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东南亚出行和外卖平台Grab便宣布从1月1日开始在新加坡市场把每单向消费者收取的平台费(platform fee)上调新币2角(合人民币1.07元)。
也就是说,在新加坡每趟打车订单的平台费现在变成了0.9元新币、而外卖每单的平台费收的则是0.6元新币。
Grab打车的平台费是从2020年开始收取的 - 当时的价格是每单0.3元新币。2023年年中曾经提过一次价,从0.3元长涨到了0.7元。平台费不和司机分成。
根据Grab官方的说法,平台费是用来”投资在维护、开发和增强产品功能来提高Grab的服务水平。Grab保证相当一部分的平台费会被用来开发能提高安全、质量和效率的产品功能。”
而这次上涨的直接诱因是2025年1月1日生效的“平台人员法令”(Platform Workers Bill)。根据这个法令,打车、外卖和即时配送平台被要求支付在平台上接单的司机和配送人员的公积金和提供工伤保险。
公积金的比率会在5年时间里逐步提升,到2029年达到净收入37%的水平(20%由司机/配送人员自己承担、17%是平台额外缴交的部分)。墨腾的同事在最近的一篇英文报告《Transforming on demand platform work》中计算过平台额外部分带来的成本在5年内一共是3.68亿新币。
这份英文报告还把全球各个主要国家对外卖/打车/即时配送平台的劳动政策做了一个比较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而保险这一块其实保险公司都不太愿意为此开发专门的产品。因为新加坡的平台司机/配送人员一共大概在10万左右,是一个比较小而且相对于寿险和其他财险来说投资回报率不高的产品;而如果保费收高了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也难管政府刚刚提出这个法案的计划时,新加坡通用保险业协会出了一个反对的声明。
不过,墨腾的同事调研了保险领域的产品和精算专家,预估了保险的总成本每年大概会在3200万美金的水平。
公积金和保险这块的额外成本总得有人来承担。首先不可能是小哥/司机,不然整个项目就没有意义了。而外卖和配送商家估计也不会承担这个成本 - 因为对他们来说线下还是一个更大的渠道。
我们计算了下,如果消费者来承担的话,每单的总价格以配送来举例的话会提高大概3-4%左右,而如果平台来承担的话,营收将会直接下滑超过一半。而在出行领域,平台如果承担这个成本的话营收也会下滑40%。也就是说,平台为了保持打拼这么多年来好不容易得来的利润,大概率会把这个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
也就是我们这周看到的Grab涨价了。
根据新加坡政府最新的数据,2024年10月新加坡平均每天的“点到点”出行服务完成单量是63万,而其中的89%,也就是56.2万单,是通过打车软件完成的。
也就是说,在路边拦或者车站等出租车(新加坡叫“德士”)已经变成了小众行为。
而以平均每单15元新币计算的话,那每天“点到点”出行服务的产值就是945万新币,一年也就将近35亿新币(25.5亿美元)。对比一下,Grab2023年在整个东南亚的出行服务的GMV是54亿美金。
Grab市占率在新加坡应该是远超过一半的 - 也就是说只有600万人的新加坡应该是Grab出行业务在东南亚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也可以理解,在新加坡一个订单的客单价可能是印尼的10倍以上。而印尼每天的出行单量应该到不了新加坡的10倍。
除了Grab之外,新加坡其他的出行平台,包括Gojek、TADA和传统出租车头部公司康福德高,也都相应上调了平台费。幅度都是0.3-0.5新币之间 - 现在这三家收的平台费介于1-1.5新币之间。除了平台费之外,Grab和一些其他平台还收取0.5新币的司机费 - 全额给司机“用于抵消上涨的燃油费用等成本”。
货拉拉的海外版Lalamove在新加坡的业务也从十二月下旬开始收取每单0.5新元的平台费 - 因为货拉拉的司机们也被包括在平台人员法令下。Foodpanda由于内部变动,估计还没反应过来。
在这个话题上,墨腾CEO李江玕最近在新加坡本土知名英文视频播客The Daily Ketchup客座的时候仔细讲解了这里的单元经济,以及相关法案带来的潜在影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油管搜索下The Daily Ketchup观看。
相信在打车这个领域有比较强的刚需,涨价应该对需求影响不大。而外卖就不好说了,看消费者如何反应了。
而东南亚其他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应该是Grab出行业务第二大市场),会不会有样学样,就会对整个平台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了。
《外卷: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球征途》作者团队计划在2025年举办一系列分享会,走进国内外主要城市,与更多对全球化和出海战略感兴趣的朋友面对面交流。
第一场活动将于2025年1月8日下午在杭州举行,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注册。现场参与的朋友将会收到一本作者签名版新书,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点击上图,从京东购买《外卷》正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