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能量——492个独特视角深度解析《论语》的真谛;492个精彩绝妙历史故事点亮《论语》的智慧与能量;走近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
垚说《论语》·学而篇第一(二)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行事注重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注释】
有子:姓有,名若,是孔子后期所收的学生,比孔子小三十三岁。在《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被尊称为“子”。因此,后世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二人的弟子所编著。另《孟子》和《史记》记载,因有若与孔子容貌有近似之处,孔子去世后,有若还有过接替孔子为其他学生授课的经历。
孝: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孝顺。
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即敬爱。
犯:冒犯、触犯。
上:上级、在上位的人。
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中的“鲜”字,均为此义。
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古汉语句法中,如果否定句的宾语为代词,则一般会置于动词之前。
务:注重、专注。
本:事物的根本。
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总纲和宗旨,是人与人相处的最高道德标准,通常情况下,可以用“仁爱”、“仁德”来表述。关于“仁”不同角度的具体解读,详见后续相关篇章。
与:语气助词,同“欤”。
【垚洞】
本节之洞,在于“犯上”“作乱”两词。
本节的核心是“孝弟”,但有子却延展到了“犯上”“作乱”。由此可以透射,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犯上”“作乱”的现象一定时有发生。
同时,有子又通过“鲜矣”和“未之有也”来反衬了“孝弟”的重要和可贵,进而发出了对“仁”的呼唤。最终指出,“仁”是为人的根本,而“孝弟”则是“仁”的根本。
【孟垚曰】
本节有资格作为《论语》紧邻孔子开篇语录之后的第二节,说明两点:第一点,有子在孔门弟子中,尤其是在负责编著《论语》的弟子们的心目中,地位应该是很高的;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孝”和“悌”,是儒家思想理念的重中之重,根本之根本。
如果说国家和社会是面,那么家庭就是起点。
儒家解读,如果国家富强、社会安定需要的是“仁政”和“仁爱”这样的面,那么家庭需要的就是“孝悌”这样的起点。
人们在家里能对父母孝顺有礼,在外就能忠诚于君王和上级,此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人们在家里能对兄弟姊妹有情有义、互敬互爱,就能取信于朋友(泛指外部关系群体)和社会。
或者说,如果国家和社会是目标,“仁政”“仁爱”是杠杆,那么,“孝悌”就是这根杠杆的支点。
当年,尧帝在考虑接班人时,四大重臣都极力推荐虞部落的首领舜,推荐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舜的极致孝悌。
舜的家庭,用“离奇”来形容,毫不为过。
舜的父亲因为眼盲心黑,被人起了个外号,称为瞽叟。瞽叟在舜的母亲去世后,又娶了一位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愿意嫁给一个瞎眼的老头呢?于是,就有了一位名声不怎么样的丧夫的妇女,带着一个同样名声不怎么样的名字叫象的儿子,走进了舜和瞽叟的家庭,四个人开启了灵异剧目一般的生活。
瞽叟、婆娘、象组成了一个“黑心三人组”,经常对舜百般虐待、甚至迫害,但舜总能凭借智慧和强壮的身体躲过危险和劫难。
瞽叟经常用木棒殴打舜,当瞽叟每次用小棒打舜的时候,舜就一动不动地接受挨打;但是当瞽叟每次用大棒打舜的时候,舜就立刻机智地逃走。而当父亲有事情需要帮忙时,舜又总会出现在父亲的身边,并竭尽全力。(成语“小受大走”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即源于此)
舜受到不公和虐待之后,从不怨恨,更不会事后报复。
尧帝听说了舜的美德后,把长女娥皇和次女女英一起嫁给了舜,同时还给了舜很多赏赐。
“黑心三人组”更加眼红嫉妒,尤其是象,还妄想霸占舜的两位妻子,三人决意将舜置于死地。
有一次,三人以修补仓房为名,骗舜登上房顶后,居然把梯子撤走,随后又放火烧房子,想把舜烧死在房顶。聪明的舜急中生智,把头戴的斗笠做成了简易的降落伞,又凭借身强体壮,从房顶跳了下来,躲过一劫。
还有一次,舜进入到一口已经挖了多日的深井中,准备继续挖井时,守在井口上面的瞽叟和象下了黑手,向井里填土,要把舜活埋在井底。幸亏机智警觉的舜之前早有预感,提前在井里挖好了一条可以逃生的暗道,就从这条暗道中逃了出来。
多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舜,依然不恨不怨,总是像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和两位妻子一起,继续孝顺地对待瞽叟和继母,宽厚仁爱地对待象。
舜和两位妻子的孝悌终于感动了三人,最终,“黑心三人组”宣告解散,并自此痛改前非。荒唐灵异的家庭剧,画风骤变,变成了和睦六口之家的温情剧。
舜孝悌的美名广传四海,因此越发得到尧帝的重用,越发得到各部落人们的信赖。最终,舜接受尧帝的禅让,成为了中华的共主,大治于天下。
孟垚曰:我们和家人的关系是因,和天下人的关系是果。尽孝悌,不能仅依靠爱,还需要智慧和勇毅保驾护航。
点亮【赞】+【在看】
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