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能量——492个独特视角深度解析《论语》的真谛;492个精彩绝妙历史故事点亮《论语》的智慧与能量;走近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
十个关键词,解密《道德经》
如果想真正读懂《道德经》的内涵,想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好《道德经》的智慧,就要找到这部万经之王的关键词。
《道德经》的通行本被分为八十一章,总共有五千一百六十二个字。我在这五千一百六十二个字中提炼出了十个关键词,这十个关键词既紧密相关,又各有侧重。
不仅如此,我还为这十个关键词找到了一个总关键词,这十个关键词全部是这个总关键词的派生或延伸。而这个总关键词,就隐藏在《道德经》的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一共有五十九个字,核心是三个字,按照出场顺序,第一个字是“道”,第二个字是“无”,第三个字是“有”。
老子用这五十九个字揭示了宇宙间的两个真理,第一个真理是讲“无”和“有”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个真理是讲“道”和“无有”的关系。
具体来说,第一个真理是告诉我们,宇宙间所有的日月星辰、万事万物,也就是所有的“有”,都是从“无”中而来,最后又回到“无”中去,然后再生出新的“有”,再回到“无”中去,如此无限循环。
举个例子,一棵果树开始没有花,到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无中生有”开出花来。过段时间,花朵又会枯萎归于“无”,但其实花朵并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变成了果实,果实就是新的“有”。果实成熟之后落地腐烂又变成“无”,但是它的种子会生根发芽长出树苗,又变成新的“有”。
再比如,一颗受过精的鸡蛋,我们把它看成是“有”,但是我们从外部看不到受精卵,受精卵就是“无”。然后,只要把这颗鸡蛋放在一个温度和湿度合适的环境,二十一天之后,这颗鸡蛋原来的“有”就消失了,受精卵这个“无”就变成了小鸡,又成为了新的“有”。
不仅植物、动物、人类如此,天地万物都是如此,只要是物质,有生就有灭,有来就要回,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但是,这里讲的“无”并不是完全什么都没有,只是它没有肉眼可见的显相,或者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而已。
而且,“无”和“有”不是分割对立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中有“有”,“有”中有“无”。这种关系,也正如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合。佛经中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也是此义。
总结一下,“无”和“有”之间是相生互用的关系,是一体同源、一体两面的关系,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第一个真理。
那么,推动“无”和“有”相生互用并无限循环的力量是什么呢,或者说,“无”“有”一体两面的“一体”是什么呢?这个神秘的、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力量就是《道德经》的主角,如果非要给它起个名字,我们就勉强把它称之为:“道”。
不要问“道”从哪里来,老子也说不知道,他曾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为什么老子也说不知道“道”是谁的孩子呢?只有一个解释,因为“道”就是宇宙的总源头,它就是推动日月星辰运转和万事万物有无循环的源动力,它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如果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比喻成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钟摆,钟摆自动自发,自去自回,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么,“道”就是每一个钟摆背后的电池,只不过,这是一颗永远不需要充电、永远也用不完的电池。
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第二个真理。
好了,上面的内容就是我对整部《道德经》总关键词内涵的解读,如果用四个字来描述这个总关键词,我把它叫做:有无等观。这四个字,不仅是整部《道德经》的文眼,也是我们观察和思考万事万物所有奥妙的法门。
十个关键词,解密《道德经》。大家好,我是大理三土书院的孟垚,《道德经》大智慧,等你和我一起来开启!下一节我们开始讲《道德经》的第一个关键词:反转力。
关注我,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点亮【赞】+【在看】
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