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稳步推进、成效显著。通过组织试点、总结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化和制定相关标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初步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起点高、后发优势明显、建设规模和难度大等特点,大量社区广泛分布在国家公园内部及周边,社区人地关系成为其治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从国家公园的建设需要看,当前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的社区治理、社区参与、社区发展、和谐社区、社区协调、共建共享等措施或途径都是国家公园建设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的自身需要看,在新型保护政策下,其发展面临着转型挑战,需要从整体性的视角出发,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同时重视对社区自身价值和作用的完整认知。为此,需要遵循和谐发展理念,以建设国家公园和谐社区为目标,从社区共建入手,探索社区治理和社区参与的协调机制,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基础上,寻求国家公园社区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最终为国家公园的健康发展服务。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实现社区与国家公园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国家公园发展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公园社区是指受国家公园发展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社区,包括内部社区、入口社区以及周边相关社区,分为自然村落、行政村、建制镇等,地域范围广阔,与国家公园构成紧密关联的动态发展关系。国家公园社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依托国家公园这一特定生态空间,无论是在文化积淀、地方性知识传承和表达还是国家公园品牌塑造等方面,国家公园社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很强的地域性。2)社区生计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多数还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生计来源与土地利用密切关联,对当地资源和原有社区各种产业有很强的依赖性。3)社区背景具有复杂性。国家公园社区背景复杂,表现在人口基数大、土地权属复杂、原有社区产业类型单一以及保护地整合优化后遗留问题多等特点。4)国家公园社区是利益相关者中地位显著的核心主体。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国家公园社区、地方政府、特许经营者、访客群体以及非政府组织等构成了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体系,社区是实现多元利益相关者紧密协作的核心主体。5)国家公园社区发展具有一定的韧性特征。国家公园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会对国家公园建设带来的外在扰动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从而恢复或改变原有的社会-生态系统,做出动态、综合的自适应调整。因此,韧性机制的形成是国家公园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公园社区属于国家公园治理主体的核心构成者,其存在价值不容忽视。实践过程中,国家公园社区发展还面临着以下3个主要问题。1)国家公园治理过程中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体系等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加之对参与治理能力的培育不足,因而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治理的成效尚未得到显著体现。客观原因是国家公园社区与国家公园在行政上分属不同的管理体系,涉及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事宜需要在两个不同管理体系之间协商加以解决。虽然最终管理目标一致,但在具体管理环节上两者之间仍存在差异,因而有时在管理细节上产生些许摩擦甚至相互掣肘也属正常。2)国家公园社区产业发展面临严格的生态管控措施限制。由于国家公园社区在地理空间上与国家公园密切关联,其产业发展必然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国家公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社区居民可能会因为国家公园的建设需要部分丧失自然资源的使用机会和权利,其中造成的损失除了接受相应的生态保护补偿之外,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寻求替代生计,为顺应国家公园管理要求,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3)国家公园社区发展机会存在不均等。如前所述,国家公园社区分为内部社区、入口社区和周边相关社区,由于空间区位和重要性有着很大不同,因此各个社区的发展方向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位于核心保护区的内部社区,就需要采取园区外安置的调控方式,在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的同时,有序引导社区和产业迁出园区;处于一般控制区的内部社区则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社区居民可在不违背国家公园管控要求的前提下从事农业生产或开展游憩利用活动。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对社区发展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成正面推进的利好,也有限制其发展的弊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经济影响。就有益方面而言,国家公园的设立可以带动社区转型发展。国家公园的设立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在一定的政策和产业引导下,部分社区的经济来源会向生态产业方向转移,使相关社区在经济上受益。例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首个在生态旅游特许经营活动的开展中受益的地区,当地牧户通过参与雪豹寻踪、徒步、漂流等特许经营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就负面影响而言,国家公园的设立往往会对社区产业发展进行严格限制。国家公园设立前,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采矿业、伐木业、水电风电等传统第一和第二产业往往是当地社区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国家公园设立后,会对区域内的生产活动进行严格调控,社区居民的生计来源也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二,生态影响。国家公园对于生态保护的严格管控能够使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居,但往往又会对林地、草地、耕地以及水域等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性生态资源的供给进行极大限制,并对社区的生存及发展方式造成直接影响。为此,社区需要寻求其他途径,由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过渡到适应新的生计模式。此外,国家公园的设立还会对社区空间开发规模和强度实施严格控制,例如,土地管控政策导致社区面临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建设用地紧张、服务设施滞后、耕地资源稀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社区民房和农牧产品加工场地难以扩建、集体土地和自留地用途皆受限、农牧业条件不便、医疗保障不完善等方面。除了对生态资源供给和空间开发的限制以外,国家公园带来的生态管控政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干扰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且社区距离核心保护区越近,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相对越明显。例如,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居民进行茶叶、水稻等作物种植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野猪拱田、猴子毁坏毛竹等危害。第三,社会影响。由于国家公园通常设立于人为干扰较少、生态过程完整性更高的地方,加之其不便的交通条件,当地社区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共同体”特征,能够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传统乡村社会的运作模式。但在新形势下,国家公园社区运行的逻辑很大程度上开始发生转变,即在保护和发展政策的影响下,由于微观个体更追求经济理性,社区特征逐渐呈现出由集体运作逻辑到家庭乃至个体逻辑的转变。
理想的国家公园社区发展模式就是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的内涵主要体现为社区与国家公园的关系和谐顺畅,即二者做到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社区和谐的景象便可能由此产生。其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种关系上。1)互为条件的关系。国家公园社区与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诉求不同,在空间分配、资源获取和利用方式等方面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国家公园需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的理念,因而在开展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等活动时,会受到生态保护政策的严格要求,适宜承载访客体验活动的区域有限。因此,当国家公园范围内无法提供足够的设施和服务时,需要国家公园入口或周边社区协助提供一部分的服务资源或场所,缓解国家公园内的接待压力。反观位于国家公园临近区域的乡村社区,如果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便有条件作为入口社区或周边社区进行重点打造。因此,两者互为条件,彼此支撑。2)相互依存的关系。国家公园社区与国家公园在地理空间上紧密依靠,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无法与国家公园割裂,会对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资源环境等产生影响,而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文化价值实现也离不开社区的努力。国家公园设立后,社区的生计方式会向游憩服务业、特色文化产业等方向转移,粗放式、低效率的经营方式将逐渐退出,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成就。3)和谐发展的关系。追求社区与国家公园的和谐发展才是核心目的,能够对保护国家公园生态资源、发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等功能,以及推动社区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对此,应当建立起协调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社区共管机制,化解矛盾冲突,提高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成效,使得两者相互合作,协同发展。为营造良好的社区关系,必须优先发展社区产业,以激发国家公园和谐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为此需探索国家公园社区产业发展机制。
首先,明确社区产业发展的引导主体。当地政府在引导社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占据主导地位,但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产业引导无法适应国家公园社区日益发展的现实情况,而由政府组织建立多元引导主体可以在更多维度上促成社区产业发展,达到引导、教育、组织社区适应新的产业运作模式的目的。一些已有的社区内部组织(如村委会)应当起到带头引领作用,组织起面向公众的桥梁平台,提供协商交流、合作共享的渠道;政府还可引导社区居民成立产业协会、合作社,开展产业促进活动;社区精英及人才需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利用自身的技能阅历及影响力,起到引领、指导和调节等作用,为社区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对于外部机构来说,同样可以发挥协助作用,例如,专门的审核机构应负责引导社区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洽谈、合同签订等工作,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组织则能够给予社区技术知识上的指导;还可以鼓励、培育本土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国家公园管理局审批通过的情况下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符合国家公园发展目标的项目;在国际层面,为了探索社区生计方式的更多可能性,可考虑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实现更大范围的公众参与社区产业发展之中。
其次,发展合适的国家公园社区产业。1)发展生态农、林、牧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研究人员从事农、林、牧业的相关研究,探索研发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产品,并通过课程培训教育、政府收购农副产品、股权分红等途径为居民正确参与生态农、林、牧产业提供支持。2)开展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自然、人文条件适宜的国家公园社区应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具有差异性的生态体验活动,融入当地特色资源,提供科考、探险、观景、运动等类别的服务项目,提高国家公园社区的接待服务水平。政府还应当推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生态体验产业的发展当中,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接待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3)培育地方文化产业。国家公园社区可基于自身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地方美食+生态旅游”的产业模式,并引进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帮助地方文化的挖掘、修复和展示,配合建设文化体验馆等产业设施,引导社区开发具有当地风貌的文化体验项目和研学旅游产品。4)提供生态管护岗位。科学设立管护员(野外巡护、森林抚育)、讲解员(自然解说)等公益岗位,让社区居民可直接从事与公园相关的生态保护、监测及宣传等工作,培养其生态管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技能。作者:张玉钧,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余翩翩、洪静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原文刊载于《旅游学刊》2024年第7期,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