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可以反复看?

文化   2024-10-28 12:49   安徽  

关于这个问题,我看过有很多回答,但都不满意。

你可以分析他电影技巧多高,但技巧难道只有他独有吗?
你可以分析他对搞笑的高超技法,但搞笑的电影一样也有很多。

那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可以让人反复看呢?
我相信一定会有他独有的东西,别人学不来的,内在的东西。
那个内在的东西是什么?
今天我试着用一个新的角度解释,看看是否是这样。

周星驰的电影是一个比喻,一个寓言,一个童话。
比喻不是说教,周星驰不说教,一切都是你自己在解释。
你越成长,你就能看到越多的东西。

这也许就是周星驰电影可以反复看的真正原因,像其他也有很多电影也非常优秀,但逻辑性太强,比如《无间道》,也许你看个两遍就不会再看了。
它非常有逻辑,它是确定的,无论你20岁看,还是30岁看,它表达的意思都一样,你无法在里面解释更多的东西。
它是一个很美的钻石,钻石很美但没有生命,你不会在每个人生阶段都需要它。

像其他艺术也一样,比如一首歌你可以反复听,但像相声演员、魔术演员每次都表演同一个节目,观众就无法接受了。
因为后者是逻辑的,逻辑没有生命,它是死的,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时期,还是现在,逻辑都一样。
我不是说逻辑没用,逻辑很有用,它是一把刀,你可以用来防身,但你不会在每个人生的阶段都怀念它。

历史上的最畅销的书很多都是童话、寓言一类的,比如《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这些都是童话寓言,都是比喻,可以一代代人反复阅读。

最典型的就是《西游记》,它是一颗种子,可以结出无数果实(周星驰也非常喜欢西游记这个主题),未来西游主题的作品,永远不会枯竭。
《西游记》的情节也特别简单,但你能够看到心理学、人情世故,哲学,甚至一些暗黑的东西,随便你解释。
长大后看西游记,跟小时候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比喻的妙处,它跟你一起成长。

像一些哲学书,也很少有人反复读,罗素的哲学很精妙,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不得不惊叹,但最近几年也没有再读了。
哲学就像是长辈的说教,也许他们说的是对的,但如此冰冷刻薄,又有什么用呢?
在人类历史中,童话和神话传说是最容易被流传下来的。
当然哲学也有,但通常就一句话,以谚语或箴言的形式,比如“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饭前不训子,睡前不训妻”,它妙就妙在它不解释。
你不信,你试试就知道了。

不解释就是大智慧,像老子的《道德经》就不解释,解释就有可能被驳倒,不解释就永远不会被驳倒。

再说回到电影,难道只有周星驰的电影是童话吗?
其他电影也有,比如黄渤的《一处好戏》,它比喻的东西太浅薄,一眼望穿就不想再看了,这种比喻没有生命,它是死的,就像你把太阳比作大火球,虽然也是比喻但没啥内涵。
还有《道士下山》,剧情还可以,但里面有大段的令人作呕的讲道理时间,让这部电影大打折扣。

另外不得不提宁浩的电影,《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确实很牛,也差不多达到了可以反复看的程度。
宁浩的电影里也没有一个正常人,或者说每一个人看着都挺正常,但合起来又很反常,这跟周星驰的幽默不一样,但在荒诞性方面有共同之处。

周星驰的电影完全没理性,语言、装扮、性格、台词、剧情,没有一样有逻辑的,但没有逻辑就是最大的逻辑。
你不讲道理,就没有人反驳你。

周星驰电影中常常出现大段的辩论,大段的台词,这难道不是逻辑吗?
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他的大段的台词总让人想笑,他其实是用逻辑的方式去嘲笑逻辑。
他的电影中没有严肃地分析,冷酷地抉择,里面只有荒诞。(如果硬要选择周星驰一部代表作,我选择《功夫》)。

生命是荒诞的,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努力又聪明的人无法成功呢?
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聪明且理智的人,夜不能寐呢?(你无法用逻辑让一个失眠的人睡着,因为逻辑恰恰是他失眠的原因。)

生命一天天老去,跟数百万人竞争想获得胜利是如此的困难,年轻的时候你不懂,等你懂的时候,你已经老了。
在逻辑中,生命是如此的狭隘、压抑且无解。

从这样来看,一只牛马的生命好像被堵死了。
牛马会选择自杀吗?
但如果你理解生命的荒诞,在荒诞里面,在想象中,你已经死过一次了,就不会再现实中寻死。
只有那些热烈想生的人,心中只有“正能量”的人,才会困惑寻死,他的生命是单一的音符,而没有和声,那是一种生命无法忍受的枯燥。

但在荒诞中,在比喻中,生命在那个高度里交汇,会展现出它广阔的一面。
周星驰的电影是一种非理性艺术,它用你已知的东西,把你引向未知,这是一种很深的内在的引诱。
每到人生的一个阶段,你都想再重新看一遍,因为你成长了,你发现那个童年的乐园里还有新的宝贝。
比喻更接近于生命的本质,逻辑无法到达的地方,比喻可以,就比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物图书馆
乱世历史,人性的镜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