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基于木质纤维素的生物基材料

学术   科学   2024-07-31 12:34   北京  

编辑推荐文章

Editor's Recommendation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开发环境友好型的可再生电化学储能装置与生物医疗材料尤为迫切。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具有成本低、易于获得、环境友好、孔隙结构丰富等优势,其作为一种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具有生物相容性的优秀改性材料基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生物质材料的处理已经从传统方法(包括燃烧法、饲料化、肥料化与基质化处理),逐步走向能源化、生态化、材料改性,以及制备新型生物基功能与智能材料产品,如:高性能储能装置与生物医疗装备。总之,以生物质材料为主要原料,开发新型基质与功能材料是发展趋势。本文对制备用于高性能储能装置与生物医疗领域的生物质衍生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同时指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木质素 ;  纤维素 ;  半纤维素 ;  生物基材料 ;  合成材料

作者信息】第一作者:徐斌;通讯作者:马隆龙


0 引言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节能环保型能源,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及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

生物质能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基材料、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物燃气、固体成型燃料等,其中生物基材料是未来发展的一大重点,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多种手段积极推动和促进生物基合成材料的发展。随着生物炼制技术和生物催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高能耗、高污染的有机合成逐渐被绿色可持续的生物合成所取代,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生产的木质素纤维素类生物基材料的产能增长迅猛。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 主要包括木材(软木和硬木)、农业生产废弃物(秸秆、谷壳、麸皮、蔗渣等)、林产加工废弃物及各类能源植物。其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三部分构成,通常这三种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42%、12%~27%和11%~30%,其他物质如少量的结构蛋白、脂类和灰分等的质量分数为2%~10%。纤维素是葡萄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线性连接形成的均相聚合物,纤维素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并可以形成结晶区域和无定型区域;半 纤维素是由不同类型的单糖(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构成的杂聚多糖;木质素是一种无定形的、分子结构中富含氧代苯丙醇结构或其衍生结构单元的芳香性高聚物,具有三维网状芳环结构。如图1所示,木质素分散于纤维素之间,但二者通常没有直接的化学键连接。木质素作为分子黏合剂结合在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进而形成非常牢固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网络结构。

图1. 木质纤维素结构

在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下,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各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及其 衍生物(葡萄糖、木糖、蔗糖、果糖、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已成为许多材料合成的重要原料,如电极材料、隔膜、电解质、膜材料、水凝胶、生物传感器等,这些材料在储能器件、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01


1 生物基材料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的应用

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是如今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电化学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具有充放电速度快、充放电率高、功率密度大、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其根据储能机制通常被分为双电层电容器和赝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储能过程主要发生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上静电荷的积累;赝电容器的电容来自电极表面的快速氧化还原反应。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环保、使用寿命长、输出电压大、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已成为电子产品的主要电源。原理上,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是通过在正负极之间Li+的插入/脱嵌实现的。充电时,在外部电源的推动下,Li+从阴极脱嵌并通过电解质插入阳极;放电时,携带电流的Li+从阴极移回阳极。

天然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及其分离组分在电化学储能(EES)装置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归功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优秀的机械性能、内在微观结构和化学活性,以及具有易于获得、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等极具吸引力的特性。其中木质素生物质的含碳量相对较高,经过简单炭化处理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电极材料,木质素衍生材料可以继承天然生物质典型的层次化多孔结构,赋予新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这对于实现活性电极反应和高效的离子转移是非常有利的;纤维素生物质则是具有成本低、机械强度高、柔韧性好、化学稳定性高等优势,可以有效防止碳材料的积聚,显著改善电极材料的亲水性以及提高电极材料的介孔利用率,因此它也常被用于超级电容器的隔膜和电解质。

1.1 超级电容器

1.1.1 纤维素基材料

目前,碳材料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超级电容器材料,如一维碳纳米管(CNT)、碳纳米纤维(CF)和石墨烯等广泛应用于双电层电容器。纳米纤维素可以直接与CNT和石墨烯材料混合,构成独立电极。纳米纤维素起到改善亲水性能,提高电极材料介孔利用率的作用。

细菌纤维素(BC)是由直径为3~4 nm的纤维素通过生物技术组装而成,具有高纯度、高结晶度(高达95%)和高聚合度(聚合度为2000~8000)的特点。2012年,Kang等通过真空过滤的方法开发了一种用于柔性超级电容器的BC/CNT纸电极。由于CNT与BC基片的缠绕结构,纸电极具有很好的柔韧性以及连续的导电路径。制得的BC/CNT薄膜在数百次反复弯曲过程中没有出现分层现象,表现出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用BC/CNT膜电极组装而成的超级电容器显示出50.5 F/g的高比电容(图2a)。2015年,Jost等通过编织技术制备了一种纳米纤维基柔性超级电容器。在焊接过程中,将活性炭(AC)添加到膨胀的纤维素纱线中。组装而成的超级电容器具有高碳质量负载量(0.62 mg/cm)和高电容(37 mF/cm)。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微纤维可以通过机械分解法分离出来,得到的纳米纤维通常被称为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具有低密度、低热膨胀系数、高强度、高刚度、易变形等优点。2020年,Santos报道了一种双壁和三壁碳纳米管(FWCNT)与CNF相结合的Buckypaper (BP)复合材料(图2b)。制得的复合材料(BP/FWCNT@CNF)是完全柔性的、可模塑的。BP/FWCNT@CNF薄膜保持了碳纳米管的结构,并且具备较好的润湿性和导电性。当用对苯二酚/H2SO4作为氧化还原电解质时,在1 A/g条件下具有高比电容(380.8 F/g)。2019年,Guan等报道了一种多孔氧化石墨烯(HRGO)/BC复合膜。该膜具有三维蜂窝结构(图2c),拉伸强度高达204 MPa,还可以进行弯曲、折叠、打结和扭曲等动作。采用HRGO/BC电极的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高达65.9 F/g。

图2. (a) 柔性BC/CNT复合膜; (b) BP/FWCNT@CNF复合材料; (c) HRGO/BC复合膜

此外,由于纳米纤维素具有强大的机械性能、浸润性和高孔隙率,它也常被用于超级电容器的隔膜和电解质。2016年,Kim等报道了一种具有双层纳米结构的纳米纤维素隔膜。该膜由三联吡啶(TPY)功能化的CNF作为表层和电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腈作为支撑层而组成。超级电容器组装该纳米纤维素基隔膜能让循环性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高温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约为80%,而商业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隔膜高温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仅为5%。2018年,Li等报道了一种具有分级孔隙率和双交联结构的纤维素水凝胶膜。纤维素聚丙烯酰胺通过聚多巴胺交联,通过调节多 巴胺/丙烯酰胺的比例能够影响水凝胶的力学性能。优化样品C4-DM-40具有优秀的自愈性和力学性能,Fe3+官能化的水凝胶提高了水凝胶的灵敏度和导电性(图3)。活性炭被沉积在C4-DM-40水凝胶膜上,组装成一个集成的超级电容器。该超级电容器在10 mV/s条件下的体积电容为394.1 F/cm3,面电容为275.8 mF/cm2图3)。2017年,Zhao等报道了一种可再生且透明的介孔纤维素膜(mCel-膜)。mCel膜具有较高的孔隙率(71.78%)和均匀的介孔分布。以饱和KOH为电解质的mCel膜表现出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柔韧性,具有高离子电导率(325 mS/cm)和高电解质截留率(451.2 wt%)。

图3. Cn-DM-x水凝胶膜结构、孔径以及电化学性能

1.1.2 木质素基材料

天然木质素生物质及其分离组分在电化学 储能(EES)装置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归功于木质素优秀的机械性能、内在微观结构和化学活性,以及具有易于获得、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等极具吸引力的特性。木质素生物质的含碳量相 对较高,经过简单炭化处理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电极材料。木质素衍生材料可以继承天然生物质典型的层次化多孔结构,赋予新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这对于实现活性电极反应和高效的离子转移是非常有利的。当作为生物聚合物加入到EES设备中时,木质素优异的机械强度使这些组件具有高稳定性。此外,表面丰富的含氧基团可以与其他组分提供有效的氢键作用,不仅具有很高的操作稳定性,而且具有良好的电解润湿

研究人员以木质素为原料,通过水热处理、杂原子掺杂碳化活化等简单过程,制备了具有不同形貌和化学组成的碳材料。在这些过程中,碳化温度和活化方法等变量对碳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碳化通常在400~1000 ℃之间进行,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热解加剧,质量产率降低,孔容增大,从而获得较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并且碳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将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更好的导电性。此外,碳化温度对氮氧官能团的含量也有影响,氮氧官能团可以作为提供额外赝电容的活性中心。在活化过程中,材料表面和内部形成丰富的通道和孔隙,可通过改变活化剂的质量比和处理时间来进行调节。由于活化剂的刻蚀作用,层次化宏观/中观/微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使得电解质离子能够快速转移和有效储存,从而提高了电极的电容和倍率性能。

由天然木质素生物质分离的各种木质素产品可以制备出不同结构的木质素衍生碳材料。2017年,Liu等以苯胺改性木质素为原料合成了棒状多孔碳,其结构性质可通过碳化温度进行调节。通过冷冻浇铸法和碳化法制备了含氧量为11 wt%的木质素衍生二维碳纳米片。在0.5 A/g条件下表现出281 F/g的高比电容,这归功于氧杂原子的赝电容贡献。2018年,Zhang等采用反相脱水法制备了木质素多孔碳微球(HPCMs),其中K2CO3在进一步碳化过程中既起到pH调节剂的作用,又起到模板剂和活化剂的作用。所制得的HPCMs电极在0.05 A/g有机电解液中的电容为140 F/g。同年Zhang等通过水热交联反应和KOH活化制备了富含微孔、中孔和相互连接大孔的氮掺杂层状3D碳,在0.5 A/g条件下表现出440 F/g的高比电容。Chen 等在2019年采用微波一步加热结合使用增湿氮气的方法,制备了富含中孔、杂化原子含量为16.5%的木质素基多孔碳,获得了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图4),2016年,Zhang等将生物乙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木质素副产物作为碳前驱体,通过水热处理法和活化法,构建了一种层次化多孔硝基碳(HPNC)。HPNC有分级碗状孔结构、比表面积大、电导率高等优异的超级电容器应用特性。在1 A/g条件下的比电容为312 F/g,在80 A/g条件下的比电容为254 F/g,表现出约80%的高倍率容量。在10 A/g时进行20 000次循环后保持了98%的电容保持率和近100%的库仑效率,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电化学性能。此外,在离子液体(EMI-BF4)电解液中,HPNC基超级电容器在73.1 kW/kg时的能量密度为44.7 Wh/kg。2017年,Guo等利用丁醇发酵产生的酶水解木质素,通过水热碳化法和化学活化法,得到了不同KOH质量比的多孔炭,且实现了三维多孔结构电导率高达到5.4 S/cm,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由木质素副产物衍生而来的高性能碳材料可用在超级电容器电极中,是一种潜在的高附加值产品。将木质素转化为用于电极的碳材料是一种将木质素合理利用的可行方法。

图4. HPNC的制造工艺、在两种电解液中的倍率能力以及循环稳定性

含有过渡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电化学活性物质的复合电极可以获得额外赝电容从而获得更高的电容、更大的工作电压窗口和更高的能量密度。木质素生物质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复合电极材料中,以制备高性能的赝电容电极。赝电容电极需要基体增强导电性和提供多孔骨架,木质素生 物质衍生碳材料作为基体材料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2018年,Zhou等制备了一种原位埋入11 wt% NiO纳米颗粒的木质素衍生层状介孔碳纳米球。该碳纳米球的比表面积为852 m2/g,比容量为508 F/g。此外,2019年,Fu等采用静电自组装碳化工艺合成了木质素衍生碳/氧化锌(LDC/ZnO)复合材料,在0.5 A/g条件下比容量高达193 F/g。木质素衍生纳米片包裹ZnO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孔容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由于木质素衍生碳基体的多孔结构提高了导电性和离子传递性,并提供了较大的界面面积,因此在超级电容器中使用木质素炭的赝电容电极通常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在固态柔性半导体领域中,人们对高柔韧性、高孔隙率、低成本的衬底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Jha等以木质素为基材,在活性炭表面沉积MnO2制备了Al/活性炭/Lig-MnO2阳极。在6.01 mA/g条件下比容量达到5.52 mF/cm2。另一种情况下,将木质素与NiWO4纳米粒子和Al基材结合在一起,作为Al/lig-NiWO4阳极,在0.13 A/g条件下比容量达到17.01 mF/cm2。木质素磺酸盐与聚(3,4-乙二氧基噻吩)(PEDOT)作为掺杂剂和表面活性剂,通过氧化、化学和电化学聚合方法制备了PEDOT/Lig生物复合材料。PEDOT/Lig电极的电容为170 F/g,是纯PEDOT电极的两倍,这是因为木质素中的醌基产生了附加赝电容。考虑到氢醌/醌氧化还原循环,木质素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活性赝电容材料。因此,木质素基底物有利于提高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

1.1.3 半纤维素基材料

纤维素由于其含量丰富、亲水性好、易降解等特点,被认为是水热炭化法制备超级电容器多孔碳球电极的理想碳源。Lin等从半纤维素衍生出一种多孔活性碳材料,并将其用作电极的活性材料。经5000次循环后,在1 A/g下的比电容为37.8 F/g,保持率为97.3%。电极性能的提高归功于半纤维素的多孔结构化学活性。Wang等采用水热碳化法制备了半纤维素碳微球,并用不同的激活剂(KOH、K2CO3、Na2CO3、ZnCl2)进行活化,以提高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活化后的碳球比表面积明显提高。用氯化锌活化后的碳球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2025 m2/g)和孔容(1.07 cm3/g)。在三电极系统中,由氯化锌-活化碳球制造的超级电容器电极在6 M KOH溶液中0.2 A/g时的比电容高达218 F/g。在2 M Li2SO4电解液中组装了一个对称的超级电容器,经ZnCl2活化的半纤维素碳球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具有高比电容(0.5 A/g时为137 F/g)、高能量密度(15.4 Wh/kg)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2000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95%)。Zhang等以半纤维素载体,采用无模板一步炭化工艺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石墨化多孔碳球。与传 统的两步法相比,这种方法环保、低能耗、耗时少。制备的半纤维素多孔碳球具有高的纳米度、较大的比表面积(1250 m2/g)和较高的石墨化度,并且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包括高比电容(在1.0 A/g下为262 F/g)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0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95%)。

1.2 离子电池

1.2.1 纤维素基材料

电子设备正朝着小型、绿色环保、集成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配套的能源供应系统来满足智能通信、移动医疗等领域的实际应用需求。纳米纤维素基材料具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在锂离子电池中作为电极、固体电解质和隔膜时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2014年,Li等采用湿法纺丝和碳化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CNF复合材料。所制备的材料电导率为(649±60)S/cm,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阳极放电容量稳定在312 mAh/g。2020年,Wang等通过真空过滤法制备了黑磷/纳米纤维素复合阳极。黑磷/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为锂离子和电子的传输提供了三维混合导电网络。该材料在0.1 A/g条件下的比容量高达1020.1 mAh/g。2019年,Cao等以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TEMPO)氧化的CNF为纤维骨架和生物基黏结剂制备了具有层次化结构的柔性MoS2杂化薄膜。在添加碳纳米管且进行碳化工艺之后,最终得到了MoS2基纸电极(图5a。由碳化CNF、碳纳米管和超薄MoS2纳米片组装的柔性纸电极比容量高达930 mAh/g。对于锂离子电池阴极来说,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活性材料是LiMn2O4、LiCoO2和LiFePO4,但它们的循环寿命仍然受到反复充放电过程中结构严重退化的限制并且电子和锂离子传输动力学速率缓慢。因此,可使用纳米纤维素作为柔性基底和导电材料组装阴极复合材料,以提高电极离子/电子导电性,减轻应力/应变,保持电极的完整性。通过混合CNF,Wang等在2020年用自旋蒸气法构建了具有拓扑结构的MXene薄膜。MXene @CNF薄膜具有优秀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表现出相互交错的拓扑结构(图5b。组装的柔性锂离子电池(MXene@CNF-Li薄膜阳极与柔性LiFePO4/CNF阴极匹配)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高比容量。2018年,Kuang等报道了一种用于高负荷电极的柔性导电纳米纤维网络,其中带负电荷的CNF锚定了中性碳黑纳米颗粒。导电纳米纤维网络与磷酸铁锂(LFP)相结合,能够构建高负荷且紧凑的电极,从而有效地缩短了离子传输路径(图5c)。相互连接的纳米孔起到了电解液的作用,包围着电活性材料,并将离子传导到电极上。组装的柔性Li-LFP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高达538 Wh/m3

图5. (a) 碳化CNF和碳纳米管组装的柔性MoS2基纸电极; (b) 柔性MXene@CNF薄膜锂离子电池正极;(c) 导电纤维素纳米纤维实现的Li-LFP电池

隔膜位于锂离子电池阳极阴极之间,可防止阳极阴极因接触而短路。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内部正极负极之间的媒介,它提供了锂离子电池内传输的通道。基于纳米纤维素的隔膜/电解液能够提供高孔隙率,以提高电化学反应中的离子迁移速率。2020年,Sun等通过原位合成法在CNF表面合成ZIF8晶体,制备了ZIF8-CNF复合隔膜。ZIF8的引入阻止了CNF的聚集,使孔分布更加均匀,孔隙率由纯CNF膜的42%增加到复合隔膜的55%。ZIF8-CNF复合隔膜不仅润湿速度快,表面润湿性好,可以降低电池内阻和电解液填充时间,而且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热稳定性高达200 ℃)。用ZIF8-CNF复合隔膜组装而成的锂离子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和放电容量保持率。同年,Huang等制备了用于锂离子电池隔膜的TEMPO氧化细菌纤维素膜(TOBC膜)。TOBC膜具有足够的孔隙率,与液体电解质和锂电极具有良好的亲合力,以及有较好的电解质吸收率和较小的界面电阻。2018年,Wang等制备了一种具有双层纳米结构的柔性氧化还原活性纤维素隔膜。该隔膜由氧化还原活性聚吡咯(PPy)支撑层和介孔绝缘CNF层组成(图6)。PPy支撑层增加了锂离子电池的额外容量,并为CNF层提供了机械支撑。氧化还原活性隔膜具有很高的柔韧性,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观察到内部短路。凝胶和固态电解质可以为锂离子电池提供更好的便携性和安全性。2018年,Xu等制备了高强度内交联细菌纤维素(BC)网络作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BC链上的羟基基团、醚基基团和糖苷键捕获有机溶剂,并提供锂离子通道,从而提高离子电导率。采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组装而成的电池具有良好的倍率和循环性能。2019年,Du等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且机械强度高的纤维素凝胶膜。含5%环氧氯丙烷的纤维素膜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较高的Li+迁移数(0.82)、较高的离子电导率(6.34×103 mS/cm)、较好的电极界面相容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及机械强度。2018年,Dong等制备了用于4.45 V级LiCoO2金属电池的BC负载聚乙烯基甲醚-马来酸酐(P(MVE-MA))多功能聚合物电解质图7a,b)。如(图7c,所得聚合物电解质的抗张强度达到50 MPa,这归功于P(MVE-MA)与BC之间的氢键作用。即使在60 ℃下,该聚合物电解质组装而成的LiCoO2金属电池也表现出很高的容量保持率(7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5%)。

图6. PPy@CNFs/CNFs隔膜的制造示意图、横截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和工作图[

图7. (a) BC支撑型P(MVE-MA)制造工艺的示意图;(b) BC支撑型P(MVE-MA)膜的侧视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c) BC支撑型P(MVE-MA)膜、无BC支撑型P(MVE-MA)膜和聚丙烯隔膜的应力-应变曲线

1.2.2 木质素基材料

木质素生物质资源具有含碳量高、多孔结构等优点,直接碳化后可转化为碳电极或不含导电剂的集电体。通过热解、杂原子掺杂活化等制备工艺制得的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丰富的电解液-电极界面和稳定的结构。如前小节所述,碳化条件对电极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碳化温度和活化方法能够直接调节锂离子电池表面积和孔结构活化方法决定了电极电解质界面以及离子迁移,对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速率特性非常重要。由碳化温度控制的机械强度是电极材料的另一个重要特性,高机械强度可以应对锂离子插入引起的较大体积变化,从而达到低变形性,来提高电极稳定性

由于生物聚合物通常含有丰富的活性含氧基团,木质素及其衍生化合物经修饰后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黏结剂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与聚丙烯酸酯(PAA)的自由接枝共聚,Luo等在2018年制备了一种碱木质素(AL)衍生的水溶性硅阳极黏结剂,表示为PALNaPAA。该黏结剂可调节硅阳极不可避免的体积变化,在840 mA/g条件下循环100次后仍保持1914 mAh/g的高比容量。为了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并解决碳酸盐基阴极电解质氧化分解导致自由基持续攻击的问题。2019年,Ma等对此进行了研究,制备了一种含有大量苯酚基团的可再生木质素黏合剂。该黏合剂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从而抑制电解质氧化分解。制备的LiNi0.5Mn1.5O(LNMO)正极在1000次循环后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容量保持率为94.1%。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是一种将聚合物隔膜和液体电解质相结合的新型电解质,是解决传统电解质泄漏、火焰和爆炸问题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2016年,Gong等以木质素纤维和液体电解质原料,通过渗透法制备了绿色环保的GPE。木质素衍生的具有多孔结构的GPE膜吸收了230 wt%的液体电解质,并保持了良好的强度,锂离子迁移数为0.85,(图8a~c所示。在Li/木质素衍生的GPE/LiFePO4电池中,容量达到165 mAh/g(理论容量的97%)。木质素衍生的碳材料通常具有多孔结构,能够提供电解质离子和电子的有效迁移。当木质纤维素作为黏结剂或导电基体时,其表面丰富的含氧基团可以增强电化学活性物质的结合,从而有助于提高稳定性。此外,木质素对活性基团的修饰使衍生材料具有多功能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了电极和GPEs的性能。

图8. (a) GPE膜的照相图像;(b) 木质素膜对液体电解质吸收率依赖于时间;(c) 木质素膜以1 mm/min的速率吸收前后的应力-应变曲线


02


2 生物基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开发具有优异结构和性能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组织工程、基因治疗、药物控释等生物医学材料主要由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组成。与无机材料相比,聚合物具有更接近生命实体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在制造生物医学材料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其中,天然高分子包括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壳聚糖)、蛋白质(胶原、明胶、丝素)等,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因此,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作为一种天然、丰富、可再生的资源,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1 纤维素材料

纤维素具有良好的流体传输特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组织工程、血液净化和水净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天然纤维素衍生的各种纤维素水凝胶已被制造出用于模拟体内所需的细胞微环境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被用于制备透析膜和生物传感器,应用于药物输送系统和组织工程中。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纳米材料,具有高保水性、高结晶性、超细纤维网络和高强度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人造皮肤和血管的制备。天然纤维素将成为未来不可或缺的生物医学材料之一。

2.1.1 纤维素基膜材料

血液透析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在扩散过程中液体中的有害物质、过量的代谢废物和电解质会在体外排出。在制备透析膜的各种材料中,醋酸纤维素膜具有透过率高、强度高、弹性好、成本低、生物相容性好、透析效率高等优点。因此,醋酸纤维素薄膜是血液透析中最常用的材料,并且已经商业化。1995年,Ishihara等通过在水溶性纤维素表面接枝聚[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来改善纤维素血液透析膜的表面血液相容性(图9。2006年,Idris等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 200、400、600)以及聚乙二醇的添加量对透析膜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低添加量(低于5%)和低分子量(200)的PEG可以提高尿素的清除率,高分子量的PEG可以提高涂料黏度。人体血液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透析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为它能有效去除人体血液中的尿毒症毒素,同时防止人体蛋白从血液侧扩散。2013年,Qiu等报道了一种pH和温度响应膜,从交联纤维素膜的不同侧面同时接枝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Am)和聚[2-(二乙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该温度和pH响应纤维素膜在药物输送和水处理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此外,还可以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醋酸纤维素薄膜材料,Ma等以醋酸纤维素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后续热处理和碱化处理,制备再生纤维素纳米纤维膜,然后在膜表面修饰功能蛋白A/G进行免疫球蛋白G (IgG)的纯化。结果表明,该亲和膜的捕获量为18 g/mg,对IgG分子有很强的结合特异性。

图9. 水溶性纤维素合成路线

2.1.2 纤维素基水凝胶

水凝胶是一种三维网络的亲水性聚合物,它含有大量的水而不溶解,具有无毒、高载药量、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支撑支架和定向结构等优点,因此水凝胶在生物技术和生物材料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如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输送,能源装置等。纤维素水凝胶的制备一般有两种方法:(1)化学聚合法,如微波辐射聚合和水溶液聚合;(2)物理合成方法。

2016年,Liu等利用竹笋纤维素对羧甲基纤维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一种复合水凝胶。以水杨酸钠为模型药物,研究了水凝胶在模拟肠道(pH 7.4)和胃液(pH 1.8)环境中的吸附和释放行为。制备的复合水凝胶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率(380 min后为63.09%)高于在胃液中的释放率(400 min后为22.09%)。展现出该复合水凝胶在不同环境条件或人体器官中控制药物释放的潜在应用。2018年,Liu等在CNF中添加了胺化银纳米颗粒(AgNH2 NPs) 和明胶(G)。当添加浓度为0.5 mg/mL的Ag-NHNPs时,CNF/G/Agwater Gel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创面愈合效果。经过14天的治疗,伤口愈合率和存活率分别接近90%和83.3%。

2.1.3 纤维素基生物传感器

根据检测原理,生物传感器可分为光学生物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压电生物传感器等。基于纤维素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活、便携、一次性、灵敏度高等优点。2014年,Lawrence等报道了一种基于葡萄糖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的“绿色”纤维素纸,通过简单的吸附方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该传感器的线性动态校准范围为1~5 mM葡萄糖(r2=0.971),检测下限为0.18 mM,4个月后信号保留率为98%。同年,Schyrr等制备了生物传感器衍生的多孔纤维素纳米晶-聚乙烯醇支架(图10)。该传感器膜能够瞬间改变荧光发射强度,以响应pH的变化。2015年,Sadasivuni等研制了一种部分透明的柔性温度传感器,由石墨烯和纤维素的复合膜制成。该复合材料的相对电容是温度的函数,在25~80 ℃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线性行为。Mahadeva等报道了一种纤维素基湿度传感器,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将纳米尺度的聚吡咯(PPy)引入纤维素膜后,纤维素的结构保持不变。该纳米复合材料展现出受湿度变化影响的高电容。Maniruzzaman等通过将纳米二氧化钛与纤维素溶液混合,制备了二氧化钛-纤 维素杂化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价格低廉、一次性的优点,可制备成柔性生物传感器

图10. 基于多孔纤维素纳米晶-聚乙烯醇支架的生物传感器

2.2 半纤维素基材料

在制备功能化生物材料过程中有效利用半纤维素生物质资源将有助于减少我们对化石资源的依赖。现如今半纤维素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凝胶、薄膜和涂层材料等新型生物材料。木聚糖基半纤维素在结肠内表现出独特的厌氧菌降解特性,在人体胃和小肠中不能降解,使木聚糖基半纤维素非常适合作为结肠靶向药物载体

2.3 木质素基材料

2.3.1 木质素基膜材料

      近年来,木质素基复合膜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在生物医用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用于创面敷料材料、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等。
采用脉冲激光蒸发法制备了银掺杂羟基磷灰石与木质素复合薄膜。微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复合薄膜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生物膜的形成,抗菌活性的强度与木质素和银含量呈正相关。并且该薄膜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毒性较弱,为植入性生物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Kai等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木质素接枝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上的共聚物,以改善木质素的脆性和分散性。然后将木质素共聚物与聚己内酯共混,通过电纺法制成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的木质素基复合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不影响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黏附和相互作用。类似地,Salami等制备了聚己内酯/木质素纳米复合材料,该木质素复合材料具有模拟细胞外基质条件的特性,可用于构建软组织工程支架。细胞增殖受到复合材料中木质素含量的影响,合适的木质素含量(10~30 wt%)促进细胞增殖,较高的木质素含量(50 wt%)则表现出抑制作用,因此优化木质素的负载以平衡细胞毒性是至关重要的.
2.3.1 木质素基水凝胶

基于木质素的水凝胶是由交联的亲水分子组成的三维网络,可以在其结构中吸收大量的水或药物。

2018年,Larrañeta等在微波辐射下,以聚乙二醇和聚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木质素水凝胶。制备的样品表明,木质素含量在25%~45%之间时,吸水率高达500%,改性后的木质素水凝胶能够在长达4天的时间内给药。2019年,Zhou等通过负载盐酸阿霉素制备了木质素类靶向药物递送纳米颗粒。木质素纳米颗粒是通过添加氧化铁(Fe3O4)和叶酸的逐层自组装方法制备的。表面形态显示,木质素纳米颗粒的表面均匀地覆盖着氧化铁和叶酸层,这增强水凝胶对Henrietta Lacks细胞的吸收能力(Henrietta Lacks细胞用于研究羟基脲对某些血癌和镰状细胞贫血的治疗)。在自组装过程中,盐酸阿霉素易负载于木质素纳米颗粒,负载率为67.5%±6%。负载后木质素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和较高的抗癌活性。2019年,Ravishankar等通过壳聚糖和木质素的交联合成了生物相容性水凝胶,用于伤口愈合。将壳聚糖溶液混合到碱性木质素溶液中即可合成水凝胶,木质素的酚氧基和壳聚糖的铵基之间进行交联。该水凝胶为细胞附着和细胞快速生长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表面。对小鼠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研究,观察到在水凝胶存在的情况下,存在良好的细胞迁移,并且该水凝胶具有廉价和高可再生性等优点,表明该水凝胶在伤口愈合方向具有广阔前景。

结论与展望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作为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具有来源绿色、易于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生物医学、电化学储能等领域具有替代传统材料的巨大潜力;木质纤维素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各种修饰,比如:引入不同官能团、氧化物功能蛋白和金属纳米颗粒等,从而使得生物基材料活性中心增加、电化学性能提高或是具有生物相容性。木质纤维素类生物基材料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依旧快速发展, 人们对其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生物基材料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许多挑战,例如: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中提取生物材料的成本高昂、缺乏大规模制备生物基复合材料的技术、复合方法效率低、工艺复杂等。这些问题也指明了生物基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1)研究生物质中各组分与石油基原料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点,寻找新的生物质提取方法来获得更低成本的生物基材料,实现用生物基材料替代石油基产品原材料的目标;(2)进一步开发低成本、安全简易的材料复合方法,以制备具有良好强度、功能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基材料,实现大规模工业化。

· 编辑推荐 · Editor's Recommendation 

推文篇幅有限,欢迎阅读原文,共飨学术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文献。

Authors: Bin Xu, Jianguo Liu*,Xinghua Zhang,Lungang Chen,Qi Zhang,and Longlong Ma*
Title: Biomaterials Based on Lignocellulose
Published in: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4, 36(5), 709-723
DOI: 10.7536/PC230903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引用本文!

化学进展
《化学进展》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 以刊登化学领域综述与评论性文章为主的学术性期刊。读者可从中了解化学专业领域国内外研究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主要栏目有:综述与评论,专题论坛,科学基金,基础研究论文评介,动态与信息等。\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