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双金属催化剂选择氢解甘油定向制备1,3-丙二醇:活性位、构效关系及机理

学术   科学   2024-07-04 08:30   北京  

编辑推荐文章

Editor's Recommendation


      1,3-丙二醇是聚酯工业中最重要的单体之一。以甘油为原料,通过催化转化制备得到1,3-丙二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近年来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的关键双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高效且颇具工业应用前景的Pt-W催化体系。通过综述Pt-W体系中具有不同微观结构和化学环境的W物种与Pt之间的相互作用及Pt-W双位点催化甘油氢解的构效关系,总结了原位生成的B酸活性物种对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原位B酸的来源及催化机制,最后对甘油选择氢解制1,3-丙二醇的催化剂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甘油 ; 选择氢解 ; 1,3-丙二醇 ; 双金属催化剂 ; 催化机理

作者信息】第一作者:杨曼;通讯作者:杨曼,任煜京 


0 引言

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该产业的副产物甘油大量过剩(每生产10 kg生物柴油就会产生大约1 kg甘油)。除了生物柴油副产甘油外,肥皂生产行业也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甘油。另外,淀粉类原料(谷物、玉米、红薯等)经微生物发酵也能生产甘油。近年来,利用生物质作为原料,通过加氢裂解的方式制备多元醇逐渐兴起,为甘油的可持续生产提供了另一条潜在路径。尽管甘油在化妆品、食品和医药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但其主要用途仍然限于精细化学品领域,现有市场并不能完全消耗掉过剩的甘油。因此,将过量的甘油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化学物质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甘油转化方法包括生物转化法和化学转化法。通过氧化、氢解、脱水、热解气化、转酯、酯化、醚化、聚合和羰基化等方法,可以制备大量有价值的精细化学品和液体燃料添加剂。在众多甘油转化途径中,选择氢解产物1,3-丙二醇不仅可以作为抗冻剂、增塑剂、洗涤剂、防腐剂和乳化剂的合成原料,还可以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行业。其最主要的用途是对苯二甲酸与1,3-丙二醇反应生成新型聚酯PTT。PTT克服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酸酯(PET)的刚性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柔性,并综合了尼龙的柔软性、腈纶的蓬松性和涤纶的抗污性等优点,引起了纤维材料界的关注,已经被列为21世纪的新型化纤材料之一。基于1,3-丙二醇广泛的应用前景,市场对1,3-丙二醇的需求不断增加,据报道,2020年国内1,3-丙二醇下游消费市场对其需求为4.28万吨。按目前部分流通1,3-丙二醇市场价格估算,市场规模约为13亿元。随着国内1,3-丙二醇下游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张,预计未来5年需求量将达到约4.28万吨/年。此外,根据预测,到2023年,甘油在中国的市场价格约为0.35万元/吨(99.5%),而1,3-丙二醇(99.9%)的价格约为2.9万元/吨,是其10倍左右。然而,目前1,3-丙二醇的商业来源不是通过甘油氢解获得,而是通过丙烯醛水合氢化和环氧乙烷羰基化法获得。虽然甘油直接氢解面临着高压、低选择性等技术问题,但是其余两种方法存在原料不可再生、设备投资大、生产过程污染严重、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导致1,3-丙二醇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无法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微生物对甘油进行发酵,并沿着还原途径发生歧化反应,也可以获得1,3-丙二醇。然而,由于微生物只能在较低的甘油浓度下生长,所以即使通过生物法制1,3-丙二醇具有专一性强、条件温和的优点,但是产能低、周期长等问题仍然使其很难进行大规模生产。

综上所述,发展针对甘油氢化制备1,3-丙二醇的化学新工艺是未来1,3-丙二醇规模化生产的前行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01


甘油选择氢解制1,3-丙二醇的催化剂发展及活性位和构效关系探究

甘油氢解包含一个复杂的反应网络,如图1所示。理论研究表明,甘油端羟基和仲羟基的脱水活化能非常接近(70.9 kcal/mol vs. 73.2 kcal/mol),其质子亲和力几乎相同(~195 kcal/mol)。此外,氢解仲羟基的空间位阻远大于端羟基。这些不利的热力学因素对1,3-丙二醇的选择性制备形成了重大挑战。因此,需要开发高效的催化剂,使1,3-丙二醇的生成在动力学上更为有利。目前应用于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收率较高的催化剂主要包括Pt-W和Ir-Re体系,以及少量的其他双功能催化体系。本文主要论述Pt-W催化剂体系的发展,综述其甘油选择氢解性能,并重点关注随着催化剂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对活性位和构效关系的进一步理解。还将Pt-W催化体系与Ir-Re体系进行进一步对比,讨论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图1. 甘油氢解反应路径图。

1.1 钨基催化剂

1.1.1 钨酸

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主要采用均相催化剂 氢解甘油从而得到1,3-丙二醇。1987年,Celanese公司将Rh(CO)2(acac)2作为催化剂,加入H2WO4,在1-甲基-2-吡咯烷酮溶剂中,合成气(CO/H2=1/2)的条件下,473 K反应24 h,1,3-丙二醇收率为17%。当使用H2SO4替代H2WO4时,则没有目标产物生成,这表明H2WO4在该反应中不仅仅扮演酸的角色。同时,H2WO4的用量对反应活性有很大的影响,增加一倍H2WO4用量会导致活性降低到原来的1/3。之后,人们将钨酸引用到多相催化体系。

1.1.2 含钨杂多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李永旺课题组通过将硅钨酸负载于金属氧化物表面,研究了含钨杂多酸对甘油氢解性能的影响。2009年,李永旺等选用氧化硅为载体,制备获得了Cu/H4SiW12O40/SiO2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甘油氢解反应中。结果表明,在483 K、0.54 MPa的反应条件下,该反应获得了83.4%的转化率和32.1%的选择性。该课题组进一步将Cu换为贵金属Pt,在甘油转化率 为81.2%时,1,3-丙二醇的选择性仍可保持在31.4%。当载体替换为氧化锆时,虽然主要产物为丙醇,但由于硅钨酸和载体具有强相互作用,该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在该团队的研究中,他们验证了Brønsted酸(B酸)对甘油氢解至1,3-丙二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3 负载型氧化钨

由于含钨杂多酸的液相热稳定性差,采用热 稳定性更好的氧化钨(WO3)代替含钨杂多酸成 为近年来Pt-W催化体系的主要研究方向。2008年,Kurosaka等使用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I)为溶剂,考察了不同载体(Al-MCM-41、SiO2-Al2O3Al2O3、锐钛矿TiO2、H-Y沸石以及ZrO2)对Pt-W双功能催化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rO2载体可以很好地分散WO3活性物种,相较于其他贵金属,Pt/WO3/ZrO2催化体系活性最佳。在443 K,8 MPa反应条件下,1,3-丙二醇的收率可以达到24%。作者认为,Pt-W之间的相互作用及WO3物种对于甘油分子的吸附活化导致了Pt/WO3/ZrO2催化体系的高活性。在这之后,丁云杰课题组考察了Pt-WO3/ZrO2在不同溶剂下的活性:将DMI溶剂换成DMI-水混合溶剂后,甘油的转化率和1,3-丙二醇的选择性都有所提高。作者认为,质子溶剂水的添加可以促进1,3-丙二醇的生成。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李德宝研究团队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羟基的ZrO2载体。研究发现,表面羟基可以与氧化钨形成Zr-O-W键,从而促进产生活性B酸位。宗保宁研究团队发现,在甘油氢解反应中,Pt/WOx/ZrO2(四面体)远比Pt/WOx/ZrO2(单斜体)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这是因为ZrO2(四面体)具有更多的B酸位,并且更有利于贵金属Pt的分散。同时,陈长林课题组以ZrO2为载体,通过调变金属和氧化钨的负载量,发现当W的含量达到10%时,WO3为单层分布,B酸酸位最多,活性最高。在固定床反应器上,403 K、4 MPa的反应条件下,在甘油氢解的转化率达到70.2%时,1,3-丙二醇的选择性可以达到45.6%。李永旺课题组在SiO2修饰的Pt/WOx/ZrO2催化剂上实现了52%的1,3-丙二 醇选择性。作者认为Pt和多钨酸盐(Polytungstate)是最优的活性中心。氧化硅的加入有利于Pt和W物种的分散,使W物种从晶相的WO3转变为聚合W物种。然而,过量的SiO2会使聚合W物种转变为单分散的W。马新宾等在Pt/WOx/ZrO2催化剂中加入适当的Mn助剂来调控WOx的聚合度。研究表明,Mn的加入导致二维聚合态WOx的生成,其与Pt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促进了B酸的生成,从而加快了1,3-丙二醇的生成速率。通过这些研究,使得对WO3分散形态对甘油氢解制备1,3-丙二醇的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负载型Pt-W催化体系中,Pt颗粒与氧化钨的分散状态对甘油选择氢解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二者分散度的提升都有助于提高甘油选择氢解性能,而Pt-W相互作用或二者与第三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调节Pt和氧化钨的分散。

1.1.4 WOx为载体

在Pt/WOx体系中,氧化钨作为载体可以使金属和氧化钨充分接触而发挥最大的活性。更重要的是,以氧化钨直接作为载体,可以避免其分散度对催化剂结构性质的影响,有利于深入探究氧化钨活性中心及其催化机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王爱琴团队先后开发出了Pt/介孔TiW复合物和Pt/介孔WOx催化剂,并取得了不错的性能,对于第二部分,研究发现介孔结构的氧化钨具有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氧空位而得以使Pt较好的分散,从而取得18%的转化率和39.3%的1,3-丙二醇的选择性,进一步拓宽了W的研究范围。2016年,该课题组以WCl6为前驱体水热法制备了大比表面高缺陷的WOx,将其作为载体制备Pt/WOx催化剂用于甘油氢解反应中,在413 K,1 MPa温和的反应条件下5%甘油水溶液的转化率可以达到37.4%,1,3-丙二醇的选择性为35.1%。作者推测在反应过程中H2在Pt与WOx界面处发生异裂生成H+/H-,催化剂表面的这种类似受阻路易斯酸碱对位点是提高1,3-丙二醇选择性的关键。该团队进一步在反应体系中引入Au、Nb助剂,通过对助剂引入前后催化剂结构性质的表征发现,Pt和W的相互作用改变导致Pt暴露面积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氢溢流效应,导致氧化钨表面结构改变,例如氧化钨表面受阻路易斯酸碱对位点增多等,从而有效提高了1,3-丙二醇收率。刘雷等通过调控在水热合成WOx的过程中油酸钠的添加量,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氧空位含量的WOx载体。研究表明,氧空位的存在有利于Pt的分散、增强Pt与WOx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多了催化体系B酸。同时,机理研究表明,氧空位可以有效吸附甘油的端羟基,并提供原位B酸断裂仲位C—O键。该研究为揭示氧化钨真正的活性位点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作者以氧化钨直接作为载体负载Pt纳米颗粒,加入微量的氧化铝作为助剂,并证实氧化铝的加入对Pt纳米颗粒的分散度和价态没有影响。因此,通过对比氧化铝加入前后氧化钨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探究氧化钨真正的活性位。研究表明,氧化铝助剂引入增多了氧化钨的不饱和配位,其与1,3-丙二醇收率呈正相关,说明氧化钨的真正活性位点来源于其不饱和配位结构。通过氧化铝助剂的引入,1,3-丙二醇收率提高了2倍。

1.1.5 催化稳定性

Pt-W催化体系因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区域选择性,得到了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Pt-W催化体系的失活机理,设计长寿命的实用型催化剂十分重要。最近,王爱琴团队研究了Pt/WOx/Al2O3催化剂在50%甘油水溶液、液体体积时空速度为1 h-1、气体体积时空速度为1000 h-1、温度为453 K、氢气压力为5 MPa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失活过程为三段式。其中,催化性能在前100 h显著降低,甘油转化率下降约12%。通过进一步对失活之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Pt/WOx/Al2O3催化剂的失活主要由Pt颗粒聚集引起(分散度从29.1%减少到10.1%)。分散度的下降引起了原位B酸位点数量的降低,从而导致催化剂失活。

1.1.6 小结

综合以上,钨基催化剂催化活性优异,且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由研究进展可知,钨基催化剂体系的研究越来越集中,载体主要集中在氧化锆、氧化硅及氧化铝上,活性金属组分为Pt。另一活性组分W来源多样,包括钨酸、磷钨酸、硅钨酸、介孔氧化钨、复合介孔氧化钨、聚钨酸盐等。通过对钨酸和杂多酸/杂多酸盐、负载型Pt-W和Pt/体相钨等三类催化剂体系进行讨论,揭示了影响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1)WOx不饱和配位结构:随着对氧化钨分散形态研究的逐渐深入,实验证据和理论研究均表明,氧化钨具有更多的不饱和位点,则更容易将解离的氢气转化为H+(B酸)活性物种。(2)Pt分散度:H2的解离速率和对不饱和中间物种的加氢与Pt的分散度呈现密切的关系,Pt颗粒越小,加氢性能越高。(3)Pt-W间相互作用:反应在Pt-W界面处发生,需要Pt与W的紧密配合。Pt-W的强相互作用与Pt的暴露面积、氢溢流等有着密切关系,影响原位B酸的形成。可见,现阶段已逐渐从催化剂结构认识了活性中心位。然而通常情况下,小颗粒的Pt(甚至单原子分散的Pt)与具有高不饱和配位的单分散的W很难形成界面。因此,设计发展具有高效的Pt-W界面催化剂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1.2 铼基催化剂

从2010年至今,日本Tomishige课题组制备了一系列M-ReOx/SiO2(M=Ir,Ru,Rh,Pd和Pt)和Ir-NOx/SiO2(Re,Cr,Mn,Mo,W和Ag)催化剂。其中,Ir-ReOx/SiO2催化剂对甘油氢解制备1,3-丙二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同时在反应体系中引入少量H2SO4也可有效提高反应活性。在氢气压力为8 MPa,温度为393 K,H+/Ir=1的反应条件下,反应36 h后,Ir-ReOx/SiO2(4 wt% Ir,Re/Ir=1)催化性能最佳,甘油转化率为81%,1,3-丙二醇选择性可达到46%。考虑到液体硫酸对设备的腐蚀性,产物后续分离繁琐及对环境的危害,该课题组考察了更为环保的固体酸如分子筛、硅铝氧化物和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70等取代H2SO4。综合活性及稳定性结果,H-ZSM-5表现出可与H2SO4相当的促进作用。之后该课题组考察了Rh、Ru、Pd、Ni、Co、Zn、Cu和Ag等金属助剂的作用,发现助剂0.9 wt% Ru的引入对Ir-ReOx/SiO2催化剂的性能有促进作用,67%甘油水溶液的转化率为77.9%,1,3-丙二醇的选择性为33.9%。Tomishige课题组进一步对Ir-Re体系催化剂的载体进行了研究,以金红石型TiO2为载体的Ir-Re催化剂活性远超之前报道的SiO2载体。机理研究表明,活性位点依旧为Ir-Re界面,金红石TiO2与Re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调节Re物种配位结构和价态,从而提高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周静红团队考察了Pt-Re粒径对甘油氢解性能的影响,大粒径Pt-Re催化剂则有利于仲羟基的C-O断键生成1,3-丙二醇及正丙醇。随后该团队也考察了不同载体(含铝和不含铝的硅材料)对Ir-Re催化剂的影响及煅烧温度对Ir-Re/KIT-6(一种介孔硅)催化性能的影响,在优化的催化剂上,1,3-丙二醇选择性也仅为40%,转化率为30%。此外,该课题组也在KIT-6载体上制备了一种新型的Ir-Re合金催化剂,在393 K,8 MPa氢气压力以及Amberlyst-15固体外加酸的辅助下,转化率为63%(20 wt%甘油水溶液),1,3-丙二醇生成速率为25.6 mol1,3-PDmolIr−1·h−1,是普通Ir-Re/KIT-6催化活性 的2倍。Seubsai等直接采用了H-ZSM-5作为载体,并观测到了Ir和Re的电子强相互作用,但1,3-丙二醇收率仅有2.8%。贺德华课题组考察了Ru-Re催化剂体系在甘油氢解制备二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然而其1,3-丙二醇收率远低于1,2-丙二醇。丁云杰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核壳式的Ir-ReOx/SiO2催化剂,由于催化剂集中在外表面,避免甘油进一步扩散到内壳层发生过度氢解从而提高了1,3-丙二醇的选择性,但是此催化剂上得到的1,3-丙二醇的选择性也仅为30%。

1.3 其他催化剂

除了钨基和铼基催化剂外,还有其他一些催化剂可以促进1,3-丙二醇的生成。2011年,Oh等以Zr(OBu)4为前驱体,正丙醇或者硫酸为溶剂,溶胶凝胶法合成硫化ZrO2固体酸,并制备了2%Pt- sulfated/ZrO2催化剂。该催化剂在7.3 MPa,443 K的反应条件下,以DMI为溶剂和以水为溶剂的条件下,2%Pt-sulfated/ZrO2催化甘油氢解24 h,转化率分别为66.5%、62.9%,1,3-丙二醇的选择性分别为83.6%、19.6%。值得注意的是,当以DMI为溶剂,不添加催化剂时仍有23.7%的甘油转化率和32.1%的1,3-丙二醇选择性。

Priya等选用不同载体与金属组合制备催化剂,探索气相甘油氢解反应性能。2014年,Priya等以Al(NO)3·6H2O和(NH4)2HPO4为前驱体,水解后773 K焙烧制备了AlPO4,用浸渍法浸渍H2PtCl6,623 K 焙烧后得到Pt/AlPO4催化剂。该催化剂在0.1 MPa,533 K,水为溶剂的反应条件下进行甘油氢解的气相反应,甘油转化率为100%,1,3-丙二醇选择性为35.4%。作者通过不同载体的对比发现,载体的酸性和金属的分散度是影响1,3-丙二醇生成的主要因素。2016年,作者又选用丝光沸石(SiO2/Al2O3=20)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2%Pt/HM催化剂,该催化剂在0.1 MPa,498 K的反应条件下进行气相甘油氢解反应,甘油转化率为94.9%,1,3-丙二醇选择性48.6%。同年,该课题组以SBA-15为载体,负载5 wt%金属Cu后将其应用于气相甘油氢解反应中,在0.1 MPa,493 K的反应条件下,20%的甘油转化率为90.0%,1,3-丙二醇选择性为5.0%。

2015年,Vanama等制备了纳米结构的MCM-41载体,负载贵金属Ru后将其应用于气相甘油氢解反应中,在0.1 MPa,503 K的反应条件下,10%的甘油转化率为62.0%,1,3-丙二醇选择性为20.0%。刘启英等以H2IrCl6·6H2O和四水合醋酸钴为前驱体用溶剂热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Ir/Co纳米棒,作者将其应用到甘油氢解反应中,在3 MPa,473 K的反应条件下,10%的甘油水溶液的转化率为82.4%,1,3-丙二醇的选择性为23.1%。

2019年,曹勇等在H-ZSM-5上负载了单金属Ir,制备了IrOx/H-ZSM-5催化剂,在无Re且无酸添加的情况下用于甘油选择性氢解。研究发现,反应活性与B酸位点呈线性正相关,Ir与H-ZSM-5的界面为B酸溢出的活性位点。最终该催化剂在453 K,8 MPa氢气压力的反应条件下,1,3-丙二醇选择性达到约70%,甘油的转化频率(TOF)为4.5 h−1。

尽管一部分非Pt-W和Ir-Re催化剂在甘油选择性氢解制备1,3-丙二醇反应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大部分催化剂催化活性远逊色于Pt-W和Ir-Re催化体系。且制备过程繁复,成本较高,近些年研究较少。


02


甘油选择氢解制1,3-丙二醇的机理探讨
关于甘油氢解的反应机理,因反应体系的不同而不同,目前人们对甘油氢解的反应机理还没有达成统一共识。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催化剂的优化从而得到更高的目标产物收率。目前提出来的反应机理有以下5种:脱水-加氢机理、脱氢-脱水-加氢机理、螯合-加氢机理、醚化-加氢机理和直接氢解机理。
2.1 脱水加氢机理

脱水加氢机理是现在人们比较认同的一种机理(反应式见图2)。甘油首先在酸催化剂的作用下脱一分子水形成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再迅速加氢生成最终产物。根据这个机理,催化剂起到金属和酸双功能的作用,酸位促进甘油脱水而金属位促进中间产物加氢。

图2. 脱水-加氢机理。
在选择性方面,人们普遍认为B酸的存在是选择性生成1,3-丙二醇的原因之一。并且很多研究将B酸含量和1,3-丙二醇的选择性进行关联,日本的Tomishige等在Ir-Re催化剂中加入液体硫酸或固体酸H-ZSM-5,邓程浩等在其中引入amberlyst-15,1,3-丙二醇的选择性均有明显提升。此外,李永旺等通过表征发现催化剂的酸量与W物种的负载量有关,通过调节W物种的负载量来改变反应活性。另外一个支持此机理的 有力证据是Priya等采用Pt-WO3/SBA-15催化剂,在常压氢气下催化甘油氢解过程中检测到了羟基丙酮,其选择性能达到17%。
此外,羟基丙酮比3-羟基丙醛在热力学上更稳定,所以是热力学优先的;而甘油脱去中间羟基形成的碳正离子中间体比脱去端位羟基形成的碳正离子中间体更稳定,所以3-羟基丙醛是动力学优先的。二者相互竞争也是决定最终产物的原因之一
2.2 醚化-加氢机理
醚化-加氢机理是脱水-加氢机理的一个补充(反应式见图3),都是认为甘油在酸性位上脱一分子水然后加氢形成丙二醇。区别在于脱水-加氢机 理认为脱水后形成烯醇及其酮(醛)式互变异构体,而此机理认为脱水是在甘油的分子内进行的,即甘油的相邻两个羟基发生了醚化反应形成了缩水甘油。此机理的有力证据是刘海超等和李永旺等使用铜基催化剂时检测到了缩水甘油这一中间产物。但是此机理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判断生成1,3-丙二醇和1,2-丙二醇的难易程度。
图3. 醚化-加氢机理。
2.3 脱氢-脱水-加氢机理

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甘油氢解反应时,一般认为遵循的是脱氢-脱水-加氢机理(反应式如图4)。甘油先在金属作用下脱氢生成甘油醛,此过程是可逆的;接着甘油醛脱水生成2-羟基丙烯醛,再加氢生成1,2-丙二醇(a路线);也可以发生酮-烯醇互变生成丙酮醛;丙酮醛可以加氢生成羟基丙酮,再加氢也可得到1,2-丙二醇(b路线);也可以发生Cannizzaro反应得到乳酸(c路线);此外,甘油醛可以发生逆羟醛反应得到羟基乙醛和甲醛,经加氢可得到乙二醇和甲醇(d路线)。有研究通过添加碱(如LiOH或NaOH)和催化剂活性关联来支持该机理。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此机理生成1,3-丙二醇很困难。因为甘油醛脱水很难得到1,3-醇的前体3-羟基丙烯醛。

图4. 脱氢-脱水-加氢机理。

2.4 螯合-加氢机理

螯合-加氢机理由是由Chaminand等提出的,路线图如图5所示。他们认为活性金属能和甘油的两个羟基螯合形成五元环或六元环,继而氢解得到1,2-丙二醇和1,3-丙二醇。由于六元环比五元环更稳定(但是形成六元环的位阻更大),所以理应更倾向于生成1,3-丙二醇,然而他们的反应产物中1,2-丙二醇占主导,可能是因为形成环的步骤不是反应的关键步骤,也可能是因为作者使用的催化剂体系中没有能和甘油羟基螯合的活性金属。此机理没有给出对金属组分的适用范围,而且对反应的初始步骤和具体路线没有详细描述,所以认可度不高。

图5. 螯合-加氢机理。
2.5 直接加氢机理
前面介绍的甘油加氢反应中目前性能最好的推测均为直接加氢机理。该机理的优点在于可以体现不同酸性组分的差异。其精髓就在于很好地解释了这两个催化剂体系能够选择性生成1,3-丙二醇的原因:在第一步中甘油的端羟基吸附在氧化铼或氧化钨上,从而达到了保护端羟基的作用。
围绕Ir-Re/SiO2体系的反应机理,日本的Tomishige教授等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究。他基于不同基质的反应趋势、动力学、同位素标记等结果提出路线(图6):甘油端羟基首先和Re-OH作用生成2,3-二羟基甘油酯,接着H2在Ir和Re界面处被活化,产生的H-进攻2,3-二羟基甘油酯仲位C-O键上的碳,导致C-O键断裂,从而脱水产生3-羟基甘油酯,最后加氢生成1,3-丙二醇。其中,甘油的中间羟基和氧化铼生成甘油酯的位阻要大于端羟基,且进攻中间羟基时形成的碳正离子中间体更稳定。此外,Ir上活化的H-进攻中间羟基时形成的六元环要比进攻端位羟基时形成的七元环更稳定,所以在反应中甘油的端羟基被保护起来生成1,3-丙二醇。
图6. Ir-ReOx催化剂上直接氢解机理。

直接氢解机理对甘油的吸附与中间产物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每一个反应步骤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对钨和铼的作用也进行了一定 解说。但不同于Ir-Re体系的H-诱导直接氢解机制,和氧化钨本征B酸位诱导的直接氢解机制,在上述催化机理中,Pt负责氢气的解离,解离后的H在Pt-W界面处发生溢流,溢流到氧化钨表面的H物种会在氧化钨的不饱和配位处转化为H+活性物种。针对以上三种可能机制,发展能够直接检测到中间产物的原位表征技术是未来该反应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




结论与展望

1,3-丙二醇是工业上许多聚合物,尤其是聚酯PTT的重要合成单体。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热催化体系,使用可再生的甘油作为原料替代传统的化石原料以制备1,3-丙二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甘油氢解到1,3-丙二醇催化剂从最初的Ir-Re催化体系逐步转向更具有应用前景的Pt-W催化体系,反应条件从有机溶剂和高温高压(3.1 MPa)转向水相反应、较低的温度和压力(393 K的低温)。这些变化使得反应条件越来越环保和温和,1,3-丙二醇的活性和选择性也逐渐提高。

本文综述了目前催化甘油转化为1,3-丙二醇的代表性催化剂,并重点整理了Pt-W催化体系的催化性能、影响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Pt-W催化体系的优异催化性能源自Pt和W原子之间的良好匹配,这有利于氢从加氢金属向变价金属的有效传递。此外,本文还详细讨论了Pt-W催化体系中B酸主导的催化反应机制,对B酸的来源和作用行为进行了综述。

目前,催化甘油氢解制备1,3-丙二醇过程的工业化进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升。希望本文能为开发甘油选择性氢解制备1,3-丙二醇的实用型高效催化剂提供有用的信息。

· 编辑推荐 · Editor's Recommendation 

推文篇幅有限,欢迎阅读原文,共飨学术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文献。

Authors: Man Yang*, Yuxiang Jiao, and Yujing Ren* 
Title: Directed Preparation of 1,3-Propanediol From Glycerol Via Chemo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ver Bimetallic Catalyst: Active Sites, Structure-Functional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Published in: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4, 36(2), 256-270
DOI: 10.7536/PC230615
【作者简介】

任煜京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单原子催化剂配位微环境调控及其在选择加氢/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机制解析、构效关系建立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广东省面上基金项目和重庆市面上基金项目等。近5年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Natl. Sci. Rev., ACS Catal., Appl. Catal. B, Nano Res.等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被引用次数2000余次,H因子25。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引用本文!

化学进展
《化学进展》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 以刊登化学领域综述与评论性文章为主的学术性期刊。读者可从中了解化学专业领域国内外研究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主要栏目有:综述与评论,专题论坛,科学基金,基础研究论文评介,动态与信息等。\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