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点此链接阅读原文)有别于汪曾祺先生惯常展现给我们的满含生活意趣之作,而是一篇鲜有的蕴含哲思的散文。
开篇便引用了庄子《达生》篇里的一句话:【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zhì)心者,不怨飘瓦。】
其意为:复仇的人并不会折断曾经伤害过他的宝剑(镆铘和干将),即使那些常存忌恨之心的人,也不会怨恨那偶然飘来、无心伤害到他的瓦片。
这篇5000多字的文章,以近乎意识流的方式,借由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探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直至文末,我们不难发觉,始终被“复仇”二字萦绕的主人公,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化解,其间隐隐透着几分禅意。
主人公是一位旅人,一直在旅途之中寻觅仇人。
他是一个遗腹子:
他母亲怀着他时,他父亲教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得一个气。说出仇人的名字,就死了。母亲解出他手里的剑。仇人的名字则经她用针刺在儿子手臂上,又涂了蓝。那口剑,在他手里。他到处找,按手臂上名字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
他出生起,便背负着复仇的使命,也承载着仇恨带来的痛苦。
“不过他一生中没有叫过一声父亲。”是啊,毕竟他从未见过父亲。
他落脚在一座庙,庙里有个和尚,他私下称其为“蜂蜜和尚”。那和尚第一眼就留意到他的剑,却并未多言。
他住了下来,进入梦乡,面前是“一面壁直的黑暗”,黑暗高不见顶,无边无际。随后:
黑暗成了一朵莲花,他在一层一层的瓣子里,他多小呀,他找不到自己,他贴着黑的莲花的里壁周游了一次,丁,不时莲花上一颗星,淡绿如磷光,旋起旋灭,余光霭霭,归于寂无。丁,又一声。
他的内心满是孤独与迷茫。对于父亲和仇人,他都没有具体的概念,甚至对自己的存在也感到疑惑。
他又不想在这里出家!——佛也没能让他放下仇恨。
他打算明日便启程,继续踏上寻找仇人的路途。
第二天,他来到一处绝壁,很黑,里面越走越窄,他看见一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锤头,奋力地向上开凿着眼前那方寸之地。
竟是一个长发垂腰的和尚。
待那僧衣的袖子落下,他差点没晕过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是三个字,针刺的,涂蓝的,是他父亲的名字。
谜底在这里解开,他之前只见过一个光头的“蜂蜜和尚”,可佛前摆放着两个蒲团。
他与这长发和尚,同为复仇者。
旅人的父亲,和这长发和尚的父亲死在了对方手里,于是冤冤相报,他们的儿子背上了复仇的使命。
他的脸色由青转红,他自己充满于躯体,剑!他拔剑在手。从容的,坚决的,丁丁的声音;火花,紫赤晶明。
忽然他相信他母亲一定已经死了。
“铿”的一声。
他的剑落回鞘里。第一朵锈。
是母亲从他出生起,就把仇恨的种子埋下,他仿佛成了复仇的工具,当心中的仇恨消散,他的母亲也就死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曾经的他也随之“死去”了。
最后,两人没有再执著于杀死对方,而是想共同开凿一条新的道路。
他看了看自己脚下,脚下是新凿的痕迹。而在他脚前,另一付锤錾摆着。他俯身,拾起来。和尚稍为往旁边挪过一点。
两滴眼泪闪在庙里白发的和尚的眼睛里。
有一天,两付錾子会同时凿在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
复仇,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线,但汪曾祺却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还原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对“复仇”进行了消解:
起初,他所认为的复仇,就是找到仇人并杀死他,但随着自己一路走来,他发现自己对仇人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有时甚至觉得自己与仇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那映入眼帘的自然风景,他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本真,他自己是因为什么而存在的?
杀了那个人他干甚么?
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仇人死了呢?
内心在挣扎,他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有意义。当最终发现,面对仇人的心态,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他陷入了一种矛盾中。
矛盾很短暂,他很快就随顺了内心。
复仇,实则是一段释仇的过程。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简洁而富有诗意,自然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且韵味悠长的氛围:一个人,一间禅房,一座庙,一座山,进入一处绝壁,然后再与仇人一起,共同开凿出一条新生的路。
《复仇》开篇,引用庄子《达生》篇中的“复仇者不折镆干”,其内涵贯穿全文。
《达生》强调的是一种顺应自然、不被外界所左右的生活态度。
仇恨往往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在执着追寻中迷失自我。旅人与和尚本是无辜的,却因父辈的恩怨被卷入复仇的漩涡,在漫长的岁月里内心饱受煎熬。
在复仇的过程中,旅人没有完全被仇恨彻底吞噬、束缚、驱使,而是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中,逐渐放下了仇恨,他不再执着于复仇本身。
放下手中的剑,放弃以血还血的方式,从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找到了自我。
“他的剑落回鞘里。第一朵锈。”
不杀,比杀更具有力量。
心态要无为,做事要有为。
消除问题,走出问题,超越问题。先解决内心的问题,跳出二元对立的世界,当内心空明,世界也便澄净了。
【附注:汪曾祺先生的《复仇》还有另一个版本,是旅者与和尚两个人的视角。我分析的这个版本【链接】更有意识流的味道】
图源网络,侵删
END
点个“在看”,欢迎关注公众号,我们一起在文字江湖里“仗字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