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是一位16岁的男孩,高一在读,小时候父母离异,跟着父亲和奶奶生活。父亲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平时生活和学习多由奶奶照顾和关心。这学期小A期中考试成绩没考好,被奶奶批评训斥,第二天又恰逢体育课跑1500米,是小A特别害怕的一个项目。在跑步过程中小A突然出现两腿乏力,无法站立行走,伴有抖动不止,此时其他同学见状纷纷过来询问,小A的腿抖得更厉害了,后学校通知了小A的家人来将他送去当地医院就诊。在医院医生给小A做了多项神经肌肉等方面的检查均未发现重大异常,后转诊至精神科就诊,考虑“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其中,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如分离性遗忘、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
临 床 特 征
多起病于青少年期,常急性起病,症状复杂多样
起病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可由直接的刺激、经自我或他人的暗示或者自己通过回忆联想等方式诱发
部分患者具有表演型人格特征
患者常常对自身的情况缺乏认识,更关注他人对疾病的态度
共病现象突出,常常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共病
临床常见的表现形式
01
分离性遗忘:突然出现的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如姓名、职业等),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如意外事件或亲人亡故,遗忘无法用正常的遗忘来解释。它可分为伴有(不伴有)分离性神游:既有分离性遗忘的特征外还有突然发生的、似乎有目的的离开家或工作场地一段时间(几天或数周),或漫无目的的漫游,遗忘伴有对自我身份的不清晰感或完全以一个新的身份出现。
02
分离性身份障碍:既往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身上存在2种或2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每一种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自我体验,有独特的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在不同的时间体验不同的精神活动。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至少有2种分离的身份能发挥作用,不同时间出现的不同人格特征彼此独立,没有联系,常交替出现。
03
人格-现实解体障碍:是持续或反复出现人格解体或/和现实解体的分离性障碍,即体验到自我的整体性分离,感到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从外部来审视自我,或对现实感知有不真实感,恍若隔世。
04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以往也称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形式各异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但是客观的检验检查不能解释患者的症状,症状严重者的家庭、社会功能等受损。
7、感觉改变:表现为躯体感觉的增加、减少,或与既往的触觉、痛觉体验不一致,或本体感觉异常。
治
疗
原
则
1. 对症状要积极关注,治疗过程中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
2. 寻找诱发、维持、强化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并在治疗过程中将心理社会因素与患者的症状进行“分离”;引导患者进行正常生活,增加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
3. 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形成医疗联盟,形成共识,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成长。
心理治疗
暗示治疗:可分为觉醒时暗示和催眠暗示两种。要求治疗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针刺或按摩,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语言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催眠治疗:除用于增强暗示感受性,消除转换症状外,尚可用以治疗分离性遗忘症、多重人格、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让病人积极降低意识的抑制,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解释性心理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克服个性缺陷的途径和方法。
分析性心理治疗:着重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
行为治疗:主要是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强化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效,肢体或言语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例。
家庭治疗:当患者家庭关系因疾病受到影响,或治疗需要家庭成员配合时,宜采用这一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治疗环境,取得家庭的支持。
药物与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有减轻抑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苯二氮䓬类药物都可以减少患者的侵入性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焦虑。
物理治疗:针刺治疗对转换性瘫痪、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都可有良好效果;但应注意配合语言暗示进行。
分离(转换)性障碍临床表现多样,但通常与一定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病程的持续可能与持续存在的强化因素相关,因此,需要医护、患者及家属共同努力。
END
文字 | 何云丽
心身医学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
技术力量雄厚: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心理治疗师团队10人。
欢迎预约就诊
我们承诺:
█ 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