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细的急性肾衰竭临床诊断思路展示

2024-11-29 10:02   北京  

中科数媒,点击菜单“远至”抢红包!

作者:戴菊花  点评专家:刘静霞 

案例来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病例摘要
男性,46岁。头痛、水肿、纳差2个月,加重2天。
现病史
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当时无视物模糊,测血压180/120 mmHg,口服降压药效果不佳,并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纳差,尿中泡沫增多。
1周前于当地医院检查提示血肌酐升高,轻度贫血,血钾升高,酸中毒,大量蛋白尿,双肾彩超检查提示双肾皮质回声增强,无低蛋白血症,无血脂升高,无血小板降低,LDH正常,大量蛋白尿,血肌酐升高较快。
1周前592 μmol/L,3天前 641.7 μmol/L,1天前 741.7 μmol/L。发病过程中无少尿,无肉眼血尿,无关节痛、咯血等不适,无明显失血失液,无突然尿量减少、腰痛等病史。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2年,最高160/100 mmHg,长期口服尼群地平1片/日,血压控制在130/90 mmHg,否认心脏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
个人史
生于山西,久居当地。否认疫区、疫水接触史。否认毒物、放射物质接触史。吸烟、饮酒20年,现已戒烟、戒酒。
家族史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6.5 ℃, P 78 次/分,R 20 次/分,BP 130/90 mmHg。
颜面部轻度水肿,睑结膜无苍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中度指凹水肿,可见皮肤皲裂,无渗出。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8.5×109/L,RBC 3.29×1012
血常规结果显示该患者有贫血。从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判断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结合病史该患者贫血的病因为肾性贫血可能性大。
HGB 104 g/L↓,PLT 292×109(图1)
贫血的诊断和贫血程度的判断主要依据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浓度,成人和儿童标准不同,成人性别不同标准也不同,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也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贫血的病因有多种,肾性贫血是其中之一,其病机制比较复杂,促红素减少、尿毒症毒素对骨髓的抑制、营养缺乏、红细胞寿命缩短等因素导致贫血。

图1  血常规结果报告
血沉:21 mm/h↑
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为非特异性,但在判断有无炎症、疾病有无活动性、疗效判断方面有意义。增快有生理性的,如女性月经期、孕妇、年龄增加、某些药物,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高胆固醇血症等。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
尿常规:蛋白质(+++)
尿常规显示该患者大量尿蛋白(+++),混合性血尿,有颗粒管型应为肾小球病变所致。
隐血或红细胞(++),定量尿沉渣手工镜检:红细胞10~20个/HP,白细胞3~5个/HP,透明管型0~3个/LP,颗粒管型3~5个/LP。
根据尿红细胞均一和变异比例将血尿分为:多形性红细胞>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各种原发和继发肾小球肾炎,多形性红细胞<20%时,称非肾小球性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肾盂肾炎、多囊肾、膀胱炎、肾结核及肾外因素如凝血异常等。两者之间为混合性血尿。
尿渗透压:335 mOsm/kg。
尿渗透压测定用于判断肾浓缩功能,正常人禁饮8小时后尿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平均300 mOsm/kgH2O)比值为3~4.5:1若接近300 mOsm/kgH2O 为等渗尿;若小于300 mOsm/kgH2O称低渗尿,等渗尿或低渗尿或尿渗透压<600+尿/血=<1提示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或丧失。见于急、慢性间质性病变,慢性肾衰。一次性尿渗量检测用于鉴别肾前性和肾性少尿;前者肾小管浓缩功能完好,故尿透压较高,常大于450mOsm/KgH2O;后者尿渗透压降低,常小于350 mOsm/KgH2O。该患者肾小管浓缩功能严重受损。
尿酸化功能测定:酸碱度 6.38,重碳酸盐 3.9 mmol/L,可滴定酸 8.4 mmol/L↓,铵离子 10.1 mmol/L↓。
肾脏对酸碱平衡调节是通过肾小管泌H+重吸收HCO3-及泌NH4+的方式实现。尿酸化功能异常提示肾小管功能障碍。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定性:24小时尿量1250 ml/24h,尿蛋白定性(++),尿蛋白浓度3.28 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4.10 g/24h↑。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 mg/24h尿时,称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是因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该患者为大量蛋白尿,要了解蛋白尿的类型需做尿蛋白电泳。
尿蛋白电泳:小分子蛋白9.10%,白蛋白56.9%,大分子蛋白34.00%。
尿蛋白电泳结果显示该患者尿中蛋白大、中、小都有,而且尿蛋白定量为大量蛋白尿,说明是混合性蛋白尿,由肾小球疾病所致。
尿蛋白电泳将蛋白尿分为三种1. 小管性蛋白尿:只有小分子蛋白,提示肾小管损伤,或溢出性蛋白尿;2. 小球性蛋白尿:(1)以白蛋白为主,没有大分子蛋白也叫选择性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损伤,但病变较轻;(2)白蛋白和大分子都较多,也叫非选择性蛋白尿,说明肾小球损伤严重。3. 混合性蛋白尿:大、中、小分子蛋白都有,结合蛋白定量结果,提示肾小管和肾小球皆受损。
血生化:ALT 11 IU/L,AST 17 IU/L,TP 52.2 g/L↓,ALB 34.5 g/L↓,GGT 63 IU/L
生化检查显示该患者血浆肌酐、尿素、尿酸、血磷升高是肾功能衰竭所致,如果有代谢性酸中毒可有碳酸氢根下降,血氯升高。
Scr 737.70 μmol/L↑ 
血肌酐浓度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有效指标,在控制外源性肌酐摄入的情况下,血中肌酐浓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血肌酐升高的程度与肾小球滤过功能成反比,但由于受到肌肉量和肾小管排泌的影响不够敏感。急性肾衰竭又叫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标准为(1)Scr在48 h 以内增加≥26.5 μmol/L; (2)或者在7d内Scr 增加≥基线值的1.5 倍;(3)或者尿量每小时<0.5 ml/kg 持续超过6 h,符合以上3条之一均可诊断AKI。
BUN 20.11 mmol/L↑
尿素和尿素氮是同义词,氨基酸代谢终产物,作为肾功能指标不敏感,当GFR下降至50%以下,血尿素才升高,因此血尿素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但对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血尿素增高的程度一般与病情严重性一致。血尿素与肌酐比值可鉴别肾前性少尿,血尿素/血肌酐>20,称为肾前性氮质血。
UA 464 μmol/L↑, K5.0 mmol/L,Na142.9 mmol/L,Cl¯ 111.7 mmol/L↑,Ca2+ 2.34 mmol/L,P3+ 1.94 mmol/L↑,Mg2+ 1.03 mmol/L,HCO3¯ 22.10 mmol/L。
血尿酸浓度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影响血尿酸代谢的因素很多,其浓度变化不一定与肾损伤程度一致。
血肌酐-肌酐清除率:血肌酐 535.30 μmol/L↑,24小时尿量 1250 ml/24h,尿肌酐8.16 mmol/L,24小时肌酐清除率 13.23 ml/min↓。
肌酐清除率(Ccr)由于同时使用了血肌酐、尿肌酐和尿量计算,所以CcrS是反映GFR的较敏感指标,临床常用Ccr代替GFR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留标本前3天注意禁大量肉食、避免剧烈运动,收集24小时尿量要准确,饮水量要适当。
肾早期损伤指标:尿肌酐 6.10 mmol/L,尿微量白蛋白 1830.00 mg/L↑,NAG酶 36 U/L↑,MA:UCREA比值 2652.00 mg/g↑,NAG/UCREA比值 52.17 U/g。
NAG是分子量130 kD的溶酶体酶,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正常情况下尿中排泄率甚低,当肾小管损伤时,溶酶体活性增强,尿NAG增加。尿微量白蛋白增高表示肾小球功能受损。
出、凝血功能筛查:PT 9.30 s,APTT 34.1 s,INR 0.92 s,FIB 4.46 g/L↑,D-二聚体 1.22 mg/L(DDU)↑,FDP 11.8 mg/L↑。
1. 血浆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FIB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FIB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2. D-二聚体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赛的重要试验。3. FDP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后者如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血栓栓赛、深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血栓治疗等。肾脏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既可以是出血,也可以是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纤溶亢进。
风湿三项:CRP 1.26 mg/L,ASO 57.40 IU/ml, RF <20.00 IU/mL。
贫血五项:总铁结合力 35.00 μmol/L↓,铁蛋白 172.0 ng/ml,叶酸 10.16 nmol/L,维生素B12 83.00 μmol/L↓,血清铁 28.70 μmol/L。
该患者由于蛋白丢失、营养不良导致总铁结合力低、维生素B12缺乏。
1. 总铁结合力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后期等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及急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等转铁蛋白释放增加的情况。血清总铁结合力减低见于肝硬化、慢性肝损伤等转铁蛋白合成减少,及肾病综合征等转铁蛋白丢失,肝脏疾病、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等铁缺乏的情况。2. 血清铁增高见于利用障碍、释放增多、铁蛋白增多、铁摄入过多的情况,血清铁减低见于:铁缺乏、慢性失血、摄入不足等情况。3、铁蛋白是铁的贮存形式,其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量的指标。
血、尿免疫固定电泳:未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区带。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也称M蛋白是由单一浆细胞克隆性增生产生的结构高度均一、无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性,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也可见于某些淋巴瘤、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POEMS等。测定方法为区带电泳+免疫球蛋白抗体。单克隆轻链对肾脏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形成管型阻塞远端小管、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在肾小球沉积致其硬化;致肾淀粉样变。
自身抗体谱:抗核抗体阴性。
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3.00 ng/ml↑,胃泌素释放肽前体:128.93 pg/mL↑,余未见异常。
部分肾衰患者proGRP可升高,但一般<100 pg/ml,该患者两项肿标高于参考范围,应定期复查,必要时做其他检查除外肿瘤的存在。
治疗经过
患者血肌酐短期内升高,大量蛋白尿,有血尿,无明显贫血,除外继发因素如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后,考虑新月体肾炎可能性大,为肾实质损伤造成的急性肾损伤,入院后诊断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患者血肌酐持续升高,行颈内静脉临时插管并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后三天行肾穿刺检查,并于术后连续三天分别给予甲泼尼龙500 mg、800 mg、800 mg冲击治疗,之后给予醋酸泼尼松50 mg口服,肾病理结果回报:Ⅴ型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冲击治疗结束5天后予复方环磷酰胺50 mg qd,骨化三醇(罗盖全) 0.5 μg qd,碳酸钙750 mg tid。
复查UTP 3.77 g/24h(尿量1400 ml),血肌酐 465.30 μmol/L,血尿素氮 20.53 mmol/L,血尿酸 390 μmol/L,血红蛋白浓度 97 g/L,白蛋白 25 g/L。

图2  患者住院过程中血肌酐的变化,横轴为住院天数,纵轴为血肌酐数值(单位 μmol/L)
出院建议
嘱患者院外继续治疗,具体方案:
1. 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监测血压变化。
2. 口服药物:醋酸泼尼松 50mg qd, 复方环磷酰胺50mg qd,骨化三醇0.5 μg qd,碳酸钙750 mg tid,培哚普利 4 mg bid,碳酸氢钠1.0 g tid,奥美拉唑 40 mg qd,叶酸 5 mg tid,甲钴胺 500 μg tid。
3. 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UTP。
4. 继续血液透析治疗3次/周。
5. 肾内科随诊。
6. 心内科随诊。
相关理论
急性肾衰竭
一、血清肌酐测定
血液中的肌酐(Cr)有外源性和内生性两类,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肌体每天代谢产生的Cr量相当恒定,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血液中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能力。
当肾实质损害,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到临界点,即正常人的1/3时后,血Cr浓度会明显上升,故测定血Cr浓度可作为GFR受损的指标。
参考值
全血Cr为88.4~176.8μmol/L;血清或血浆Cr,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
临床意义
1. 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
血Cr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①慢性肾衰竭,血Cr升高程度与病变严重性一致。②急性肾衰竭,血Cr明显的进行性升高为器质性损害的指标。
2. 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
(1)器质性肾衰竭
血肌酐常超过200μmol/L。BUN与Cr同时增高,BUN/Cr≤10:1。
(2)肾前性少尿
肾血流量减少,血Cr浓度上升多不超过200 μmol/L。
BUN较快上升,但血Cr不相应上升,BUN/Cr常>10:1。
3. 生理变化
消瘦者、老年人Cr可能偏低,血Cr上升要警惕肾功能减退,应作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检测进一步确定。
4. 药物影响
当血Cr明显升高时,肾小管肌酐排泌增加,致Ccr超过真正的GFR。西咪替丁可抑制。
专家点评
急性肾衰竭已改称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 是临床常见的急危症之一,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KDIGO指南新修订的AKI 的诊断及分级标准指标仍是血肌酐和尿量。由于血肌酐受到年龄、性别、种族、肌肉代谢等因素影响,低肾小球滤过时肾小管分泌,肾脏强大的代偿功能等使得只有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50%以下时,血肌酐才升高,所以肌酐不能反映早期肾损伤。近年来,发现了一些早于血肌酐变化的标志物。
1. 急性肾小球损伤标志物
(1)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是相对分子质量为92 000 的Ⅳ型胶原酶,主要在肾小球中表达,尿中可检测到,研究发现在肾脏局部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中MMP-9 水平增加,其调节肾小球和肾小管血管的变化,增加肾小管渗透性,AKI患者尿中浓度显著高于慢性肾病和正常人,但要利用其诊断急性肾损伤需排除尿路感染。
 (2)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 CYR61) CYR61相对分子量 42 000,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肝素结合蛋白,在缺血性肾近端小管直部诱导表达。研究发现在肾小球疾病患者肾活检组织中,CYR61 在足细胞中表达明显减少,可作为足细胞受损的敏感指标,也用于AKI 诊断。但是由于在尿液标本中存留时间短,限制了其使用。
2. 肾小管损伤标志物
(1)肾损伤分子1( KIM-1):KIM-1相对分子量50 000~80 000,由3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跨膜蛋白,KIM-1在预测急性肾毒性损伤方面灵敏性更高,其表达水平与肾脏病理损伤程度正相关。KIM-1在正常肾脏近端小管很少表达,发生肾损伤时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高度表达。在尿中其性质稳定,不受尿液理化因素干扰、取材方便、无创性、依从性好。
(2)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NGAL):NGAL相对分子量25 000,是脂质运载蛋白的超家族成员之一,在受损肾小管中高度表达,当发生AKI 时,用ELISA 法在患者的尿、血样本中均易检测到,但易受感染、炎症因子等因素影响。(3)白细胞介素-18( IL-18):IL-18相对分子量18 000是一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释放的一种前炎症因子,在近端小管分泌和重吸收。当受到缺血等刺激后,前体IL-18会迅速表达,参与肾近端小管损伤和修复,可在缺血性AKI 动物的尿中检测到。
(4) 脂肪酸结合蛋白( L-FABP):L-FABP相对分子量14 000~15 000是一种脂肪酸结合转运蛋白,以肾脏近曲管表达为主,与小管损伤程度有关。在多种类型的AKI 早期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5) 钠氢交换子3 ( NHE3):NHE3 是顶端膜钠转运子,其位于近端小管的管腔侧和髓襻升支粗段细胞中,是肾小管最丰富的Na+ 运输器,AKI 患者尿液中检测到NHE3,可作为肾小管损伤特异性标志物。
(6) 白细胞介素6( IL-6):IL-6 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在组织发生损伤( 如败血症) 时广泛表达,可被肾小球滤过,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代谢。在肾缺血、肾毒性引起AKI 动物模型中显著升高。
3. 肾小球滤过率损伤标志物  
胱抑素C( CysC):CysC是低分子量(13KD)蛋白,内源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所有有核细胞均恒定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经肾小球滤过,在近端肾小管被完全重吸收后降解。肾小管不分泌。若在尿液中检测出,可提示肾损伤。Cys C对GFR微小的变化也比肌酐更敏感,由于缺乏标准化检测,限制了相关应用。
AKI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不同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和出现时间不同,虽然这些标志物可能敏感性更好,并可能区分AKI的病因,但大多还没有进入临床应用,所以,血肌酐和尿量仍是目前AKI的诊断指标。
本文由中科医库提供,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科数媒
中科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是科学出版社数字化发展战略转型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优质数字资源集聚、数字化业务模式创新、软件平台开发等领域。中科数媒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化产品,获得“优秀知识服务平台”、“出版融合创新优秀案例暨智库推优”等多项荣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