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历史上的国货
文化
2024-11-19 23:24
安徽
我读民国散文比较少,前几天偶尔看了一点,读到周作人写:
我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货,有点不大喜欢,粗恶的模仿品,美其名曰国货,要卖得比外国货更贵些。清末称外国货为洋货,中国货为土货(华货),民国之后才有国货这个称呼。由于洋货质优价廉,加上关税低(清朝签订的协定关税),所以洋货大量倾销,国货被挤压得没啥生存空间。在民国时期,全国提倡抵制洋货,号召购买国货,形成一种风气。民国的国货展非常频繁,还有声势浩大的宣传大会,比如要求全国学生一律使用国货,还有号召全部妇女使用国货等。当时的国货展,甚至写上“国产服装请进来,洋装衣着滚出去”的标语,好像比现在的抵制二次元服装还激进一些。号召大家购买国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国货的定义就是模糊的。一个产品的生产至少需要资本、管理、原料、工人四个要素,当时又把国货分为七个等级,非常繁琐,这里就不列出来了。民国时期不太看重供应商,主要看股权和经营权,大概说来只要是中国人的股权,中国人管理的公司生产的都算国货。在民国,只要符合国货标准的产品,就可以给个证书,打广告就可以加上国货二字。还有种灰色地带,叫土产洋货,什么都是外国的,但给中国人提供工作,就算这一类,可以说相当宽松了。单纯的抵制洋货是比较消极的做法,只有提倡国货的仿造与创造,才能迎头赶上。当时流行举办国货展览会,从1928年后的十年时间,就开展了200多次展览会。有的展览会能吸引上百万人参观,有的一次能卖货30万元,也可以算是非常成功的现场“直播”卖货了。(现在只不过现在把这种展览挪到了网上,直播卖货其实是非常好的形式)。我想起清初有个西班牙传教士,名叫闵明我,他对中国大加赞美:中国是世界上最高贵的地方,宇宙的中心点,在所有阳光得以照射、万物得以存活之处,那是最荣耀的帝国。“中国艺匠双手精巧,能够“制作任何东西”;中国学童“全年无休”,只有八个“游乐日”;即使中国人的“小便”,也有妙用,可以帮助中国谷物成长,反观欧洲人的尿液,“只会烧死植物”。中国男人从不在女人面前“嬉皮笑脸”,反观欧洲男人,则像秃鹰一样“喜欢嘲弄、漫骂”。还有,豆腐的滋味也很不错,特别是用麻油薄煎之后。当然也记录了一些少量的负面看法,比如他亲眼看到中国的女婴被闷死或饿死等。在谈及中国手工业制品时,他说:在中国存在着你所能想象到的任何一种手工艺匠,人数之多,简直难以计数。他们制作好陈列在店里的东西,其精巧程度会吓坏所有欧洲人。饰品都可以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内购得,其价格之低廉,欧洲人见所未见。中国人善于模仿,所有欧洲货物,他们只要见过,都可以仿制得惟妙惟肖。他们在广东省复制了好几样东西,因为毫无瑕疵,就以从欧进口的名义卖到内地去了。闵明我生于1618年,他在41岁时,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差不多10年。其中3年被关在广州监狱,因为清廷搜捕外国传教士,后来他返还欧洲。他对中国手工业的看法,一个是精巧,价格低廉;一个是仿制得惟妙惟肖,甚至冒充欧洲进口商品。但有个叫安生的英国人对清朝印象极差,他1743年来到中国,他在报告里说:中国人往往鸡鸭肚子里填沙子,为猪肚子里灌水膨胀身体。中国人制造了大量独特的商品,许多国家也竞相争购,中国人的灵巧与勤奋自然有目共睹。手工艺虽然是他们最大的特长,他们这方面的天分却只堪称二流。这些商品在日本也相当普遍,日本人的成就,却让他们望尘莫及,较之欧洲人运用机器制造的精巧性,他们更是无法匹敌。他们最大的特长似乎就是模仿,而所有不入流模仿者的共同点,就是缺乏天分。清朝军队穿在身上的“盔甲”并非钢铁制成,而是一种特殊材质的闪光纸 。由于当地居民的怯懦,加上缺乏正规训练的军队,注定抵挡不了强国侵犯,连小规模的人犯都难以招架安生是来自英国有权势的家庭,像正在膨胀的大英帝国一样自信好战,是一个军舰指挥官。当时他的船受伤,无法航行,临近广东时,以为不是贸易船,无需缴纳港口费,但被告知所有船都需要交钱。他态度强硬,甚至强迫一名中国人领航,溯江而上,但一切要求均被拒绝,一名军人上岸被抢还被打,甚至船上的船桅都被偷了,愤怒到极点。所以以他的糟糕体验来说,他对当时清朝一切都是负面评价。一、勤奋灵巧;二、擅长模仿,却天分欠缺;三、没有机器制造。他的这些负面记录,虽然有失偏颇,但在当时却是欧洲的畅销书,孟德斯鸠等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客观来说,不得不承认有一点被他说中了,就是军队抵挡不了列强的侵犯,可见军队的没落在康乾盛世期间已经有了苗头。在这里我的感觉一个国家的手工艺品,是否能成为奢侈品,跟这个国家的国力和经济有很大的关系。随着西方科技升级,清朝就连瓷器、丝绸等传统优势项目,都逐渐失去了优势。比如,到1906年意大利博览会,清朝派人参加世博会的任务之一就是,比较国货跟洋货的优劣,取长补短。中国织造,花样、颜色都不适合欧洲人用,唯有质地细密较胜洋货。西洋人的花样,以生动灵活,淡雅疏落为时尚,染料也不用草木汁,而是用化学染料,历久不变。要想畅销还得量量西式家具的尺寸,再寻找上等画本,细心临摹。扇子本是华人专长,但西人多用日本货,日本人所做的扇子,式样玲珑,花色鲜艳,深中西方女子喜欢,用华货的人百分之一二。大概因为华货虽然精美,但都是旧式,价格又贵,所以就像杭州舒莲记的扇子,屡屡获得上等奖,但销路不广。其他产品像外人难以企及的景泰蓝、瓷器、雕牙器等产品,也都因价格昂贵、式样不合西人之用、色彩不鲜艳而难以广销于海外。国货在民国时期,稍有起色,但之后沉寂几十年,直到80年代,一批企业家才重新树立国货品牌,所以有的企业家也不能一棒打死,作为开拓者也是有功劳的。前面有几处都提到说中国人擅长模仿,模仿不全是坏事,毕竟这是进入一个新行业模仿是最快、最安全的进入方式。但创新也很重要,如果大家一味地互相抄袭模仿,就会把任何行业都变成红海、血海。我举个我自己亲身体验的小例子,以前有段时间做过ppt模板,后来发现这个被盗卖得太厉害,可以说对创作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我看国外的一些ppt模板网站,质量、价格、售卖数量都非常高,一套ppt模板卖个几千、几万美元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下,谁不愿意原创呢?其他行业也都差不多,作恶的成本太低,一个配料表都搞不明白,实在让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