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本质的深刻探究 生命本源的智者哲思

2025-01-11 06:01   北京  
《死亡的五次沉思——换言之,生命的沉思》
作者:程抱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05月 

撰写 / 游苏宁

●  ●  ●

年逾鲐背的程抱一先生原名程纪贤,江西南昌人,1971年加入法国国籍,是著名旅法华人学者兼作家,法兰西学院首位华裔院士。程抱一为其中文笔名,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中“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表达了一种形神合一的思想‌。他被誉为“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道家的哲学及美学思想贯穿了他所有著作,成为其一生乐于向法国人传达的主要思想。

程抱一首先是一个诗人,他曾经明确地把自己归入“存在诗人”的行列,法国文化界和媒体通常称其为“诗人思想家”。他的一生著述颇丰,在老游评书公众号中,笔者也曾介绍过他的名作《说灵魂:致友人的七封信》。最近有幸阅读了他所著的《死亡的五次沉思:换言之,生命的沉思》,感受颇深。这不是一部学术著作,而是在朋友的陪伴之下进行沉思,是真实记录他毕其一生的经历和对死亡的感受及思考,其最终目的在于探究生命的意义。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使者,因为其观点处在中西方思想的焦点,从而能发出对“开放生命”的洞察。

作者坦言,谈死亡就是谈生命。他认为死亡是一个迫切的生存问题,书中的沉思也是交谈的成果,烙下了诗人与听众之间交换思想的印记。读者由此可以聆听一位步入人生暮年的老者真诚地谈论一个被许多人回避的话题。作者并非旨在为身后的彼世做出 “提示”,或者进行某种说教,而是要见证一种视野。它是一种上升的视野,要转变我们对人类生存的固有看法,邀请读者通过自身的死亡来正视生命。因为在他看来,死亡的意识赋予人类命运新的寓意,这个命运属于一个大生命的历程。

作者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思考,它对某些问题和用词反复探讨,以求深化。同时这种思考也会遇到语言自身的局限,因为总会有一个时刻,死亡让我们无话可说。于是只有沉默,或者使用变形的诗话语言。正因为如此,他的第五沉思借助诗歌超越死亡,咏唱绝响。平心而论,这是一本非潜心阅读就难以理解之书。现将笔者阅读的浅见笔录于此,以飨读者。


01
死亡本质的深刻探究


春江花月夜 程抱一 29X48cm 书法 宣纸 1985


根据当下的共识,有朝一日,人类将消失,生命将灭绝,除了一具干壳,不会留下丝毫痕迹,宇宙也不会知晓。在一个随机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只有一个绝对的确定性:每个人都会有死亡的那一天。但作者认为,正是因为生命,死亡才不再显得那么绝对。其实,假如没有生命,也就不会有死亡。死亡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从有到无的不可思议进程;它让人类思考非存在的状态。

作者坦言,自己是属于坚信生命秩序之人。宇宙的降临从一开始就包含了生命的秩序,而精神作为这个秩序的载体,并非简单的物质衍生。它属于本源,并因此属于生命从出现直至展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性之全过程。生命、时间、死亡这三者不可分离,它们的关联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生命现象。时间似乎是吞噬生命的怪兽,同时又是生命的源泉。肉体死亡是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也是导致人们焦虑、恐惧的根源。我们之所以为生死问题的困扰而焦虑,是因为生和死的确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而问题存在本身就是一条线索。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会死亡,死亡不留给我们丝毫喘息之机,把我们逼到绝境。


作者认为,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死亡的意识使我们产生了生命之神圣的观念,赋予生命所有的价值。作者所沉思的并非死亡本身,而是提醒我们要更清醒地承担生命,充实地生活。每个生命都是独一的,所谓独一是指每一个人的存在整体,是面临死亡造就了自己独特的命运,是死亡使生命成为命运。把死亡包含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就是把生命视为一个慷慨而无价的馈赠,死亡在自身的最深处实现我们祈愿的开放。如果面对死亡闭目不视,以此作为屏障,反而把生命降到一种尴尬的境地。主动贴近属于自己的死亡,就是回归生命的根源。正如作家希勒申所言:我的生命中已经包含了死亡的可能,因为正视死亡并接受它为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扩展生命。相反,如果从现在起就因为惧怕和拒绝接受死亡而舍弃生命的一部分,把它交给死亡,这实际上只是留住一个残缺不全的生命,它甚至不配被称为生命。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从生命中驱除死亡,我们只能得到一个不完整的生命;接受死亡,我们则拓宽和丰富了自己的生命。正如先哲所言: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活过短暂生命这一经历却是永恒的事实。


02
生命本源的智者哲思



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总是在相遇、交换和分享中获得。人类对宇宙了解甚微,却爱得很深。生命的绝对性是指作为一种给予每一个人的馈赠,生命同时也是一种要求。它包含一系列基本法则,以确保开放的生命,因而也确保真正的自由。我们之间共同的语言将织成一条金丝将把我们连接,共同探索一个可以分享的真理。毫无疑问,我们都经历了长途跋涉,都各自承袭了一个悠久的世系,它由不为我们所知的先辈代代相传。这种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不由我们选择,却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

直觉让我们认识到,没有变化就没有生命;生命之所以是生命,就在于它不断地变化。因为从生命本源进程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属于这个重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我们生存的每一刻都是向本源生命的一次奋进。作者来自一个曾经被人们称作“第三世界”的国家,属于饱经磨难之人,经历无尽的身竭心碎之煎熬,承受痛苦和死亡。难得命运垂怜,哪怕仅获得一丝生机,都如获不期而遇的至宝。但无论如何解释,与存在相对的自杀,通常被视为一种悲剧和失败。


作者指出,如果从对死亡的深刻认识出发来面对生命,我们就会获得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由于不知道死期,必死的确定性成为我们一切不确定性的根源。恰恰是对死亡的意识使我们视生命为至宝,将生命的降临当作世间任何事物都不可取代的唯一历程。如果人的生存可以无限延续,而不是不可期待、不可替代的馈赠,人们就不会对生存产生任何惊奇和感恩。我们具有一切事物都会消亡的意识,因而当最珍贵的幸福降临,我们在享受的同时总是带着一丝苦涩。幸福的降临似乎总是奇迹般的,因为它不常见,也难以持久。“终将会告别这一切”,这句忧郁的话及时提醒人们没有任何幸福能够无尽地重复下去,一切幸福都属于奇迹。

用积极的眼光看,生命其实充满了奇迹,更何况生命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此人类遇到一个大的悖论:挥之不去的死亡意识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性力量,它不是让我们把生命视为一种简单的既成事实,而是视为一种空前绝后、神圣的馈赠。正如先哲所言:一个生命微不足道,但是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生命更有价值。


03
浪漫诗人的生命情怀



作者指出,生命不属于我们,我们属于生命。灵魂和理性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和辩证的关系,理性需要大脑,灵魂则发自内心。理性靠智力来把握,灵魂则随直觉。他将两者的特征概括为:理性运动,灵魂感动;理性推理,灵魂共鸣。

作者坦言:直接影响我们思想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人们关于死亡的意识。他通过回顾对死亡问题做过认真思考的博学鸿儒们的智者哲思,建议读者可以像海德格尔那样越过哲学思辨,听听诗人的心声。究其缘由,并非因为诗意和激情,而是因为诗人灵感的闪光和启迪,以及他们非凡的具象表述力。程抱一认为最具独特见解的诗人无疑是里尔克,在其毕生的作品中,死亡是他殚精竭虑研究的中心问题。作者不仅完全赞同他的观点,而且对他的作品极力推崇。

1948年,作者刚到法国就对他的诗歌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共鸣,当时体弱多病的程抱一有着极强的求生欲望,对生存抱着无尽的渴望。作者满怀深情地谈到:一缕阳光、一滴露珠能使我们血脉偾张;一口豆奶、一颗野果会令我们回味无穷;我们也体验到爱情的炙热和煎熬、甜蜜和苦涩。程抱一第一首用法文作的诗就是这种经历和心境的写照:我们饮尽露水,付出热血青春,任凭野火焚烧千百回,大地感谢我们依然生存。


作者很早就意识到,正是由于死亡临近,人类才会对生命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尤其因为死亡在我们自身之中,像一块磁石,将我们吸引向一种现实的方向。里尔克认为,每一个人死于属于自己的死亡,因为它如同果实,与生俱来。果树就是这样在死亡的作用下,无可抗拒地实现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从长出绿叶到开花,最终结果。果实既体现了存在臻于完善的阶段,同时也意味着接受终结,坠入泥土。果实落地归根,肥沃的土地促使其再生。根既是死亡的归宿,又是诞生的发源地。作者毕生崇拜伟大的诗人济慈和雪莱,他的房间里一直挂着他们的画像。

程抱一从15岁开始写作,其实现方式就是诗。他不止一次对自己说:“无论此生长短,但愿我死于属于自己的死亡,死于诗人。”在本书的“第五沉思”这章中,全部都是作者自己的诗歌,不仅有悼念雪莱的长诗《莱里奇挽歌》,而且关于死亡的诗句俯拾皆是。例如,死亡不是我们的结局,却让此生一切变成唯一。死亡之路通向虚无,生的欲望通向生命。既然一切生命相连,我们服从涌月的海潮,涨潮的明月。每一人都是有限,无限发生在我们之间,不可期遇和等待。

他在书中坦言:唯有承担痛苦和贫困的折磨,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唯有坚守被苦难碾得体无完肤之身,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这就是真正生命的代价。


— END —



游苏宁

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近40年。

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

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韬奋出版奖”,200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09年荣获“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

出版有《编辑哲思与践行》《经典伴书香》《生命的回眸:我眼中的医学大家与经典名作》《生命的奇迹:游苏宁医学书评》《生命的智慧:游苏宁科学书评》《敬畏生命:科学与人文之初心》《呵护生命:科技与医药之使命》等著作。

往期阅读

传统文化的雪泥鸿爪  回家理念的真心诠释
挚爱科普的外科名家  暖胃暖心的人文佳作
著名作家的阅读札记  烈士暮年的人生追忆
学术出版的业界翘楚  同频共振的人生挚友



中科数媒
中科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是科学出版社数字化发展战略转型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优质数字资源集聚、数字化业务模式创新、软件平台开发等领域。中科数媒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化产品,获得“优秀知识服务平台”、“出版融合创新优秀案例暨智库推优”等多项荣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