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离我们有多远?

文化   2024-10-23 18:09   安徽  

先说个题外话,前天有个卖故宫日历的来我这里发广告,我对找我广告的人的心态就是——“白花钱”,不信有人会买。
结果今天早晨给我发信息,说让我删文,说脱销了,生产跟不上。
当然人找了很多家做广告,我只是其中一个小博主,但让我惊奇的是这种销售模式,竟然还真的能走的通。
大家对广告别太当真,就当看看别人的商业模式吧,目前以我的公众号现状来说,还没有底气拒绝广告。


下面说说正题。
讨论三战,分析现代局势我觉得没啥用,谁也不能预知未来。
但我很好奇,一战二战前的人是如何看待世界大战的?

结果我发现,在每次世界狂澜即将到来之前,作为普通人,其实是没啥感觉的,哪怕是二战德国进攻苏联,对于德国的普通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个平常的日子。
今天写3个世界大战亲历者,看看在历史滔天巨浪之下,普通人的心态。

第一个是丘吉尔。
1893年,19岁的丘吉尔考入一所军事学校,当了一名骑兵。
丘吉尔每天学习指挥战争,学得很开心,但同时也非常失望。
他说:
“文明国家之间的战争时代已经永远结束了。
如果我早出生一百年的话,我们该处在一个多么辉煌的时代啊!那我们就有机会参加长达二十多年的反抗拿破仑的战争!

然而,这一切都已经结束了。自从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结束)以后,英国军队就再没有和白人军队开过火了。
而如今,这个世界渐渐变得如此明智、和平、民主,伟大的战争时代结束了。”

丘吉尔很快意识到,人类并没有文明到不可能有战争,很快他们就会抱怨战争太多,打也打不完。
顺便说一句,丘吉尔没有参与八国联军。
1899年,在义和团时期,丘吉尔作为随军记者被派往南非,被俘后他虎口脱险回到英国,成为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时间来到20世纪初。
第二个人叫茨威格。
在他的笔下,1910年的欧洲世界,城市飞速发展,街道宽敞又阔气,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奢华气派,小市民的家里也拥有了卫生间和电话。

体育运动、更好的营养、工作时间缩短,让人们更加美丽健康。
女性们脱掉束胸紧身衣,裙子改短,以便能够打网球。
游泳馆也拆除了男女分割的厚木板,人们重获自由,无拘无束。

人们有了自行车、汽车、有轨电车、飞艇,甚至有人驾驶飞机飞过海峡,世界的距离大大缩短了。
人们甚至谈论说,如果每架飞机都能轻松飞跃国境线,那么国界变得多么没有意义!
人类将进入一个世界大同的时代!
我们今天回头看那时候的人类多么乐观,甚至有点想笑。

4年之后,就是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点燃了世界的火药桶。
但这一天的奥地利人正在公园里度假,看到王储备刺杀的消息,人们脸上看不到任何震惊或痛苦的表情,这个王储一点也不招人待见。
躺在棺材里的王储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人们依然有说有笑,餐馆里依然在演奏着音乐。
这一年的夏天异常地热,葡萄园老农说:
今年的葡萄酒会好于任何年份,人们会记住这个夏天的。

人们总认为任何外交冲突,总是在最后一分钟得以幸运解决。
直到奥地利宣布全国总动员,直到每个车站都贴上告示,彩旗飞舞,新兵挤满了火车。
一个新兵对她的母亲喊到:“圣诞节我们就回来了!”

直到若干年后的历史书中,人们才知道,原来当年战争离我们如此之近。

但对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历史书上的战争,又变成一场浪漫的英雄主义的传说。

时间来到1939年。
第三个人是季羡林。

季羡林当时在德国留学,在他的笔下,战争前夕的德国是这样的。
德国报纸和广播连篇累牍地报道:
德国的邻居们又“生病了”,他们是“侵略狂”和“迫害狂”,他们又开始迫害德国人了,他们挑起争端,他们进行挑衅了,说得声泪俱下,气贯长虹。
德国人激动万分,全国沸腾。

紧接着德国出兵到别的国家的土地上进行“抵抗”。
1939年9月1日,波兰“犯病”,德国忍无可忍,被迫出兵“抵抗”波兰,很快占领波兰全境,波兰的“病”就被治好了。

2年后,德国到苏联领土上抵抗。
德国人已经司空见惯,根本不在乎。
这一天,作为外国人的季羡林也去郊游、划船、拉手风琴、唱歌,玩了一天,毫不在乎。

多年后,季羡林回忆说,万万没想到,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戏,竟然开端这样平平无奇,事后回想起来真有点失望不过瘾的感觉。
接下来一连几天,广播毫无动静。
直到几天后,广播宣布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德国人山呼万岁。

战争的开始跟老百姓真没啥关系,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人们终将了解战争意味着什么。
季羡林为了回国,路过德国的汉诺威。
远远一看,高楼林立,走近一看,全是残垣断壁,跟古罗马的斗兽场一样。

一开始,大家都到地下室躲轰炸。
但英美的重磅炸弹可以穿透楼层,直到地下室向上爆炸,后果可想而知。
小型炸弹更可怕,它把楼上几层炸塌了,没有伤及地下室。

楼房倒塌下来,把地下室严密盖住,里面的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一开始大家还费九牛二虎之力去地下室挖人,但往往耗时太多,最终只挖出尸体埋葬。
到后期,也没有人费劲挖了,幸存下来的少数人,只好把地下室当成上坟地点。

一眼望去道路两旁,地下室外的垃圾堆旁,摆满了花圈。
地下室埋着的人就成了老鼠的食物,很多老鼠因此吃得又肥又长,营养过剩,长到一尺多长。

据说在柏林,有个被埋在地下室里的人,赤手挖砖石,最终钻了出来,但十个指头都已经磨掉了半截,血肉模糊了。
还有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外面明明能听到呼救声,然而砖石堆积如山,一时无法清理,只能忍心听下去,最初叫声还高,后来逐渐微弱,几天之后,一片寂静,结果可想而知。

大战爆发后,男生几乎都被征从军,只剩女生,哥廷根大学几乎变成了女子大学,好像女儿国一般。
当战争快结束的时候,从前线送回大量缺胳膊断腿的伤兵。
在上课的大楼中,在洁净明亮的走廊上,到处都是拐杖触地的清脆声,回荡在粉白黛绿之间,像一曲拐声交响乐,没有人说话,却让人欲哭无泪。

20世纪的人们已经觉得自己很文明了,然而我们今天回头看,他们离真正的文明还远着呢。
但今天的人类足够文明以至于不会爆发三战了吗?
也许未来人会像我们看20世纪的人一样来看我们。
对于会不会爆发,我是比较悲观态度的,而且以现在的国际打仗频繁程度,似乎并不遥远。
当年1904年日俄战争,仅过了10年就爆发了一战。

作为人类浪潮底层的普通人,其实对世界大变革的感受是很微弱的,哪怕有天三战真的开始了,估计也跟我们听到俄乌冲突一样,不过是个新闻而已。
但仗越打到后面越惨烈,最终受伤的还是普通人,想脱身已经不可能了。

有人说,三战因为原子弹的威力太强而不会爆发,其实原子弹的威力可能被高估了。
广岛长崎几年后也就能住人了,人类有个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的地方,就是对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惨痛,是没有什么体会的。
比如日本以前报刊经常展示原子弹受难者惨状的照片,表面上为了反原子弹,其实不过是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罢了。

所以假如三战真的扔了几颗原子弹,人类历史也照样过。
过不了十年,人们也只是会在自媒体打了码的战争照片底下,大义凛然地评论几句而已。

人物图书馆
乱世历史,人性的镜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