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千 | 从“手机上”到“在路上”,网络文学成为地方文旅“出圈”新载体

文化   2024-10-11 23:15   北京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觞咏名山大川,探访名胜古迹的习俗,正如兰亭诗会诞生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使兰亭成为了千古名胜。而随着文学形式的变迁,承载美景与其背后传说、故事的文学载体,从民俗传说,诗歌小说再变迁到如今的网络文学与衍生的影视剧作,地方美景与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互相交融互相带动,昆仑山、龙虎山等历史名胜、阿勒泰、大理等地方美景,都伴随着网络文学赋予的新旅游动能,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中。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学对地方文旅的带动作用,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各地政府、文学协会和青年网络文学作家也尝试了各种创新措施。例如网络文学平台番茄小说于9月24日开启的“番茄读旅季”,通过推出2024年网络文学乡村文旅创作扶持计划,启动网络文学征文活动,激励青年网文作者以网络文学为载体,让越来越多的地方美景通过网络文学为大众所熟知。

文学自古以来就是提升

旅游地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渠道

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很多本来默默无闻的地方经由文学作品而为广为人知。这些地方或者是作品描绘的地方,或者是作品创作的地方,随着优秀作品的广泛传播而得以同步传播。典型的如元代王挥提到的两个例子:“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见首瘴岭也,羊公一登而名垂宇宙。”赤壁不过是江边陡峭的山崖,甚至并不是赤壁之战真正发生的地方,却因为苏东坡在这里写了前后《赤壁赋》而在名山大川中脱颖而出。见首即岘山,就是一个平常的山头,可是因为羊祜在这里发了一番感概而千古留名。不说是化腐朽为神奇吧,至少是变平常为经典,从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伟力所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被称为我国四大名楼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其之所以有名,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楼修得有多么漂亮,而是由于《岳阳楼记》《黄鹤楼》《滕王阁序》《登鹳雀楼》等经典名篇的宣传。事实上,这些楼都是后来重建的,有的甚至是最近几十年才重建的,并不是作者当时登临的地方。

文学作品对地方文旅的传播不是简单地因为这些地方跟随作品的传播露了个脸,而是由于优秀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极大地丰富了游客在这些地方的文化体验。中国旅游一直存在重文的传统,重视景物的人文因素,重视观赏的内心发现,也就是王挥说的“山以贤称,境缘人胜”。游客到一个地方,观光是最基础的活动,但不止于此,如果他在景观欣赏之余还能得到一些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启迪、情感的共鸣、精神的慰藉,其满意度将会更高,获得感将会更强。游赤壁,你既可以陶醉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体味“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惘然。登鹳雀楼,固然可以欣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奇观,更可以生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这样的旅游比单纯的看山看水让人更加难以忘怀,受益更加久远。好的文学作品其价值是古今不易的,让今人可以和千百年前的古人共情。很多旅游地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造访,其文化底蕴越发深厚。前面提到的岘山案例,最早出名是因为晋代的羊祜在镇守襄阳期间经常登临岘山,曾发出千古一叹:“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公一叹抒发了人生短暂、生命渺小的人类永恒之情感,历来颇多咏吟唱和。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也是脍炙人口。有了这些语言和文字在,人们在登临岘山时自然就多了几分情趣和感悟,羊公和岘山又怎么会湮灭无闻呢?与此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世名言,在让《岳阳楼记》及其作者范仲淹为人传颂至今的同时,也使得岳阳楼的游人千百年来络绎不绝。

跟着网络文学去旅游渐成潮流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优秀文学作品。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小说,都曾经走到了文学创作的巅峰,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而今天,网络文学正逐渐发展为现代重要的文学体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其规模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以番茄小说为例,据公开数据该平台已经有40万位签约作者,发布超过50万部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涌现出《长乐里·盛世如我愿》《十日终焉》《洞庭茶师》等诸多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用来打发闲暇时间,而且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网络文学在内容、形式以及市场对象等方面的一些特点,使其和人们的旅游活动以及地方的旅游发展,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网络文学市场和旅游市场高度重合。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的全面发展时代,旅游市场持续普及、下沉,城乡居民年均出游次数超过4次,绝大多数人每年都能外出进行至少1次休闲性的旅游;年轻人不仅自身在旅游市场中占有最高的比重,而且对家庭成员出游有很强的话语权。与此同时,我国网络文学市场也在持续扩张。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5.7亿,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占网民规模的比例首次超过50%,其中19岁至45岁是数字阅读用户主力,占比为62.7%。网络文学和旅游不是替代的关系,喜爱网络文学的群体很多也喜爱旅游,两个大规模的、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市场注定会高度重合,这为网络文学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和传统的纯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往往具有更快的节奏、更通俗的语言、更强的故事性和更奇特的想象力,这是其能够占有大众市场的重要原因,也为其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年前《盗墓笔记》《鬼吹灯》《藏地密码》等网络小说风靡一时,给长白山、湘西、西藏等地赋予了神秘色彩,对它们的旅游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特别是《盗墓笔记》虚构了两位主人公2015年8月17日将在长白山重逢的情节,导致大量粉丝前往,当地接待设施不堪重负,官方甚至发出请游客取消行程的提示。近年来,昆仑山、龙虎山、武当山、青城山、终南山、崂山等由于在网络小说中频繁出现,或是门派所在地,或是高人隐居地,旅游热度也居高不下。《长安十二时辰》小说及同名电视剧的火爆,直接催生了同名主题街区的建设,在开街两年多的时间里接待游客数量超过500万。和传统的纯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性,不仅包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也包括读者之间的互动;不仅包括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也包括同人创作。众多素不相识的读者因为同一部作品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对作品和人生的感悟,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形成了粉丝的狂欢,也为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

网络文学和地方文旅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期待提上了更加重要的日程。网络文学和旅游是当前人们进行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要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要求,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品质。
网络文学要主动接近旅游市场。通俗易懂是网络文学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贴上“小白文”的标签,随着人们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水平的提高,适当提高文学的艺术性是有必要的。事实上,近些年《额尔古纳河右岸》《我的阿勒泰》等纯文学作品经由网络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网络文学也不能一味追求夸张的想象,靠“系统”满足读者心理上的某种快感,也要更多贴近社会实践,给人以更多现实的启迪和鼓舞。只有进一步增强网络小说的艺术性和现实性,网络小说和旅游市场才能更加贴合。2024年9月24日,番茄小说在江西鹰潭龙虎山正式开启“番茄读旅季”,推出2024年网络文学乡村文旅创作扶持计划,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正如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指出的,以网络文学带动乡村文旅,既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网络文学创作内容的扩展和提升,将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乡村的发展,激发年轻一代对乡村的向往与热情。

旅游发展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学资源。网络文学有这么庞大的读者群,旅游地的发展对此绝不能漠视。网络文学只是一种适合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体裁,它和纯文学相比并无高下之分。就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乃至《红楼梦》,在当时也是通俗小说,但是在后世却被称为“四大名著”,而且围绕这些名著形成了众多风景名胜,不仅有赤壁、龙虎山镇妖井等真实存在的景点,也有附会的花果山以及人为兴建的荣国府等景点。借助新时代的网络文学,理应让更多的旅游地得到宣传,让游客在旅游地得到更多的体验。比如入选中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网文《洞庭茶师》,就能唤起很多人对苏州碧螺春和洞庭茶乡的向往。通过邀请网络文学作者采风、鼓励网络文学植入风景名胜和地方文化,可以让旅游地为更多人知晓并产生向往之心。

要通过影视、科技等手段促进网络文学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网络文学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并不排斥影视、游戏等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影视、游戏等同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从小说到影视、游戏再到旅游,是一条正在兴起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盗墓笔记》《长安十二时辰》《我的阿勒泰》以及《黑神话·悟空》等,都走过或正在走这条路。今年国庆节期间,山西隰县小西天因为是《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打卡,仅10月3日一天就涌入了17626人。网络文学和旅游的融合还要特别重视科技手段的运用。网络文学的想象力在无人机、虚拟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的加持下,可以变为旅游体验的独特场景。中秋节期间深圳的无人机表演,在天空中展示了孙悟空、嫦娥、玉兔等图案,场景之壮观让很多人叹为观止。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网络文学和旅游的融合空间将会更加广阔。
网络文学和旅游的融合方兴未艾,网络文学和地方文旅相向而行,必将为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宋子千,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与科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2024年10月10日光明网
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创建于1999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心多年来秉承“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宗旨,与学界、业界、政府和相关机构广泛联系,承担研究课题,组织学术活动,开展行业交流,参与国际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