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能量——492个独特视角深度解析《论语》的真谛;492个精彩绝妙历史故事点亮《论语》的智慧与能量;走近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
十个关键词,解密《道德经》
今天的视频内容是《道德经》思想的王炸,请大家点击小红心,点击关注,尽早收藏。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如果把整部《道德经》的智慧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省劲。
如果把整部《道德经》的文本缩减为两个字,那就是:无为。
老子为什么要让我们省劲?
答案很简单,因为省劲才能长久。
上一节我们讲的是“反转力”,“道”的力量就是“反转力”,“反转力”会让宇宙间所有的“有”都变成“无”。也就是说,当下所有已经显相的万事万物终归都会消失的,当下所有的生命也都会死去的,人更是如此,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正因如此,第一期视频中,我把整部《道德经》的总关键词提炼为:有无等观。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都是在教我们省劲,或者说在教我们如何不费劲。
“无为”是省劲,“不争”是省劲,“处下”是省劲,“为客不为主”是省劲,“藏”也是省劲,“用柔用弱”还是省劲,等等,等等,随处可见。
既然要省劲,那么啥也不干、完全躺平行不行?当然不行!
国家要想长久,人要想长久,人做的事情要想长久,方案都是两个,那就是“开源”和“节流”。但是,“开源”要尽量不费劲地去开,“节流”要慢慢地流,越慢越好。
“开源”“节流”的正确打开方式,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它包括如下三个至关重要的内涵。
第一,不做任何无意义的消耗,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
第二,该“为”的时候就要“为”,但是尽量以最小代价而为。
第三,如果该“为”的时候刻意“不为”,反而会造成消耗。天地造化出人类这么高级的物种,不是让我们来混吃等死的。按照《周易》和《中庸》的说法,人的价值和使命是“参赞天地之化育”,故意“躺平”,就是逆天地,逆道。
上述,即是《道德经》的主要思维逻辑,也是《道德经》透露给我们的天机。
《道德经》八十一章中有四十五章都在讲“无为”,而且,其它很多章节的内容也和“无为”紧密相关。
“不尚贤,使民不争”是无为;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无为;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无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更是无为;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还是无为。
再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显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吃饭就是“有为”,不吃饭就是“无为”。
如果饿了,身体需要了,我们就顺其自然地吃饭,专心吃饭,好好吃饭,这恰恰是“无为”。
但是,如果你正常的饭量是两个馒头,但你非要吃八个馒头,那就是“有为”;或者你明明已经饿得不行了,有东西也不吃,刻意“无为”,那反而是“有为”;或者你吃饭时心不在焉,目的不纯,那也不是“无为”,而是“有为”。
吃饭如此,睡觉、说话如此,工作事业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刻意,不折腾、不自私、不扭捏,不违和,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是恰到好处而为。
十个关键词,解密《道德经》。大家好,我是大理三土书院的孟垚,《道德经》的大智慧,等你和我一起来开启。下一节我们讲“无为”的变身。
点击小红心,点击关注,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点亮【赞】+【在看】
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