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生,会圆满和成功?

时事   教育   2024-04-30 13:25   福建  


论语的能量——492个独特视角深度解析《论语》的真谛;492个精彩绝妙历史故事点亮《论语》的智慧与能量;走近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

垚说《论语》·学而篇第一(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适时得以实践运用,不是很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烦恼和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

:孔子当时的教学内容不仅限于现代人通常所认为的书本理论知识,而是非常全面和深入的。孔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行、忠、信等四个领域,具体如: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等等。

:适时,时时。

:实习、实践。“习”的甲骨文写法是“”,意指一只小鸟扇动两个翅膀在日光下反复练习飞翔。“习”是孔子非常重视的教学理念,即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同悦,即愉悦、喜悦,“悦”字是竖心旁,是指由内而外的高兴,着重强调高兴的内在情绪感知。

:指志同道合的人,也包括同门学子。

乐:快乐,着重强调高兴的外在情绪表现。

:怨恨、怪罪,泛指内心的不满。

垚洞

本节之洞,在于“不亦”

孔子三句话,清晰表达了三个观点,但都不是正面表达,是三个反问的“不亦”,可窥其妙。

第一句,“学”的本身未见得愉悦,但“时习之”就愉悦了,重点在“习”,即实践和运用;第二句,有人自远方来,不一定快乐,但如果来的人是“朋”,就会很快乐,重点是“朋”,即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君子虽然有很高的标准,但如果你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君子的人格体现,关键词是“不愠”。

孔子三句话连用了三个“不亦”,大大加强了表达语气,为后世留下了三句千古不朽的名言。

【孟垚曰】 

整部《论语》分为二十篇,总共四百九十二节。孔子一生说过的话不计其数,什么样的语录有资格作为《论语》第一篇第一节呢?

毋庸置疑,能统领整部《论语》的语录,一定是孔子和儒家弟子最想说的话,一定是最能代表儒家人生观的话。

儒家君子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那些做到了《论语》开篇三句话的人,他们度过了怎样的人生,又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呢?

一、一生“学而时习之”的王阳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究竟有多重要?古今中外,所有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一个“学而时习之”的人,无一例外。

儒家说,“修身”是君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而“学而实习之”则又是君子“修身”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如果不能“学而时习之”,则无从“修身”;不能“修身”,则难以“齐家”;不能“齐家”,则难以“治国”;不能“治国”,则难以“平天下”。

因此,“学而时习之”完全有资格作为整部《论语》中最重要的孔子语录,位列开篇首句,以统领全局。

王阳明十二岁的时候,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王阳明突然问了私塾先生一个问题:“请问先生,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

先生一愣,完全没想到眼前的少年居然会有这样的灵魂拷问。沉思片刻,先生给出了自认为的完美答案,他说:“当然是好好读书,然后考取功名,做大官,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呀!”

少年王阳明摇了摇头,说:“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学习做圣贤。”

私塾先生闻听此言,愣在那里,半晌无语。

长大后的王阳明,在儒家经典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学而时习之”,致力于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人与自己内心之道的探索,最终创立了阳明心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增加了光辉夺目的篇章。

王阳明不仅创立了阳明心学,还将阳明心学运用于自己为人、为学、为政的过程之中,而且极其成功。

王阳明身为文官,一生中却指挥了三次大型战役,三战三胜,堪称经典和传奇。

据《明史》等史料记载,明正德十二年至十三年1517年-1518年),四十几岁的王阳明恩威并施、智勇并举,仅用一年时间,就彻底平定了为患江西数十年、极难讨伐的南赣匪乱,稳定了大明政权,造福了一方百姓。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率二十万大军起兵叛乱,朝野大惊。王阳明运筹帷幄,以少对多,最终在鄱阳湖决战中完胜,并生擒了宁王朱宸濠,全程仅用了三十五天。

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总督两广,率军广西戡乱,以最小的战争代价,轻松平定了思恩、田州土瑶、断藤峡地区敌对大明政权的武装力量,稳定了广西局面,完美收官。

王阳明正是因为少年时立下壮志,终生“学而时习之”,故能大成。非常值得关注的是,阳明心学最重要的思想即“知行合一”,而“知”和“行”对应的正是“学”和“习”,“知行合一”正是“学而时习之”的另一种表达。

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另一个,正是王阳明。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汉高祖刘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任何人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志同道合者的强大助力,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们,亦是如此。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席,大宴群臣。

席间,刘邦问各位王侯将领,说:“你们都不能瞒我,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什么原因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

群臣中,有两位功臣高起和王陵起身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和争夺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功臣,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对有功之人忌妒,对有才能之人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汉高祖刘邦听罢,摇了摇头,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得到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只有一位范增算得上人杰,但却不能信任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

其实,除了张良、萧何、韩信三位人杰之外,刘邦还得到了一大批能臣的助力,例如曹参、陈平、周勃、樊哙、王陵、夏侯婴、陈婴、灌婴、吕泽等等,等等。据《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侯爵的开国功臣竟然多达一百四十三人。

汉高祖刘邦原本一介平民,后仅仅担任了泗水县的亭长,在陈胜、吴广起义反秦的浪潮中,聚众而起。刘邦从公元前209年聚众起兵,到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称帝,仅仅用了七年时间。

毛泽东同志在评点项羽时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在评价刘邦时说,刘邦是中国封建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个。

三、 “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典范蔺相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领兵征讨齐国。廉颇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晋升为上卿。自此以后,廉颇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

当时,赵惠文王要寻找一位护送和氏璧出使秦国的使者,赵国的宦者令缪贤推荐了他的一位门客,叫蔺相如。

蔺相如在出使秦国期间,面对强悍的秦王,他有理有利有节,大智大勇,关键时刻不惜以死相博,最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大喜,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假借结盟修好的名义,约赵王于渑池会面。蔺相如再次陪同赵王前往赴会,大将廉颇也率军前往两国边境,以防不测。

在宴会上,秦王羞辱赵王,逼迫赵王为秦王弹瑟助兴,并请秦国史官记录。赵王被迫弹瑟之后,蔺相如再次挺身而出,对秦王和卫士怒目而视,大声呵斥,坚持要求秦王也为赵王击缶助兴,并请赵国史官做了记录。

渑池会盟结束,蔺相如又立大功。这次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居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对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一事,十分不服,扬言一定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听说后,经常刻意回避与廉颇的见面,以免发生正面冲突。

屡次三番之后,蔺相如的门客都十分不解,觉得难忍其辱,纷纷想要离开。

见此情形,蔺相如对门客们说:“你们说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呢!以秦王的威势,我却敢呵斥他,羞辱他和群臣,我难道会怕廉颇将军吗?”

“你们有没有想过,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赵国武将有廉颇,文臣有蔺相如。如果我和廉颇将军两虎相争则必有一伤,我个人之所以选择退避忍让,正是为了我们赵国免受侵害和凌辱。”

门客们听了蔺相如这番话,都很惭愧,全部又留了下来。

廉颇听说了这件事后,更是愧疚难当,亲自来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尽释前嫌,并结为刎颈之交。

自公元前279年渑池会盟至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近二十年的时间,秦国及其他国家因为赵国将相和睦,始终不敢轻易向赵国开战。

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原名犬子,后因仰慕蔺相如之君子风范,改名为司马相如。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蔺相如给予了如下评价,他说:

“蔺相如对廉颇的无礼不仅毫不怨恨,还谦逊退让,其声誉重于泰山。在为人处事中,他的智慧和勇毅能够兼而有之。” 

综上可见,孔子看似毫不相关的《论语》开篇三句话,实则正是为儒家弟子和后人指明了人生圆满和成功的关键。

孟垚曰:开篇即是人生观,谁解金玉良言。读懂了《论语》开篇三句话,才能真正读懂整部《论语》,才能读懂人生。


点亮【赞】+【在看】

分享给你的朋友




作者孟垚简介:
《垚说论语》作者
《垚说道德经》作者
《阳明心学育儿指南》作者
推荐阅读:
有一种友谊,名字叫心照不宣
终生远离那些巧言令色的人
2024升职加薪密码

论语的能量
492个视角深度解析,492个精彩故事,点亮《论语》。垚说《论语》,正在连载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