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能量——492个独特视角深度解析《论语》的真谛;492个精彩绝妙历史故事点亮《论语》的智慧与能量;走近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
孟: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
他们的儿子,哭着闹着也非想跟她一起去。曾子妻子就嫌太麻烦了,太闹腾,所以就不想带他去。
结果这儿子呢,就又哭又闹。所以曾子妻子就哄他说:“儿子你别去,等妈妈赶集回来之后给你杀猪吃。”
曾子的家庭是一个很普通甚至还比较贫困的一个家庭。平时吃一次猪肉,你想多难呐!所以儿子一听就高兴坏了,就同意了,说可以不去了。
孟:曾子的妻子赶完集回来,一进大门一进院一看,院子里架起了一口大锅。曾子已经在锅底下烧起了柴。
(杀猪了!)
整个锅里边已经烧上了水,热气腾腾的。曾子在那磨刀霍霍,真地准备要杀猪!
曾子妻子一看,这哪得了啊!这猪等着过年才能才能杀的呀!所以就赶紧制止曾子,跟曾子说,“我只是跟孩子开个玩笑,哄他呢!这事你怎么能当真呢!
曾子特别严肃,把刀就放下了,然后很正式地跟妻子说:“我们可千万不能轻易地跟孩子开玩笑。现在孩子还很小,他对父母是很依赖的。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就不再相信你这个妈妈了!更糟糕的是,你今天骗了他,他明天也会去骗别人。所以这种方式,可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
孟:你想曾子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大是大非面前非常清醒、非常坚定的一位君子。
(可是像曾子媳妇她这种哄孩子的方式,现在也到处都是啊!)
是啊,尤其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孩子撒个谎,他们认为很正常的事啊,张口就来!
所以你想,孩子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成长,给他带来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可想而知的,是不是?!
(那后来这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呢?)
很重要!
曾子的儿子也叫曾申,曾子也叫曾参。曾子的“参”呢,是人参的参;他的儿子的这个申,是申(伸)张正义的申。
曾申后来又拜了孔子的另一位非常有名的学生叫子夏,也拜了他为师,还拜师了一位大家左丘明,《春秋》(左传)的左丘明。当然呢,他也得了他父亲曾子的真传。
这个小曾申可能名气在历史上不是那么大,但是他有两位学生名气都非常大。战国初期有一位大政治家、法学家叫李悝,就是曾申的学生;然后曾申还有另外一位学生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吴起,和《孙子兵法》的孙子几乎是齐名的。
小曾申最后也成为了一代大师,还培养了两位这么了不起的学生。
(所以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对!
(那所以曾子在历史上,在儒家的这些代表人物当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孟:可以这么说,曾子是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个人。
曾子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晚年的时候所收的一个小弟子。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但是在曾子27岁的时候,孔子就去世了。
孔子在去世之前,本来他是想把他的衣钵传给颜回的。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我们大家都知道,但是英年早逝。
孔子唯一的一个儿子孔鲤,也比孔子提前去世了。在孔子去世的时候,孔子唯一的孙子子思也只有5岁。
所以呢,孔子在临死之前,实际上是把他的儒家的思想传承的衣钵以及他唯一的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希望曾子把子思培养成人。
果然,曾子不负众望。
所以呢,我们谈到曾子的这种价值,首先第一点:
孔子死后,是曾子召集了他的门人弟子,连同有子有若的门人弟子,大家一起编撰的《论语》。所以说,如果没有曾子和他弟子的整理和编撰,也许我们今天看不到《论语》;或者说我们看到的《论语》,可能是另外的一个模样,是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呢,我们熟知的四书五经的《大学》,就是出自曾子之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个这一套思想体系就是曾子提出来的。我们上期还讲过孟献子的故事,其实就出自这个《大学》。然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的思想的源泉也是源自《大学》。
还不仅如此,曾子的确把子思培养成才。四书五经的另一部《中庸》,就是出自子思之手,并且《中庸》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最高智慧。
还不仅如此,子思的门人又是我们孟家老祖宗孟子的老师,那么孟子又把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发扬光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说,这就是曾子的贡献和价值。我个人认为,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曾子,就没有能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文化、思想的儒家。
(那可能文脉都断了吧)
对,是这样。
(好伟大!)
孟:那我再给你讲一个曾子的故事。
因为曾子比较贫困,是吧!鲁国的国君很敬重曾子的为人,还有他的修养,就想赏赐一块田给曾子,希望能够改善改善他的生活,让他的穿戴也能更好一点,别这么破破烂烂的。所以就派使者去把这个赏赐要给到曾子。
曾子听了使者的来意之后,坚决果断地拒绝接受这样的一个赏赐,说:“我无功不受禄啊,谢谢鲁君的好意,请您回去禀告。”
这个使者回来之后跟鲁君汇报,国君一听,说:“你还要再回去,一定要把这个赏赐给到曾子,说这是我诚心实意的,所以请他能够接受。”
所以这个使者回来之后,就跟曾子讲,他说:“先生,你看这不是你主动想要去争取的,是我们的国君心甘情愿的,是主动要给你的,所以你就接受了吧!”
这时候,曾子就说了这么一番话,他说:
“我听说呀,一个馈赠给别人奖赏或者礼物的人,会对接受馈赠的人显露骄色或者傲慢;那么接受赏赐或奖赏的那个人,对馈赠者就会有所畏惧。”
“也许我们的国君不是那样的人,他不会对我面露骄色,不会对我傲慢,但是我呢,我会不会因为接受了鲁国国君的赏赐,而对他有所畏惧呢?我不是那样的人,我不想做那样的人。”
“所以,请您禀告国君,谢谢他的好意,我还是不能接受。”
最终呢,曾子还是没有接受鲁国国君的赏赐。
你想,如果换成现在或者换成其他的人呢?
(太难得了吧,现在的人可能就是巴不得了,求之不得!)
对啊,对啊!尤其是接到国君的赏赐,那是不是都以为祖坟冒了青烟,是不是!但这就是君子,这就是曾子!
(那么今天我们讲的《论语》肯定跟曾子的故事有关吧?)
孟:对,我想讲的就是曾子这样的君子,像曾子这样的君子人格。
《论语·里仁第四》篇第十章: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一个君子对待天下的事,因为我们前期也讲过君子无所争,是吧?君子对于天下的事啊,没有什么非得要这样,非得那样,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但是只有一个原则,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这件事符不符合义。
(那什么是义呢?)
义就是正义,就是道义,就是大义,就是天理,就是良知。
大义、良知、天理对一个君子来讲,比他的生命更重要。
(那小人呢)
小人就唯利是图啊,他只追求利益。
所以这一章,跟《论语·里仁第四》篇的第十六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一样的意思。
所以,对一个君子,我们跟他谈大是大非,跟他谈道义,跟他谈正义,因为他懂;跟小人呢,不用谈这些,只需要跟他谈利益就可以了。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是:君子大是大非,小人唯利是图!
好了,《论语》是人间道,《论语》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是孟垚,感谢大家收看本期的孟垚《论语》君子小人说,我们下期再见!
点亮【赞】+【在看】
分享给你的朋友
《垚说论语》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