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能量——492个独特视角深度解析《论语》的真谛;492个精彩绝妙历史故事点亮《论语》的智慧与能量;走近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
垚说《论语》·学而篇第一(十四)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行事勤敏,言语谨慎,接近有道的人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
就:接近、靠近。
正:匡正、端正。
【垚洞】
本节之洞,在于“好学”。
孔子在本节,为好学的君子描绘了修为的三个进阶层次。
第一个层次,不讲究饮食的好坏,也不讲究居住的条件;第二个层次,言语谨慎而注重行动;第三个层次,愿意接近有道之人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孟垚曰】
鲁国有一位特别擅长驾车的人,叫东野毕,远近闻名。
有一天,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和孔子的弟子颜回聊天时,鲁定公问颜回:“你也知道东野毕擅长驾车吧?”
颜回点了点头,说,“我听说过,他确实很擅长驾车,尽管如此,他的马早晚必定会走失的。”
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
颜回走后,鲁定公对身边的人说,“都说颜回是言行谨慎的君子,现在看来,君子中竟然也有骗人的人啊!”
过了三天,鲁国负责养马的官员向鲁定公来报告说,东野毕驾车时马走失了,两匹骖马拖着两匹服马跑到马棚里去了。
鲁定公听了,大惊,越过席子跳了起来,立刻让人驾车去接颜回。
一见到颜回,鲁定公就迫不及待地请教,“前几天我和你说起东野毕驾车的事,你说他确实擅长驾车,但他的马一定会走失,我不明白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颜回答道:“我是根据政事来推断的。从前舜帝善于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驾御马。舜帝不用尽民力,造父也不用尽马力,因此舜帝时代没有流民,造父也没有走失的马。”
“而东野毕驾车,让马驾上车拉紧缰绳,上好马嚼子,时而慢跑时而快跑,步法已经调理完成。然而,在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之后,马的力气已经耗尽,他还要让马不停地奔跑。”
“因此,我知道他的马一定会走失的!”
鲁定公恍然大悟,对颜回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你说。你这些话意义很大,希望再进一步讲讲!”
颜回接着说:“我听说,鸟急了会啄人,兽急了会抓人,人走投无路则会诈骗,马筋疲力尽则会逃走。”
“从古至今,没有人使下属陷入困穷而他自己却没有危险的。”
鲁定公听了很高兴。
后来,鲁定公是把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因为他常有这一类的表现,此事并不足以过分称赞。”
颜回,字子渊,是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先于孔子去世两年,去世时年仅41岁。
众所周知,颜回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首,是孔子最穷的学生之一,也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但颜回极为聪慧,勤奋好学,品德修养远超常人,甚至连孔子都曾自叹弗如。颜回死后,被后世尊为“复圣”,得以配享孔庙。
孔子曾说:“颜回啊,太有修养了!一小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都难以忍受那样的忧苦,而颜回呢,却丝毫不影响他的快乐!颜回啊,真是太有修养了!”
孔子还曾说,“我给颜回讲学一整天,他几乎很少表示疑问和异议,好像很愚笨。但是他回去以后,却能深入省察、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完全能够发挥所学内容。颜回啊,其实一点都不愚笨!”
孟垚曰:箪食瓢饮真君子,孔子亦叹弗如之。别人瞧不起我们,或许不是因为我们穷,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文化,没有修养。
点亮【赞】+【在看】
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