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觞咏名山大川,探访名胜古迹的习俗,正如兰亭诗会诞生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使兰亭成为了千古名胜。而随着文学形式的变迁,承载美景与其背后传说、故事的文学载体,从民俗传说,诗歌小说再变迁到如今的网络文学与衍生的影视剧作,地方美景与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互相交融互相带动,昆仑山、龙虎山等历史名胜、阿勒泰、大理等地方美景,都伴随着网络文学赋予的新旅游动能,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中。
文学自古以来就是提升
旅游地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渠道
文学作品对地方文旅的传播不是简单地因为这些地方跟随作品的传播露了个脸,而是由于优秀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极大地丰富了游客在这些地方的文化体验。中国旅游一直存在重文的传统,重视景物的人文因素,重视观赏的内心发现,也就是王挥说的“山以贤称,境缘人胜”。游客到一个地方,观光是最基础的活动,但不止于此,如果他在景观欣赏之余还能得到一些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启迪、情感的共鸣、精神的慰藉,其满意度将会更高,获得感将会更强。游赤壁,你既可以陶醉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体味“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惘然。登鹳雀楼,固然可以欣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奇观,更可以生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这样的旅游比单纯的看山看水让人更加难以忘怀,受益更加久远。好的文学作品其价值是古今不易的,让今人可以和千百年前的古人共情。很多旅游地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造访,其文化底蕴越发深厚。前面提到的岘山案例,最早出名是因为晋代的羊祜在镇守襄阳期间经常登临岘山,曾发出千古一叹:“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公一叹抒发了人生短暂、生命渺小的人类永恒之情感,历来颇多咏吟唱和。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也是脍炙人口。有了这些语言和文字在,人们在登临岘山时自然就多了几分情趣和感悟,羊公和岘山又怎么会湮灭无闻呢?与此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世名言,在让《岳阳楼记》及其作者范仲淹为人传颂至今的同时,也使得岳阳楼的游人千百年来络绎不绝。
跟着网络文学去旅游渐成潮流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优秀文学作品。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小说,都曾经走到了文学创作的巅峰,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而今天,网络文学正逐渐发展为现代重要的文学体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其规模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以番茄小说为例,据公开数据该平台已经有40万位签约作者,发布超过50万部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涌现出《长乐里·盛世如我愿》《十日终焉》《洞庭茶师》等诸多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用来打发闲暇时间,而且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网络文学在内容、形式以及市场对象等方面的一些特点,使其和人们的旅游活动以及地方的旅游发展,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和传统的纯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往往具有更快的节奏、更通俗的语言、更强的故事性和更奇特的想象力,这是其能够占有大众市场的重要原因,也为其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年前《盗墓笔记》《鬼吹灯》《藏地密码》等网络小说风靡一时,给长白山、湘西、西藏等地赋予了神秘色彩,对它们的旅游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特别是《盗墓笔记》虚构了两位主人公2015年8月17日将在长白山重逢的情节,导致大量粉丝前往,当地接待设施不堪重负,官方甚至发出请游客取消行程的提示。近年来,昆仑山、龙虎山、武当山、青城山、终南山、崂山等由于在网络小说中频繁出现,或是门派所在地,或是高人隐居地,旅游热度也居高不下。《长安十二时辰》小说及同名电视剧的火爆,直接催生了同名主题街区的建设,在开街两年多的时间里接待游客数量超过500万。和传统的纯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性,不仅包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也包括读者之间的互动;不仅包括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也包括同人创作。众多素不相识的读者因为同一部作品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对作品和人生的感悟,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形成了粉丝的狂欢,也为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
网络文学和地方文旅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旅游发展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学资源。网络文学有这么庞大的读者群,旅游地的发展对此绝不能漠视。网络文学只是一种适合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体裁,它和纯文学相比并无高下之分。就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乃至《红楼梦》,在当时也是通俗小说,但是在后世却被称为“四大名著”,而且围绕这些名著形成了众多风景名胜,不仅有赤壁、龙虎山镇妖井等真实存在的景点,也有附会的花果山以及人为兴建的荣国府等景点。借助新时代的网络文学,理应让更多的旅游地得到宣传,让游客在旅游地得到更多的体验。比如入选中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网文《洞庭茶师》,就能唤起很多人对苏州碧螺春和洞庭茶乡的向往。通过邀请网络文学作者采风、鼓励网络文学植入风景名胜和地方文化,可以让旅游地为更多人知晓并产生向往之心。
作者:宋子千,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与科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