨会,为我们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研究思路和相互取长补短提供了机遇。
二、MEGA2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新视野
MEGA2的编辑出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意义重大,从世界和中国的视野来看都是如此。从世界视野来看,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受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影响比较大,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但是都承担着在不同历史环境下解释、传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职责。恩格斯为此撰写了《反杜林论》(1878)、《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列宁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斯大林撰写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中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38)。这些经典文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不同于马克思的探索历程,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捍卫与历史语境下的发展。
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来看,青年时期的他接受启蒙思想家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熏陶,同时受到青年黑格尔派激进批判理论的影响,但是逐渐地,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从青年黑格尔派那里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新历史观思想体系,并且将批判视野转向社会经济领域。19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将他的主要精力聚焦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恩格斯则利用职业工作之余致力于宣传、解释并且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也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与马克思一生对资本主义追根溯源的探索思路不同,为了让人明白、令人信服,恩格斯在理论普及中的解释与宣传,在论战中的坚守与捍卫,都带有通俗易懂、坚定明了的特色。尤其在1883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肩负起了解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由于马克思的文本编辑出版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恩格斯在解释、宣传与理论捍卫工作中的著述更易于为普通群众阅读、理解和接受。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捍卫在很大程度上以恩格斯的文本为基础。如果我们说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将马克思主义整体进行分部教学与宣传的基础,那么列宁的这一理解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承继了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反击杜林错误观点的论战格局。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以列宁的文本为基础。这样一种宣传和解释路径,与马克思研究思路的发生过程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从结果也就是从结论出发,后者是从起点出发。
苏联教科书体系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便于人们学习和把握,对于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结果出发的阐释与宣传,难以呈现马克思探索历程中的问题意识以及这些问题意识在变革了的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呈现方式,因而更容易向教条化和僵化的方向发展。由于不能直面现实社会实践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并对此进行理论上的跟进分析与现实政策的相应调整,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苏东最终放弃这一历史上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实践。
苏东剧变以后,苏联教科书体系的权威地位受到人们的质疑。在西方世界,由于长期以来恩格斯在理论普及工作中所进行的宣传与捍卫,加之马克思手稿编辑出版时间的相对滞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东西方两个方向来看,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路径与研究路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苏联,20世纪20年代以梁赞诺夫为代表的学者就尝试着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而在上个世纪初的西方世界,学界就出现了不同于苏联解读模式以及恩格斯阐释模式的“马克思学”和“马克思主义之前的马克思”研究态势,形成了西方马克思学的思潮与流派。上个世纪末,东西方学界似乎形成了“回到马克思”的共振,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研究趋势。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梁赞诺夫
从历史境遇来看,苏东剧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无论人们如何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这一历史事件将变革后的社会主义体制下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个人经济利益的直接关联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新型政治权力的形成机制与人民主权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不同于变革前资本主义(这在苏联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呈现了出来。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考,也激发了原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考。考证版的出版为人们带着实践中呈现的问题,在时代境遇下再阅读、再理解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机遇。
从思想渊源来看,MEGA2提供的文本文献资料,为人们更加具体地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上、理论上的合作关系提供了可能。《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编者们的编辑整理与阐释、《资本论》第二、三卷从马克思手稿到恩格斯的编辑整理,都从细节上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过程,这其中涉及很多长期以来存在着的理论困惑与争论。借助于MEGA2提供的资料,人们尝试着从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再分析、再认识,去理解这些问题在当时语境下的确切涵义以及在时代语境下的现实涵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划分,以求清晰的条块分割以及教条化的阐释模式,不仅消解了马克思在问题意识主导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整体性探索历程,而且僵化了的教条阻断了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放式跟进研究的可能路径。
MEGA2第Ⅱ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部分卷次
依据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的思想研究所面对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索路径,由于恩格斯受到工作的羁绊,这一探索历程很大程度上在马克思的主导下前行。因此,与传统东西方世界共有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模式有所不同,90年代以后,东西方世界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马克思思想,尤其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路径。
这一路径涵盖了马克思从早期到晚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例如,早期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国家与法的问题上的分歧,其中所涉及的个体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中表现为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这一关系贯穿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公民与市民的关系之中;中期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资本论》的写作,其中涉及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利润率下降趋势、资本逻辑的运行规律及未来走向等重要理论问题;晚期包含马克思有关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分配正义思想,马克思在这一思想中所涉及的问题意识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路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在变革了的生产关系条件下,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分配公正是否就不再成为一个问题了呢?对此马克思的着墨不多,但是马克思所触及的原则问题,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其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有赖于对原文的阅读与对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0世纪的历史变迁和21世纪世界面临的新局面,向我们呈现了很多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现实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不可能穷尽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资料不可能给我们提供全部现成的答案。人类历史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同样具有内在的符合逻辑的连续性,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资料为我们在时代境遇下对历史性问题继续深入思考提供了宝贵的、客观的思想资源。
三、MEGA2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的深化
MEGA2的陆续面世像是一缕春风,从苏东剧变的挫折中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人们希望通过对马克思原文本、文献的阅读,带着时代语境中呈现的各种问题与困惑,重温马克思的探索历程,思考资本主义的历史性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国际版的诞生,在国际范围内逐渐形成了集MEGA2编辑、哲学、政治经济学于一体的合作研究团队。该团队每间隔一两年,在不同国家,以新出版的MEGA2为基础,对编辑出版中的难点、长期存在的理论困惑、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以及各国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状况进行交流磋商,形成了系列性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国内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组成了研究团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阵营,呈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国内外这些研究成果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形成、合作以及修改过程,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与他人的思想交流、交锋等不同方面,借助于文本文献资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提供了很多新观点: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过程来看,《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的合作作品。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最为重要的文本,由于该文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没能出版,长期以来围绕着该文本的编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等等,存在着很多争议和分歧。MEGA21970年的先行版、2004年的试行版、2017年的正式版中所呈现的手稿及其文献,对人们理解马克思研究思路的进展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与他人的合作关系提供了比较清晰、客观的资料,澄清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纠正了一些误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
2004年试行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
2017年正式版
从马克思未完成手稿《资本论》第二、三卷的编辑过程来看,MEGA2不仅提供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马克思为《资本论》第二、三卷准备的不同手稿,而且提供了恩格斯编辑手稿。读者从中为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寻找到了新的解惑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弄清楚哪些问题是马克思研究中留下的,哪些问题产生于恩格斯的文本编辑过程。这为人们在时代境遇下去继续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提供了信息资源。
呈现在MEGA2第III部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彼此之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与他人、他人相互之间涉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为人们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的历史背景提供了珍贵的信息资料。这部分资料非常丰富,为读者们发掘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形成的核心内容留下了巨大空间,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的研究来说尤其具有价值。
MEGA2第III部分(书信)
MEGA2第IV部分提供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阅读笔记、摘要等资料,对于人们从思想来源的角度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这其中尤其具有思想价值的部分包括马克思与启蒙思想家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马克思与经济学家的关系。我们从马克思的阅读资料中能够了解到在国家、法、自由、平等、民主等问题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如何在与前人、与其他思想家的较量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路径。我们从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家的阅读与批判中,能够清楚地体验到马克思与经济学家们在立场和问题意识上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所采取的分析事物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对于同样的劳动价值概念、剩余价值概念,马克思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这一部分内容庞大,截至目前还有相当部分没有出版。MEGA2这一部分的出版计划难以覆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阅读笔记和摘要。
MEGA2第IV部分(摘录笔记)
MEGA2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来说,一个无可替代的功能是它以原文字形式呈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这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基本概念尤为重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思想的理解与解读往往有赖于对其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首先仰赖于词汇与概念的翻译,一词多译、多词同译的情况无论对于哪种语言的翻译来说,都是避免不了的。由此引起的不仅仅是歧义,更有可能在歧义基础上派生出新的理论问题,例如从源于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翻译词汇、翻译语言中去讨论两者之间的理论差异与联系。
这一情况对于哲学概念来说尤其如此,哲学概念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即使对于母语的读者也并非易事。由于涵义理解差异产生的歧义、误解时有发生,另一种语言的翻译就更难把握原作者的本意了,而不同语言之间翻译的再翻译,很容易偏离原作者的本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以原文字形式呈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品的MEGA2有助于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由中间环节引起的歧义与误解。而且有些重要概念可以借助于马克思在不同场合不同文字的表达,进而通过对不同文字的比较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相对于第II部分的经济学手稿与《资本论》已经出版齐全的情况,第I部分的哲学论著出版进程相对缓慢;但庆幸的是,2017年第I部分第5卷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终于面世。
时代变迁与马克思未出版文本资料的大量面世,促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心更多地转向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研究思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话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宏观世界的物质本源问题到上个世纪末的主体性问题,逐渐延伸至与主体性相关的自由平等与公平正义问题。人们开始从微观到宏观的历史性视野去理解当代社会的阶级问题,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视野去分析政治与经济的关联性,与此相应,古希腊哲学出现的公民概念,启蒙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所讨论的公民与市民概念,马克思使用的公民与市民概念,成为文本文献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这两个概念融合了词义与历史的渊源,彰显了概念本身在历史进程中其涵义的丰富、衍变与发展。从西文语境来看,与其他很多政治哲学概念一样,公民与市民的概念形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哲学反思。作为反思的产物,概念的形成与成熟具有滞后性。人们认识的清晰与深化往往伴随着既有概念的分解或合成,这在不同语言那里有不同的途径。德文通过词性的变化或者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合并不同概念等方法形成新的概念。例如,在马克思那里,公民(der Staatsbürger)的概念是在市民(der Bürger)的概念前面加上国家(der Staat)的概念,这一合成方式从“象形”的意义上体现出这两个概念在涵义上的区别:前者是政治生活视域的概念,后者是经济生活视域的概念,两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差异。而这一概念的英文词汇citizen则体现不出这样的差异,人们不得已只能时而将其翻译为市民,时而将其翻译为公民。显然,对于类似的问题只有借助于原文本的阅读才能知道概念的原型,只有借助于历史语境,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涵义的演绎和生成过程。
MEGA的编辑史及其编辑们在编辑过程中对文本产生过程的解读与分析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很大关注。有些编辑和解读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形成史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90年代后以国际合作方式继续出版的MEGA2,主观上力求客观公正的编辑立场在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摆脱社会环境的意识形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一些版本的前言中表现出来,而且也影响着编辑们对文本形成史的解读。难能可贵的是,国内一些学者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信息,不仅能够质疑编辑们的一些偏颇观点,例如围绕着《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与出版文本之间关系的一些讨论,而且能够对这一关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除此之外,国内文本文献研究不仅仅专注于已经出版的MEGA2,少数学者还将研究视野投向没有出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始手稿,尝试通过对手稿文字的辨析,梳理并分析手稿的含义。年轻学者们的研究激情、辛苦付出令人赞叹、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能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聚焦于借助手稿文字辨析的能力去澄清马克思和恩格斯核心思路所涉及的具有争议性的理论和关键概念,或许将更加有助于深化人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核心思想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MEGA2)历尽艰辛的百年历程为人类留下了最为珍贵的探索自身解放路径的思想资源。数十年来,这一版本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依据于文本文献,将文本语境与历史语境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而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文本文献研究所带来的客观求实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期待着以MEGA版、中文新版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与实践上的开拓性践履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魏小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文章原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2期,经作者授权在本公众号推送。
Notice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本公众号推送请注明出处。
图文编辑:孙颖
审核人:赵玉兰
本公众号致力于推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并长期接受相关领域已发表文章的投稿。欢迎大家关注!欢迎大家投稿!
投稿邮箱:megastudie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