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能量——492个独特视角深度解析《论语》的真谛;492个精彩绝妙历史故事点亮《论语》的智慧与能量;走近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
孟:人生有三件大事,绝不能糊涂。
第一件事,我们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第二件事,我们要交什么样的朋友,这也非常重要。第三件事,我们应该怎样识别一个人,他到底是不是小人,如果他是一个小人,我们应该如何远离他,怎么去面对他。
我这次的《论语》君子小人100讲,讲的就是这三件事。
(嗯,还真是,我们现在人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好像很少有人会想这样的事,更不用说去读《论语》了。)
孟:《论语》一共分为20篇,一共有492节,“君子”这两个字出现的次数,多达105次,“小人”这两个字单独出现也有24次。同时,君子的反面就是小人,小人的反面就是君子,所以说,整部《论语》其实就是一部“君子之学”,或者说是一部“君子小人之学”。
(我已经准备好洗耳恭听了!)
孟:今天我们讲第1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处于整部《论语》的第一篇第一节,位置相当重要。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越熟悉的话其实越容易当成耳旁风。
(嗯,是,您好像说的就是我。)
这句话一点都不难理解,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别人不了解我,不理解我,我也不怪罪,不怨恨,这不也正是君子的表现吗?
孟: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但是它所代表的的君子人格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这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也是孔子和儒家非常非常重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一切向内求,永远找自己的问题,永远追求提升自己,永远追求君子的自强不息。
因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问:那我们现代人根据这句话,怎么去识别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呢?
孟:你去看,如果一个人得到表扬了就高兴,得不到表扬就生气,甚至还折腾,还闹,这样的人就是向外求,就算是孔子所说的小人,最好离他远一点。
再比如,有些人一天到晚总觉得别人不理解他,总觉得别人欠他,整天怨天尤人,骂骂咧咧。他自己呢,却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也从不认为自己欠别人。这样的人,本质上是非常自私的,是十足的小人,离他越远越好。
相反,那些从来不计较、从来不在乎别人褒贬的人,那些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就是高尚的君子,交朋友一定要交这样的朋友。
(唉,我好惭愧呀,您方才问我那几个问题,我那样的反应,看来我就是十足的小人啊!)
你别不高兴,如果你一直抱有那样的认知,那你也算是孔子眼里的小人。但是呢,孔子还说过一句话:知耻而后勇。如果你知错就改,从今往后,知道了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该交往什么样的朋友,那你朝向君子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
(嗯嗯,我一定努力!)
嗯,加油!
问:您在《历史故事解论语》的书中,解读这句话时,讲了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看到您对蔺相如的君子人格评价非常高。
孟:是啊,蔺相如绝不仅仅是心胸宽广、仁厚谦让那么简单,你看他面对强大的秦国和秦王时,他是那么智慧,那么勇敢!所以,蔺相如是典型的“智仁勇”三达德的儒家君子典范,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
我在书中有写到,不仅仅司马迁崇拜蔺相如,另外还有件事非常有趣。西汉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其实他的本名不叫司马相如,叫“司马犬子”,这个“犬子”呢,就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狗蛋”“狗剩”,但是因为他太崇拜蔺相如这种君子之风了,所以把自己“司马犬子”的名字改为了司马相如。
问:嗯,涨知识了!那您觉得廉颇是君子吗?
孟:当然,知错就改,必须是君子。尤其廉颇那么大一个威震四方的常胜将军,知错之后,还光着膀子登门负荆请罪,多么难得,多么勇敢,多么真诚,所以,廉颇必须是君子,还是大君子!
《论语》是人间道,是全人类必读之书。
我是《历史故事解论语》的作者孟垚,欢迎收看《论语》君子小人100讲,请大家点击小红心,点击关注,积极留言评论,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点亮【赞】+【在看】
分享给你的朋友
《垚说论语》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