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引导孩子提问的能力,得先设置一些提问,向孩子提出的问题越详细,他们就能思考、知道得越深入。比如我们要和孩子谈谈“软”雕塑,可以先了解孩子对雕塑的既定印象是怎样的?接下来利用更换耳机旧耳罩时取下来两块海绵:它可以被视作一个雕塑吗?如果可以,为什么?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
如果我把它扭起来这样得到了一个新的造型,它可以算是雕塑吗?为什么?它是什么材料做的?软还是硬?你看到这个造型会想到什么?把它放置在乱七八糟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对比给它一个干净一些的环境,你感受到什么变化?给它设置一个底座呢?自然材料的、卫生纸的、一摞书,你感受到不同的底座会造成什么变化?把它放到美术馆呢?
再次塑造这两块海绵的造型,并且配上一个稍矮的底座,现在看上去怎么样?你会联想到什么?
![]()
那么,认识这些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人造事物都是这么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锻炼和提炼这种造型能力,大众在对物和形的应用中联想、启发、思考,它是精神的收获。我们在[纸有雕塑]课程的第6天,会专门和孩子们做许多关于软雕塑的这些讨论:比如,由学生自己寻找到的艺术家Sergio Roger的作品,它颠覆了古典主义的冷硬材质又延续了它的浪漫气息,家长们也觉得跟着孩子们开阔了视野;![]()
另外还有其他许多艺术家:Meret Oppenheim在1936的超现实主义的《皮毛餐具》,可以说是较早的软雕塑;![]()
Wolfgang Laib 的《Milk Stone》;![]()
当问题和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些新问题了:“老师,为什么这些艺术家都是国外的?“其实也有中国的:李洪波,他的作品曾经在成都双年展上展出过,有一些孩子们在课后也去看了。蔡国强的作品经过我们这几年来的PBL教育,许多孩子都知道了,所以它也是软雕塑。还有:“老师,我发现了,雕塑史到了现代,女性艺术家开始出现,并且变多了?为什么呢?”“老师,女性艺术家和软雕塑的关系很密切,喜欢使用的纺织类材料,为什么呢?”最终,所有的问题,要指向的是,让孩子们自己提炼出来:万物皆可雕塑。Paper Sculpture
7 - 14 岁 的 艺 术 人 文 通 识
最后一期
𝗮𝗹𝗹 𝗶𝗻 𝗮𝗿𝘁 | 𝗮𝗿𝘁𝘀 · 𝗸𝗶𝗱𝘀 | 𝗰𝗼𝗻𝘁𝗲𝗺𝗽𝗼𝗿𝗮𝗿𝘆 𝗮𝗿𝘁
∞ 关于知了造型艺术
艺术是对人类生活的感知的呈现,形式即观念、物质即精神,我们拒绝把它降维到手工、装饰、消费的层面——认知它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呼唤4-14岁儿童到IknowArt来的目的。No. 2 Yard, Yulin Lane 5, Wuhou District, Cheng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