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庄子》 | 做自己人生的摆渡人

文摘   2024-12-17 06:58   北京  

看到一则新闻:

         

 

外卖小哥撞倒了一个8岁小女孩,他抱着孩子一路飞奔到医院就医,闻讯赶来的女孩父母正准备理论,发现外卖小哥是位残疾人,心中责备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同情和理解,不但未索要赔偿,还退还了医药费。


         

 

看到这则新闻,立刻就联想到庄子在《山木》中提到的故事“虚舟触物”。

         

 


两船渡河,其中一艘空船撞过来,就算是狭隘心肠的人也不会发怒。如果有人在这艘船上,我们就会呼喊着要他避开,喊一次没听见,再喊还是没听见,到了第三遍时,就会骂出难听的话了。刚才不发怒,可现在发怒了,是因为,刚才是艘空船而现在是有人的。

         

 

作者感慨:“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人若能虚空自我而在世间遨游,那么谁能伤害他呢?

         

 

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这个寓言:

         

 

一个是那艘空船,因为空无一人,所以不会得到指责和伤害;一个是被撞的那艘船上之人的视角,被空舟撞便无从埋怨,船上有人,那个人就会成为靶子。

         

 

这则新闻中的外卖小哥,其实就是那艘空船,他及时带孩子就医就成了有利的那个“空”,有障碍的身体加获了同情分,让女孩父母的责备之心顿减。

         

 

蒋勋说过:“庄子是善于说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是神话,是寓言,像今天的魔幻文学,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充满活泼的画面。”

         

 

   

《庄子》中,像这种鱼和船出现的概率特别高,不同的场景,说透了不同的人生真相。

         

 

同一个故事,又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解读。

         

 

整理了十多个鱼船相关的故事,陷于篇幅,摘取其中几个。

         

 

鱼: 

《逍遥游》北冥有鱼

《齐物论》沉鱼落雁

《大宗师》《天运》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秋水》濠梁之辩

《至乐》鱼闻之(音乐)而下入

《庚桑楚》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鳅为之制

《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

《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外物》涸辙之鲋(fù)(鲁迅用过)  

 

         

 

船:

《天运》推舟于路

《达生》津人操舟若神

《山木》虚舟触物

《列御寇》不系之舟

         

 

这些寓言故事,给了我两方面的启发:

         

 

   

一、看待事物的角度

         

 

《齐物论》中的沉鱼落雁: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嫱和丽姬是公认的美女,但鱼见到她们会潜入水底,鸟见到她们会高飞,麋鹿见到她们会迅速奔跑。这四者谁知道欣赏天下的至美之色呢?

         

 

不同的事物看美女,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美女自身,临水照花,自怜,自叹;

         

 

世间众人,旁观者欣赏美,赞叹美;

         

 

鱼的角度呢?——啊!?哪里来的庞然大物,快跑!

         

 

再看第二条鱼,出自《至乐》        

 

《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美妙的音乐,鸟听见飞走,兽听到逃跑,鱼听到潜入水底,众人会围绕着欣赏。

         

 

我们发现,不同的事物观察的角度是不同的,众人听到的美妙音乐,对于鱼和兽来说,是令人惊吓的噪音。

         

 

不只人与人之间有差距,人与生物之间也有差距,这是读庄子之前未能体验到的视角。


庄子笔下的鱼,值得慢慢咀嚼。


         

 

二、处理问题的方法:

         

 

两条鱼,说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两艘船,告诉我们如何处理问题。   

         

 

《达生》津人操舟若神:


颜渊问孔子:“我曾渡过觞深之渊,船夫驾船的技艺高深莫测,我求教于他:‘驾船的技艺可以学会吗?’回答说:‘可以。善于游水的人经过多次练习能学会;至于会潜水之人,即便未曾见过船,也能操纵自如。’我再问,他不肯告诉我,请问这是何意呢?”


孔子说:“善于游水的人经多次训练而能驾船,是因为他们遗忘了对水的恐惧;至于会潜水之人,他们即使未见船也能操纵自如,是因为他们把水上和陆上同样看待,把船之倾覆看成如同车退坡一样。翻船、退车等变化无穷的各种事端摆在面前,他们也处之泰然,如此方能悠闲从容。


以瓦片为赌注而常常碰巧得胜,以衣带环为赌注则害怕心虚,以黄金为赌注则心绪混乱。他们碰巧得胜的机会都一样,而因为赌注愈加贵重而有所畏惧。凡注重身外之物,内心必然笨拙。”


——患得患失,很难稳操胜券。

         

 

外界干扰,会蒙蔽我们心灵的自由。


         

 

另一条船,就是开头讲的“空舟”了。最近经历了一件事,可以为“空舟”做注解。

         

 

前段时间写了篇文章,【陈行甲年薪遭苛责:做慈善就要活成苦行僧……  】

       

文章想表达: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慈悲,这样才有精力、心力、热情持续做利他之事。

         

 

结果,文章引发大量留言讨论,而且分歧特别大。

         

 

有人说作者是陈行甲的枪手,有人说作者是陈行甲的黑子,同一篇文章,就能读出如此截然不同的感悟,当然,还有你来我往互相拍砖的。

         

 

有人说90万太高,有人说900万都不高,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经历、经验,价值观来判断。


引用余华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其中一位读者,上来就骂我傻B,说90万很低了,你要黑陈行甲,就从工作上黑他!陈行甲做的好事对得起这份收入,你没见过世面就瞎写,跟你讲都是浪费时间!

         

 

我很奇怪,我很清晰表达了:我们不能把陈行甲驾上神坛当圣人膜拜、要求他圣洁无私,这么做是反人性的。

         

 

看到这样的留言,要在从前,我肯定特生气、受不了。

         

 

这次,该怎么处理?我重读了自己的文章,确定不能读出TA理解的这个意思,但我又很好奇,是不是我表达不清晰造成了误解,于是我就问:你这哪来这么大怨气?你看明白我表达的了吗?

         

 

回复时我把文章观点贴上了:我和你的观点一致,你说哪个观点黑他了?

         

 

结果得到的回复是,你排版不好,一点开就是一张截图,那截图是网上的流言蜚语,我今天情绪不好,没时间看长篇大论,以为你是黑子,火头上来就直接评论了!

         

 

其实,这张截图并不在开头,不知道为什么这位读者一点开就是这张截图,造成了误会。

         

 

   

多聊两句才搞清楚原委——快12点了,TA儿子作业没做完,又不能打他,“情绪不好!看见什么都想喷!”

         

 

这时候的我,就是空舟上的那个人,是一个巨大的靶子,TA闭眼就能射中。

         

 

留言一直留在那里,算是自己的一段经历。

         

 

其实,还有不少船,今天没时间展开讲。

         

 

《山木》中的“虚舟”,《列御寇》中的“不系之舟”的典故,苏轼都有用过。

         

 

《东坡志林》:

好面折人过失,然人知其无心,如虚舟之触物,盖未尝有怒者。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老人行》

浪迹常如不系舟,地角天涯知自跳。

         

 


写在最后


学习这些故事,让我更包容不同的观点,更能理解他人不同的价值观。

         

 

最坚实稳定的自我,其实是无我,也就是空。


谁会对着一条空船生气呢?谁会因为被石头堵了路而生气呢!“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走在路上被风吹下的瓦片打了头,我们的怒气也不会产生,因为没有可以责怪的对象。

         

 

人是有形体的,但精神可以空无一物,不染尘埃,也就是虚舟的状态。

         

 

因为空,别人一拳打来,扑了个空,什么也没碰到,自然也就伤害不到我。

         

 

这个“虚舟”,还可以无中可以生有,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动作,即刻作出反应,想到应对之法,这有点类似金庸武侠独孤九剑的“以无招胜有招”。

         

 

读庄子的现实意义也就在此:

         

 

一是放空自己,把内心当作那艘船,心无挂碍,才得自在;

         

 

   

二是放空他人,把外物视为那艘船,不受羁绊,方能释然。

         

 

庄子,是人生的摆渡船,带我们去往精神的彼岸。

       

     

图源网络,侵删

             END

点个“在看”,欢迎关注公众号,我们一起在文字江湖里“仗字走天涯”。



飞檐的文字江湖
阅读中体味人生,写作中洞见自己。飞檐:十点读书等多平台签约作者,帆书(原樊登读书)、有书等多家平台原创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