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创业者"郑少麟,很珍惜过往的每一段创业经历。
在上一期的访谈中,郑少麟说,从过去的打工突然间变成了公司技术团队的最后一个把关人,这是一种很大的思维上的转变,因为"你要变成这个公司最后的一道墙,你要有担当和能力必须去解决公司的所有的技术相关的问题"。
再从技术管理者的角色,转向创业者、公司创始人,这又是一种全新的转变。之前,他只需琢磨技术问题,比如提升效率、了解趋势,以及如何促进业务的增长,但现在技术人郑少麟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他需要对销售负责,他需要思考自己的产品如何能卖给更多的客户。
从管理技术到管理业务的转变、从CTO到CEO的转变,这是很多技术创业者要面对的门槛,也是郑少麟当下面临的挑战。
CHP:NextBillion.ai现在做的国际化地图定制服务,为什么Google或者Apple地图不做,或者说为啥你觉得能做的比他们好呢?
郑少麟:这有一个行业演变的背景,以前呢地图公司过得非常滋润,但是今天时代已经全变了,就好比今天你的车有没有地图没那么重要,你手机上不都有吗,所以首先这是一个大的行业背景,以前的地图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车企,但今天这个路径变了,现在是更大的用户群体,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运营成本,你得支撑起这么大的访问量,反倒是新的业务开始有机会。
这也就是O2O的机会,O2O诞生之后对地理计算相关的需求就增长了很多,我们叫个外卖、打个车都需要效率,效率怎么来呢,很多时候是由算法来决定的。这就是NextBillion.ai诞生的重要机会,我们不做C端用户,我们目前只是精准的切入物流市场,做面向B端的地图服务。
相比现有的大的地图公司,我们就会有一些优势,最起码就是成本,我们没有那么一个庞大的C端用户群,没有这个包袱,我们就能做精准的定制,客户在使用我们地图服务的时候,他做的所有修改只会对他自己的业务生效,而不会影响其他的客户的使用,也就是说,每一个客户对他自己使用的地图体验负责,这种灵活性就使得我们产品非常特别,因为大部分地图公司都不提供这样的能力。
CHP:目前你的主要市场是在哪里?
郑少麟:创业之初我们是盯着非洲印度中东这些市场,他们不像中国都没有比较像样的地图公司存在,但疫情期间我们才慢慢意识到欧美才是更好的一个做SaaS服务的市场。这有几个维度,第一就是客户的规模和消费能力,快递、送餐最终还是要看消费者花了多少钱去下一个订单,欧美的客单价明显高得多;第二是付费意愿,欧美企业也是很愿意给你付费的,哪怕一开始不能决定是不是要买你们东西,欧美企业甚至都很愿意为POC付费,因此我们决定把重心往欧美,尤其是北美去转移,现在我们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美国市场。
CHP:北美主要是一些什么样的客户?
郑少麟:少量的无门无类的客户,大量的还是以物流为主,由中国的企业做跨境物流,也有本土物流,比如美国的一些做中型、小型卡车的物流企业。
CHP:你的观察,服务中国出海的客户和服务欧美本土市场的客户,在对产品的需求和理解上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郑少麟:就我们公司来说呢,我觉得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产品比较简单,容易解释,就是a点到b点我要把这条路给你算出来、然后距离和时间估算的准,这个是非常简单直接的,但如果说跟海内外两边不同的企业打交道,感受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国内大部分乙方都非常“卷”,他们提供服务都是很拼的,相应的所有甲方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一个服务感受了,但是如果你去买一个欧美公司的SaaS软件,很多时候你都联络不到他们公司任何人,你只能给他们发邮件,或者在他们的homepage上填一个复杂的表格,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那这种服务在国内肯定是不合格的,但是在欧美市场他们觉得这样是OK的啊,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你需要投入的精力还是不一样的。
CHP:从内部管理来讲,我了解你现在团队有来自国内高德、腾讯、百度地图的,也有来自Google、Apple地图的,这些不同地图公司的工程师在一起工作,会有管理上的难度么?
郑少麟:目前还好,毕竟我们还是小团队,而且我在招聘的时候也要求必须都能讲中文,方便我自己的管理,也方便大家之间的协作。
CHP:管理层呢,我知道你的另外两个合伙人是印度人?
郑少麟:没错,因为我们公司是三个Founder,我们三个人以前在Grab就是同事,分别负责产品、技术和运营,有比较长的共事背景,很多投资人其实很重视这一点;
其次也是这种文化属性让我们更有竞争力,如果你想象是三个中国人做的公司,那么我们要去北美招聘、或者我们想联络一下印度社群,能不能接触到更多的客户都很有疑问,所以在当时投资人看来这是非常大的一个优势。何况本身印度工程师,在全球科技圈子里面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CHP:印度工程师跟中国工程师比的话,会这么拼或者是这么“卷”吗?
郑少麟:就我们印度团队来说,我觉得他们不错的,也非常拼;印度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语言,他们的英语虽然被吐槽有口音,但确实还是普遍的比中国人要强。
CHP:下一步NextBillion.ai有什么业务上的计划?
郑少麟:下一步首先就是拥抱AI吧,哈哈哈!现在大家确实都看到,AI肉眼可见的在改变一切,包括我们这个行业,比如AI可能是未来的新的用户入口,用户可能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某一个界面,他可能更愿意跟一个大语言模型对话,那对我们来说,如果一个大语言模型能告诉我从a点到b点应该怎么走,那其实用户很可能并不需要一个具体的地图入口。
第二,我们其实在一开始低估了做一个SaaS平台的复杂性,创业之初我觉得这个产品做个两年就成熟了,因为都是我以前做过的东西,但很快发现自己天真了,因为你原来即使在东南亚做过地图,但现在你把这个同样的地图拿到欧洲、美国,就会发现很多很多新的问题,所以今年我们已经成立4年半了,我都不敢拍着胸脯说我们产品很成熟了,下一步需要把很多的细节进行调整,目前我们可以说核心研发阶段扛过去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完善服务来投入收入的阶段,去获取新的客户。
CHP:这其实也是我想问你的,从一个技术负责人转去对业务、销售负责,这种转变的挑战大吗?
郑少麟:非常大,但这也是创业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一开始做技术总监,管十几个人,后来做技术管理者,管理300多个人,但毕竟还是技术,而且越到后期你直接面对的人更少,虽然你管300人但直接跟你汇报的可能只有6个人,然后你会发现在这个技术管理层级上,思维模式其实一直是差不多的,而且你琢磨的只是团队的效率、技术上的迭代、或者技术怎么帮助业务,不用花更多时间去和客户打交道,但现在感受不一样了,你需要对一个公司负责,比如说光跟人跟人打交道这个事情,我就花了很多心思去学习。
出海人物新媒体|记录出海浪潮中值得记录的人
Catalysts, Hustlers & Pathfin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