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英国的圈地运动
文化
2024-11-14 17:35
安徽
今天说说英国的圈地运动。
因为以前的地大家混着种,随着地越来越有价值,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地圈起来。因为羊毛贵了,大家都想养羊,所谓“羊吃人”的时代。首先圈地是正义的,以前稀里糊涂,圈地是为了明确地是谁的,这是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英国圈地时间非常漫长,往少了说差不多也有400年。想想英国那点地方,比日本还小,竟然圈了4个世纪,所以英国圈地运动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从常理来看,这个过程应该不会太血腥。在说圈地运动之前,必须先说下,中世纪和近代英国土地情况。中世纪的英国土地制度比较奇葩,它不像中国,这块土地是你的还是我的,产权非常明确。中世纪的英国农村是由一个个庄园和村庄组成,地被分成长条形状,这一条田大概就是1英亩,相当于6亩地。为了保证土壤肥力,土地轮流休耕,就是土地轮流种小麦、牧草、大麦等作物。比如今年我家地被划分为牧场,村里就会给我另一块地,大家都是换着地种,也就是说每家耕地的面积是固定的,但地是流动的。还有一些公共的土地,比如荒地、水塘、沼泽和森林,本村人世世代代都可以去砍柴、伐木、放牧、拾橡子、采蘑菇、渔猎等。他们的租约非常长,往往能够长达几十年,一辈子,甚至200多年,这个时间基本相当于中国的一个朝代。也就是说,有的英国佃户租地主家的地,竟然租满一整个朝代。17世纪,有1/3到2/3的英国农民(或佃农),都拥有超过180亩的土地(30英亩)。(相比之下,康熙时期的中国农民,40%的农民都不超过10亩地)。因为也有习惯法的规定,地租很低,低到有的只需向庄园主缴纳5%,高的也不过20%到25%;(在清朝太平天国起义前夕的广西,地租50%算低的,高的有百分之70-80%)。所以总体而言,中世纪晚期的英国佃农和农民,日过得还是不错的,地多,地租低,租期长,拥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本文所说的佃农,其实跟农民二者相差不大,不要代入中国古代的佃农,中国像杨白劳那样的佃农确实非常惨。但随着地理大发现,英国对外贸易猛长,羊毛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再加上英国气候阴雨湿润,天然适合养羊,所以大家都想养羊,不想种地。前文说了,本来土地是轮流种的,一块地今年你种,明年我种,那么农民就希望把属于自己地,围起来自己耕种。圈地的方法主要是靠交换和购买,农民们互相交换土地,把属于自己的土地围起来,并放弃公共用地,得到属于自己的草地和牧场。英国土地比较宽裕,一开始荒地都放那里没人开采,看到圈地的好处之后,佃农们就开始积极开垦荒地。1608年,32个佃农经领主同意,把公用土地分了,每个人土地面积翻倍。然后他们又开垦600亩的荒地,每人占18亩,这些地都没有地租。所以开垦荒地也是圈地的重要方式,这是佃农们自愿进行的,没有反对的阻力。当然也有矛盾,比如有的农民突然用篱笆围了一块公共用地,被其他佃农半夜拆除了篱笆,并痛扁一顿。还有的农民围了18亩共用地,因为害怕被打,就从国王那里得到一张和平令状,转交给领主。因为圈地而闹纠纷的琐碎记录非常多,也有佃农因为违规圈地而被封罚款的。后来,随着圈地越来普遍,管不过来了,索性也就默许了,你向教堂和领主法庭交一些费用,就能够圈地。一个16世纪的普通农夫平均财产为30英镑,围一块地的价格最高只需1/3英镑。(数据来源《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富裕农民社会经济生活研究》)佃农们零星圈地,也没有人管了,只有大块地才会被起诉,惩罚轻则拆除篱笆,重则罚款,最高甚至将人赶走。这里就有个问题,中世纪(或近代早期)的土地在谁的手里?不在封建领主手里,因为他们的土地都租出去了,租期动辄几十上百年,他们也没办法。最热衷于圈地的就是大农,或者我们称为富农,后者好像带有一些歧视色彩,只要合法积累财富,不应该被歧视。富农在积极圈地,他们有的人很有头脑,无论地块大小,能租就租,能买就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有的已经积累了2000亩土地。还有的富农大手笔花2000英镑,买下一整个庄园,还有的花5000英镑,买下2400亩土地。所以在那个年代,你只要有头脑,就会一直不停地买地,土地价值在不断攀升。有个叫斯宾塞的普通农民,通过不断圈地、买地、租地,把土地变成牧场,最后甚至花2000英镑购买国王的领地,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最后晋升为贵族。注意,圈地也不全是为了养羊,大部分的人仅仅是为了占地,养不养羊再说。圈地就像是咱们买房,它是一个很正常的交易,一种产权明确,一种财富积累。但由于当时的英国土地产权不明确,所以矛盾肯定是有的,也存在暴力圈地。大家不要一想到暴力圈地,就想到是领主欺压农民,就跟咱们地主欺压农民一样,其实还不一定。圈地是众望所归,有一些富农和农民联合起来,要起诉庄园领主,他们使用各种手段,逼迫领主同意他们圈地。比如,某个富农将公共土地围起来,不允许村民们放牧,村民们起诉后,富农败诉。但这个富农不死心,继续阻挠村民放牧,驱赶村民,扣押村民牲口。还有的人圈地太多,被不满的村民聚集了5000人,推倒篱笆,上级为了防止暴动,树立起绞刑架,但愤怒的村民推倒了绞刑架,不过也就不了了之。我看到很多圈地的记录(可能还不够多),我还没有见过有人带着武器,不顾契约,明抢被人的土地(这种情况肯定存在)。有个修道院长圈占了上千亩的土地,将其变成牧场,还把7户住宅拆毁,将30多人赶出家园。这些人后来集体起诉,最后勒令修道院长退换土地,并修好住宅。还有的领主靠欺骗性的合约,把农民的良田换成贫瘠土地,甚至房屋也被强占。我猜应该是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史料,都是当时的卷宗。既然被记录在案,肯定都是以法庭口吻描述合理的,不代表没有冤假错案。1549年,英国爆发了第二大农民起义,上万城乡居民占领了一座城市,他们三次拒绝大赦,最后被镇压,上千人在战斗中被杀。1596年,有几十人,手持长矛和剑,聚集在庄园周围。在这次骚乱种,领主和他的女儿被杀害,后来有5个骚乱者被处以绞刑。大大小小的暴动大概持续了50年,最终英国政府成立了圈地调查委员会,抑制了非法圈地。总体而言,英国圈地是缓慢的,每100年圈大概10%-20%的土地,到1914年公共用地基本就没有了,圈地运动彻底完成。人口流失也没有那么严重,根据统计,每过30年,也不过5000多人离开土地,其实对社会的影响没那么大。(《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英国16世纪农业变革的实证考察》)在文学家的眼中,中世纪优美庄园和村庄没落了,一座座排放污染物的工厂伫立起来,排放雾霾,“这雾不是潮湿的,更像是烟雾”,一个作家敏锐地记录眼前的一切。“田地都被石头垒成的墙分割,房子不用砂浆或泥浆,也用石头砌成,屋顶上用薄薄的石头当做瓦,树木罕见,农民似乎极其贫穷,这些屋子堪比猪屋,人的脸色看上去就知道其食物不如猪食。”“一群看着监工计算收割工作量的妇女们,衣衫褴褛,这些妇人就是普通的乞丐,我所见到的农村人从未有如此的悲惨之相。她们其实是些非常漂亮的姑娘,但衣着破烂如牛马,脸色苍白如死灰。”写到这里,我发现我也无法具体描绘一个真实的圈地情况,历史的真实具体到细节的时候就比较困难了。那些有头脑的人,聚集大量土地的人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也有很多失去土地的人,就过得比较悲惨。圈地运动给英国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土地资源更集中,为后来的农业机械化打下了基础。圈地运动拉开了英国崛起的序幕,从一开始的羊毛纺织业,到后来棉花纺织业,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圈地是必然的,那么珍贵的东西,竟然大多是无主的,或产权不明确的,所以地肯定得圈。在任何社会变革中,都会有穷人出现,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就像2000年那会,不可能所有人都会去买房一样。那是一个资本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早期的资本主义确实是带着血腥的,但这种血腥在我看来还好,至少不是最坏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