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能量——492个独特视角深度解析《论语》的真谛;492个精彩绝妙历史故事点亮《论语》的智慧与能量;走近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
垚说《论语》·学而篇第一(四)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谋划考虑是不是做到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真诚可信了?老师传授的内容有没有实践运用?”
【注释】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05年,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弟子。曾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衣钵的主要传承者,被后世列为四书之一的经典名篇《大学》即为其所著。曾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老师,子思门人又是孟子的老师,可见,曾子对孔子思想的传承、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三:多次。
省:省(音xǐng),反省、反思。
忠:尽心竭力。
信:言而有信、真诚。
传:指“师之所传”,即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问、技能和道理等。后世也有人将“传”解读为“己之所传”,二者均不失其义。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同义,即实习、实践。
传不习乎:与孔子开篇所讲的 “学而时习之”主旨相同。
【垚洞】
本节之洞,在于“省”字。
人很容易自私、自利、懒惰,因此“为人谋”难免不忠,“与朋友交”难免不够诚信,“传”难免不去实践运用。
“省”是自己与自己的相处和对话,一个人独处时更能体现君子不自欺的境界,曾子在《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亦同理。
【孟垚曰】
“忠”“信”,是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耐人深思的是,“忠”“信”存在双标性,一个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忠”“信”,另一个是他人心中的“忠”“信”。
“忠”“信”还存在双向性,即“忠”“信”双方的相互关系又对“忠”“信”所能达到的程度存在重要影响。
正如《孟子·娄离下》所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公元前99年,西汉帝国名将李陵,正值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李陵是中国历史上极大争议的人物之一,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是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孙。
李陵善于骑马射箭,又好诗词文章,文韬武略非同一般,汉武帝说他颇具祖父李广风范,十分赏识。
李陵曾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侦察地形,并成功避开匈奴军队顺利返还。后来,李陵统领五千名丹阳楚人勇士驻扎酒泉、张掖等地,日夜操练演习,同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和侦查。
李陵一直在等待时机,期待有朝一日,与匈奴主力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巅峰对决。
这一年,汉武帝命令李陵率部为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匈奴的三万骑兵押运粮草。李广利战绩平庸,经常损兵折将。李陵统领的五千勇士则个个神勇,自然不愿甘当配角。
于是,李陵向汉武帝请战,愿率五千虎狼之师直捣单于王庭。汉武帝深受感动,随即批准李陵率部出征。
时年九月,正值匈奴马肥兵壮,李陵本想避其锋芒,等待来年春天开战。汉武帝疑心李陵出征后反悔,下令其继续前进。
果然,孤军深入的李陵在浚稽山遭遇了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一场惨烈血战就此展开。
李陵和副将韩延年把部队驻扎在两山之间,以大车作为营垒,自己领兵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训练有素的神箭勇士千弩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大败。汉军乘胜追击,斩首匈奴兵士多达数千。
单于大惊,立刻召左贤王、右贤王前来增援,八万骑兵一起围攻李陵。
李陵向南且战且走,几天后被困在一个山谷中。连日苦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李陵传令,三处受伤者可用车载,二处受伤者驾车,一处受伤者坚持战斗,李陵铁军再次斩杀匈奴兵士三千多人。
血战多日,匈奴八万兵马又死伤无数,单于断定遇上了汉军主力,很难取胜,准备撤走。
此时,李陵军中有个叫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凌辱而投降了匈奴。他告知单于,其实李陵一共只有五千兵马,现在已死伤过半,部队并无后援,并且箭矢所剩不多。
单于大喜,匈奴士气大振,开始猛烈反扑。部分匈奴兵奋力登上山谷,向位于谷底的李陵残存部队射箭,李陵兵马折损不断。
汉军在最终斩杀了两万匈奴兵士后,箭矢全部射光,战车全部毁坏,五千勇士仅剩下四五百人,继续战斗的结果,就是这四五百名勇士被屠杀殆尽。
李陵决定停止对战,准备让残余人马各自向汉朝边境方向突围逃命,自己以死殉国。
属下军吏极力劝阻,说,即便突围被俘,将军也应该像赵破奴将军一样,先保存性命,再想办法逃回汉朝。将军威震匈奴,皇上一定会以礼相待;如果现在殉国,正是愧对朝廷,也愧对家中的母亲和妻儿。
李陵接受了军吏建议,与韩延年及残余人马一起突围。突围过程中,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及群臣大为震动,有人大骂李陵不能以死尽忠,全家该斩。汉武帝向李陵的好朋友太史令司马迁征询意见,司马迁非常了解李陵,极力争谏。
司马迁说,李陵忠信孝悌,暂留匈奴一定是权宜之计。何况李陵仅以五千兵马能杀敌两万,实属神勇,最终被俘是因为孤立无援所致,因此请求汉武帝暂缓处罚李陵家属。
汉武帝本来也很赏识李陵,接受了司马迁的建议。
一年后,汉武帝派孙叔敖带兵前往匈奴寻找李陵,接他回来。孙叔敖没找到李陵,却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听说,一个叫李少卿的汉人正在为匈奴演练兵马,准备攻击汉朝。孙叔敖于是就回到长安向汉武帝禀告。
汉武帝闻听大怒,将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儿全部斩杀,并将司马迁处以腐刑打入大牢。
远在匈奴的李陵闻听噩耗,仰天长泣,悲痛欲绝。
随后,李陵派人杀了那个真正帮助匈奴练兵的汉人降将,那人也姓李,叫李绪。之所以被匈奴俘虏误传为李陵练兵,因为李绪的字号居然和李陵完全相同,都叫少卿。
自此之后,李陵再也不想回到汉朝,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当了匈奴的右校王。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一向与李陵要好,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立政再次前往匈奴,招李陵归汉。李陵早已心死,任立政无功而返。
公元前74年,李陵客死匈奴。
孟垚曰:将军百战身名裂,回头万里故人绝。尽心尽力是君子,保护自己是能力,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点亮【赞】+【在看】
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