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是《庄子》外篇第11篇,文章寓意在于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的思想。
开篇提出:“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有无哉?”——天下有没有至极的快乐?有没有保全生命的方法?
作者给出了答案:最大的快乐就是无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无誉,这就是著名的“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人生最高的快乐,不是追求外在的快乐;最大的荣誉,不是追求外在的荣誉,真正的快乐和荣誉是内在的,自发而不受外界影响和干扰,是一种持久的满足和内心的自然。这就是《至乐》篇的核心思想。
为什么呢?因为“至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一个获得这种快乐的人,他是分分秒秒都生活在这种快乐中的,也就体会不到快乐有什么特别。
之所以人们对快乐无限地憧憬和向往,是因为我们常纠缠在烦恼和不顺心中,偶然有一点让人感觉情疏意旷的事情时,使我们的感官和心情得到了一种舒心的快乐感,这时快乐的慰藉感就呈现出来了,使我们感到应该倍加的感动和珍惜。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与老子的“大音希声”的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超越物质和世俗欲望的精神境界。
东汉灭亡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破产,历史进入到魏晋时代。魏晋的士林清谈易、老、庄。庄子学派在两百多年的底谷期后,重新发展出现了魏晋庄子学派,史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当时的地方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和阮咸七人,嵇康,阮籍是其中代表。他们的初衷可能就是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推动建安文学的发展,追求所谓的“至乐”意境。
但是,这个时代进入到了“正始”时代,“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那时,司马氏已经开始逐步篡夺曹魏政权,他们一方面积极笼络天下名士,一方面对不肯归附于他们的名士进行残酷的迫害,在高压政策下,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就放弃了操守,在司马集团做了高官。
而不肯妥协的嵇康,是竹林七贤中反对司马氏最坚决的一个人。
嵇康人长像俊俏,《世说新语》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持秀:“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将崩”。
成语“玉山将倾”就是从他的仪表衍生而来。
因长相出众,经人推波助澜,嵇康娶了曹操曾孙女为妻,正是这次联姻,为嵇康开启了政治上的大门。
而官场上的规矩,却无法束缚这位超凡的贤者。当司马氏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后,嵇康就家居不仕,以锻铁为生。山涛曾打算举荐他为官,他写了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把山涛痛骂一顿。
司马昭久闻嵇康大名,欲招募他为幕僚属官,便派一个叫钟会的人去说服阮籍和嵇康。
不料阮籍用酒把自己灌醉,使钟会无法得到只言片语;而嵇康一听钟会要来,赶快跑到树下打起铁来,每当钟会要开口,他就叮叮当当。钟会只得离去。但他的韬光养晦不如阮籍,见钟会没走多远,冲着他的背影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话看似没头没脑,但充满了嘲讽。
但在浮华背后,嵇康几乎没有不经过深思熟虑的时候,王戎说过,认识嵇康二十几年,从没看见过他情绪波动,这和他信奉庄子有很大关系。他所谓的不动情绪,决非压抑情绪,而是像庄子一样,将一切事情看淡,成败得失,生离死别,功名利禄,国仇家恨在他内心深处都觉得无所谓。
在政治和人情上,嵇康也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简单和冲动,就比如《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公开的形式写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何以如是说?因为山涛不仅是一位名士,也是非常成熟的一位谋士。他做官不久,便能敏锐察觉庙堂上山雨欲来的高压气氛。一次,山涛和同僚石鉴一同外出办事,共宿一屋,夜里山涛翻来覆去睡不着,踢醒石鉴问:“如今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着!你知道太傅(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吗?”
石鉴睡眼蒙眬地说:“宰相多次不上朝,皇上下昭让他回家休息,你操的那门子心呢!”山涛说:“咄!石生不要在马蹄之间来回奔走而被践踏啊!”那天之后,山涛果断辞官而去。
想当年,曹操做梦梦到“三马同槽”,认识到有姓马的想谋权夺位,他怀疑了姓马的别人,竟然没有怀疑司马,但司马懿还是心虚 ,假装瘫痪告假养病,一装就是七年,山涛却看出来端倪。司马懿不但蒙骗了曹操,而且骗了曹家三代。如今故技重施,必定有妖!
不到两年,果然风云变幻,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势力被诛灭,司马氏彻底掌权。山涛早早看出司马懿七年多的潜隐,并不是“无为”,而是太有为了,七年,足够司马家沙场点兵无数次了。
待司马氏政权稳定后,山涛因与司马懿夫人有表亲关系,再次入朝为官。从司马氏掌权至司马炎建立晋朝,山涛凭借卓越的政绩与德高望重的地位,一路加官进爵。
山涛推荐嵇康时,绝不仅仅是想给朋友谋一份差事,而是他知道嵇康已经把司马家彻底得罪了,如果再不合作,就会遭到司马家的迫害了。
其实,嵇康也十分有远见,原则上,自己不愿为篡位者效力;身份上,妻子是曹魏皇室,自己也算是皇室宗亲,一旦为司马家效力,待司马家根基稳定,自己没有利用价值时,曹家仍是砧板上的肉。与其这样,倒不如一早拒绝,保留自己的清白。
但是,如果简单的拒绝,朋友山涛如何回去交差?为避免朋友遭到牵连,才有了那份《与山巨源绝交书》,用公开断交的形式,保护了朋友。
同时,山涛也明白,嵇康何以用公开信与自己绝交,那是嵇康的“绝命书”啊!
果不然,在嵇康临刑前,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对朋友最大的信任,莫过于托孤。嵇康死后,山涛对嵇绍像亲儿子一样,不但把嵇绍养大,还举保他入了仕途。
就在嵇康将要行刑时,对嵇康的才能十分敬仰的太学生们,召集了三千同窗,集体来到朝堂,请求赦免嵇康。但是,愤怒的司马昭拒绝了太学生的请愿。
嵇康临死前,向兄长要来了平时喜爱的琴,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原本神情自若的嵇康,突然有些伤感,他说“曾经袁准要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没有传授给他,如今《广陵散》就要失传了,真是可惜啊!”
言毕,嵇康从容就义,《广陵散》就此失传,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九百年后的南宋,李清照作了一首五言诗《咏史》: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注:“嵇中散”,因嵇康在曹魏政权曾做过中散大夫,后世也称他为“嵇中散”。】
~END~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点赞关注加在看,与我们一起读经典,悟人生。
作者 | 晓雪 往期作品
图源网络,侵删
END
点个“在看”,欢迎关注公众号,我们一起在文字江湖里“仗字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