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中科数媒”,点击菜单“远至”抢红包!
作者:戴菊花 点评专家:刘静霞
案例来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血常规结果显示该患者有贫血。从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判断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结合病史该患者贫血的病因为肾性贫血可能性大。
贫血的诊断和贫血程度的判断主要依据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浓度,成人和儿童标准不同,成人性别不同标准也不同,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也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贫血的病因有多种,肾性贫血是其中之一,其病机制比较复杂,促红素减少、尿毒症毒素对骨髓的抑制、营养缺乏、红细胞寿命缩短等因素导致贫血。
图1 血常规结果报告
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为非特异性,但在判断有无炎症、疾病有无活动性、疗效判断方面有意义。增快有生理性的,如女性月经期、孕妇、年龄增加、某些药物,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高胆固醇血症等。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
尿常规显示该患者大量尿蛋白(+++),混合性血尿,有颗粒管型应为肾小球病变所致。
根据尿红细胞均一和变异比例将血尿分为:多形性红细胞>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各种原发和继发肾小球肾炎,多形性红细胞<20%时,称非肾小球性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肾盂肾炎、多囊肾、膀胱炎、肾结核及肾外因素如凝血异常等。两者之间为混合性血尿。
尿渗透压测定用于判断肾浓缩功能,正常人禁饮8小时后尿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平均300 mOsm/kgH2O)比值为3~4.5:1若接近300 mOsm/kgH2O 为等渗尿;若小于300 mOsm/kgH2O称低渗尿,等渗尿或低渗尿或尿渗透压<600+尿/血=<1提示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或丧失。见于急、慢性间质性病变,慢性肾衰。一次性尿渗量检测用于鉴别肾前性和肾性少尿;前者肾小管浓缩功能完好,故尿透压较高,常大于450mOsm/KgH2O;后者尿渗透压降低,常小于350 mOsm/KgH2O。该患者肾小管浓缩功能严重受损。
肾脏对酸碱平衡调节是通过肾小管泌H+重吸收HCO3-及泌NH4+的方式实现。尿酸化功能异常提示肾小管功能障碍。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 mg/24h尿时,称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是因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该患者为大量蛋白尿,要了解蛋白尿的类型需做尿蛋白电泳。
尿蛋白电泳结果显示该患者尿中蛋白大、中、小都有,而且尿蛋白定量为大量蛋白尿,说明是混合性蛋白尿,由肾小球疾病所致。 尿蛋白电泳将蛋白尿分为三种1. 小管性蛋白尿:只有小分子蛋白,提示肾小管损伤,或溢出性蛋白尿;2. 小球性蛋白尿:(1)以白蛋白为主,没有大分子蛋白也叫选择性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损伤,但病变较轻;(2)白蛋白和大分子都较多,也叫非选择性蛋白尿,说明肾小球损伤严重。3. 混合性蛋白尿:大、中、小分子蛋白都有,结合蛋白定量结果,提示肾小管和肾小球皆受损。
生化检查显示该患者血浆肌酐、尿素、尿酸、血磷升高是肾功能衰竭所致,如果有代谢性酸中毒可有碳酸氢根下降,血氯升高。
血肌酐浓度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有效指标,在控制外源性肌酐摄入的情况下,血中肌酐浓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血肌酐升高的程度与肾小球滤过功能成反比,但由于受到肌肉量和肾小管排泌的影响不够敏感。急性肾衰竭又叫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标准为(1)Scr在48 h 以内增加≥26.5 μmol/L; (2)或者在7d内Scr 增加≥基线值的1.5 倍;(3)或者尿量每小时<0.5 ml/kg 持续超过6 h,符合以上3条之一均可诊断AKI。
尿素和尿素氮是同义词,氨基酸代谢终产物,作为肾功能指标不敏感,当GFR下降至50%以下,血尿素才升高,因此血尿素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但对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血尿素增高的程度一般与病情严重性一致。血尿素与肌酐比值可鉴别肾前性少尿,血尿素/血肌酐>20,称为肾前性氮质血。
血尿酸浓度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影响血尿酸代谢的因素很多,其浓度变化不一定与肾损伤程度一致。
肌酐清除率(Ccr)由于同时使用了血肌酐、尿肌酐和尿量计算,所以CcrS是反映GFR的较敏感指标,临床常用Ccr代替GFR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留标本前3天注意禁大量肉食、避免剧烈运动,收集24小时尿量要准确,饮水量要适当。
NAG是分子量130 kD的溶酶体酶,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正常情况下尿中排泄率甚低,当肾小管损伤时,溶酶体活性增强,尿NAG增加。尿微量白蛋白增高表示肾小球功能受损。
1. 血浆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FIB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FIB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2. D-二聚体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赛的重要试验。3. FDP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后者如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血栓栓赛、深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血栓治疗等。肾脏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既可以是出血,也可以是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纤溶亢进。
该患者由于蛋白丢失、营养不良导致总铁结合力低、维生素B12缺乏。
1. 总铁结合力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后期等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及急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等转铁蛋白释放增加的情况。血清总铁结合力减低见于肝硬化、慢性肝损伤等转铁蛋白合成减少,及肾病综合征等转铁蛋白丢失,肝脏疾病、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等铁缺乏的情况。2. 血清铁增高见于利用障碍、释放增多、铁蛋白增多、铁摄入过多的情况,血清铁减低见于:铁缺乏、慢性失血、摄入不足等情况。3、铁蛋白是铁的贮存形式,其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量的指标。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也称M蛋白是由单一浆细胞克隆性增生产生的结构高度均一、无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性,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也可见于某些淋巴瘤、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POEMS等。测定方法为区带电泳+免疫球蛋白抗体。单克隆轻链对肾脏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形成管型阻塞远端小管、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在肾小球沉积致其硬化;致肾淀粉样变。
部分肾衰患者proGRP可升高,但一般<100 pg/ml,该患者两项肿标高于参考范围,应定期复查,必要时做其他检查除外肿瘤的存在。
图2 患者住院过程中血肌酐的变化,横轴为住院天数,纵轴为血肌酐数值(单位 μmol/L)
1. 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监测血压变化。
2. 口服药物:醋酸泼尼松 50mg qd, 复方环磷酰胺50mg qd,骨化三醇0.5 μg qd,碳酸钙750 mg tid,培哚普利 4 mg bid,碳酸氢钠1.0 g tid,奥美拉唑 40 mg qd,叶酸 5 mg tid,甲钴胺 500 μg tid。
3. 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UTP。
4. 继续血液透析治疗3次/周。
5. 肾内科随诊。
6. 心内科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