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亨利·马蒂斯时,在学习什么?

文摘   育儿   2024-11-09 21:53   四川  

报名寒假课请点击

入秋之后,我设计了一系列1. 练习分解和重组的思维的课,第一个就是利用亨利·马蒂斯,马蒂斯在晚年由于只能坐在轮椅上工作,不能再从事架上绘画和雕塑了,就用剪刀“随意”地创造各种图形,然后把它们拼啊拼,组织成一幅一幅的画,我要求孩子们反过来,把他组织在一起的作品解构和重构,用这种逆向思维去避免那些缺乏创造性的、简单又枯燥的临摹式教学。我把设定细分成不同年龄段,低龄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是重新创造一座玫瑰教堂,学龄段的是创造一本书、一个小型透光装置,用错落有致的重叠手法,为原作注入空间性


低龄段的基础练习  *部分作品

其中有一张是我给出的示范,以及我女儿的图形练习





低龄段的玫瑰教堂  *部分作品

先合作再分配,每一袋都包含了每一个孩子的图形

也算是一种分解和重组

一些孩子在这些随机叠加而成的“图像”的包装袋上

自发地匹配上了新的图案,这是一个很棒的延展练习




学龄段的立体书  *部分作品
可惜成都最近进入了连续阴天

除了第一个作品,其它的没法拍到如琉璃般的景象了


   ☼

两个孩子对同一幅作品的不同演绎

两个孩子对同一幅作品的不同演绎



  ☼




随着这个课程即将结束,我梳理了一些记录下来的观察,就是在这个课里,孩子们得到了什么,我们怎么调整:


2. 让每个孩子自己判断、选择要用艺术家的哪一幅作品去练习,保障足够的自由度、自主性。造型:要求去分析马蒂斯的图形造型,与剪刀那种不规整的、甚至是儿童般稚拙的刀痕感之间的关系,对比那些以整齐为美的艺术作品,这一类艺术的风格有趣在哪里;色彩、材料:看马蒂斯如何配色,需要尽可能遵循马蒂斯的原作,和关注材料被光穿透所引发的心理感受;比例:可以自由调整以达到一种随意性,并且服务于重构的画面。


3. 我们会观察4岁孩子、左利手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使用剪刀这种精细动作能力的规律性。很明显有的孩子在家用刀剪的机会太少了,有一些则是年龄还小,不用推太急。另外像我女儿这样的左利手,小时候虽然使用过一段时间左手专用剪刀,但她现在却更愿意用右手剪刀,她觉得可以适应,我看她用起来也没有什么障碍。


4. 低龄孩子的典型规律,一张塑料片从中间下料掏洞,就像他们在一张纸上绘画时,也总是从中间落笔一样,因为他们的空间感还比较弱,他们的布局能力就是这样的,需要教,提醒他们多大的图形就去选取对应大小的材料,需要老师亲力亲为去控制,跟他们说艺术家也不是可以随便嚯嚯材料的呐,大家得学会合理选材、用材


5. 对于“老师老师铅笔在哪”、“老师老师给我拿个橡皮”之类的,要求孩子自己拿,这是我在看教育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所收获的。不要等着老师投喂,你来上课就是带着好奇心来的,那你要有主动性,自己动手去匹配这个好奇心。


6. 然后会看到有的孩子相对同龄平均水平来说,条理性比较弱,自己的工作区域不会大致划划区域,放置物件时不会大致分一分,剪好的图形要么和旁边同学的混一起,导致被同学当成材料剪了,要么就是掉地上了但是自己不知道就找不着了,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提醒。


7. 有一些孩子没有理解到、或者不愿意完成老师的要求,需要向他们重申要求是什么,是为了锻炼什么。如果是觉得有困难,老师会帮助;如果是性格上一直我行我素、甚至是有对抗性的孩子,需要老师在干预和满足他们的自主感之间做一些调适,比如有的孩子还带着之前设计教堂玻璃花窗的理解在做,我们会重申这个课的重点不是镶嵌,是去感受重叠,对于重叠得四四方方的,又要提出修改意见,分析打破哪里,好把一层层的色彩和形状穿透、显露出来⋯⋯如果是被其它繁重学习任务压得疲惫倦怠的孩子,那就放放水,多看少做也是在提取。


8. 课堂上结伴,聊天搭子也好互相消极影响也好,我在学着把这些当作学习中必然的部分去接受孩子的社交需求,适度说说话,在艺术活动中释放一下其它地方积累的压力;因为我也看到成人也和孩子们一样的喜欢在学习中结伴(比如寒暑假抱团儿送孩子跨省来上课明显就是有动力🤣);理解人为什么需要在关系中学习,因为人是人而不是机器,老师和父母都不能强调上课就只是为了学习。同时也要求他们尽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创作的时候不要照搬玩伴的,你可以拿,但是要变一变,变成你自己的。


9. 另一个社交问题是课堂上的冲突的处理,这个展开都可以写一长篇了,简单说就是一个班就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们的情绪问题、相处中的矛盾,比起马上要做出反应去制止去“教育”,我们更倾向于只要不是严重打断他人学习的,都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去把握,遇上碰撞就是学习协调的机会,很多次我们看到他们上一刻在打闹,下一刻就抱成一坨了,还有一些时候我也挺感慨有的孩子能在打嘴仗的同时又维持着边界感,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不是管少了,而是管多了。如果孩子自己感到很不舒服,而不是被主体外围的父母的感受投射认同的,家长和老师再介入协调。


10. 下课时要和老师一起收拾桌面。不会只让孩子们收拾,也不是叫孩子帮老师收拾,这是一种工作意识,要形成习惯。剪刀和各种工具要归位,收拾材料,我们要形成准确表述,告诉他们撕下来的塑料片保护膜算是垃圾,丢哪里,比手指头小的塑料片用不了了也丢到垃圾桶,手掌大小的收集到一起,基本上完整的一张一张的收集到一起。有些孩子几乎没有收拾的意识,需要老师带,这比老师三下五除二自己收拾麻烦多了,但是这就是责任。不画丙烯颜料的话我们就不用一次性塑料桌布,用不上,而且免得孩子们一边听课一边无意识地抠洞洞,能减少的干扰还是要减少。


还有一些后面想起来再写,还有一些点滴细微的不写也罢。我想说的是,学艺术,就只是在学艺术吗?如果只是为了获得课堂知识,完成课堂任务,那并不能叫做学习。除了狭义的专业学习,还有更多不容易被看见的部分的学习,那就是一个人本身的成长,这才是教育的全部涵义。像上面提到的工作,我们不只是要在“拆解马蒂斯”的课上做,而是要在每一节课上,一年两年⋯⋯去贯彻的,因为只有作为人文的艺术,才是艺术的全部意义。



订阅日常课合集

想象力&创造力,来自于每周一次积累:

长期招生4-15岁儿童、青少年,

试听请在公众号“发消息”联系,


💛






𝗮𝗹𝗹 𝗶𝗻 𝗮𝗿𝘁  |  𝗮𝗿𝘁𝘀 · 𝗸𝗶𝗱𝘀  |  𝗰𝗼𝗻𝘁𝗲𝗺𝗽𝗼𝗿𝗮𝗿𝘆 𝗮𝗿𝘁


∞ 关于知了造型艺术


艺术是对人类生活的感知的呈现,形式即观念、物质即精神,我们拒绝把它降维到手工、装饰、消费的层面——认知它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呼唤4-15岁儿童到IknowArt来的目的

日常艺术课 · 寒暑假艺术课 · 素描课
人文通识 · 主题PBL · 造型技法


成都武侯区玉林五巷二号院
No. 2 Yard, Yulin Lane 5, Wuhou District, Chengdu.

© 版权所有

知了造型艺术
艺术是对人类生活的感知的呈现,形式即观念、物质即精神,我们拒绝把它降维到手工、装饰、消费的层面——认知它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呼唤4-15岁孩子到IknowArt来的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