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现在的小孩都不喜欢上学,至少我周围的孩子里愿意开开心心去上学的就是“凤毛麟角”,最常听到的是诸如“上学好烦”“不想去学校”之类的负面表达。当然,大多数时候这些话只是吐槽、抱怨,抱怨完了,他们终究会老老实实地去学校。
有真心不愿上学,觉得上学会带来巨大痛苦的孩子吗?有,而且越来越多了。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女儿就曾处在临界点上,进一步是适应,退一步就是沉沦。至今回想,我也不能确定自己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也许是时候来个复盘了。
其实初一入学的时候我就知道,她会有一段适应期,只是没想到这个过程痛苦又漫长。开学的前两周,她几乎每天回家都要哭一场。其实原因也不复杂,我当时归纳三点,一是课业重了,她觉得辛苦;二是进了一个好班,学霸太多,她技不如人,比较受打击;三是人际关系上不顺利。
其实大多数孩子上初中都会遇到这三种情况,至少遇到其中的一种,很多人都能克服。不过我家这个小孩,她属于比较敏感的小孩,就会适应得比较慢。与其说是具体原因,我觉得让她焦虑的可能是一种氛围。
想象她是一只仓鼠,就能理解她的感受:一只小仓鼠进入陌生的森林之中,觉得危机四伏,一直处于应激状态。这种状态让她没法放松,一直警惕、焦虑,自己很难受,也没法对环境进行客观评价。那时候,她在学校就是个林妹妹,遇到事情就哭哭啼啼的,回家就会跟我哭诉“风刀霜剑严相逼”。
《小欢喜》剧照
本来到了期中好了点,又遇到支原体和流感。孩子生病之后,在家里呆着舒服,再去学校就更不乐意。所以初一上学期,她一直状态都很差。每天在学校门口都是垂头丧气的,上学成了上刑。
那段时间,最让我发愁的问题是,她如果说不舒服,要不要给她请假?其实心理上敏感的孩子,大多生理上也比较敏感,心灵会通过让身体生病来给自己制造喘息的机会。有些孩子心理压力大的时候,就会有生理上的反应,你不能说她是装的。而且有时候让她请假不光是让她放松下来喘口气,也是给她一个姿态,我相信你,站在你这边,帮你扛事。
这么考虑问题的结果就是,第一学期我们的确请了很多假。越来越接近那个临界点时,可能喘口气就能继续前进,也可能泄了力就此沉沦。期末,班主任老师专门找我谈了一次,聊了半个多小时,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现在比较新的教育理念,有时候会让家长、孩子对学校、老师产生一种逆反和对立情绪,好像家长必须做出选择,你是相信孩子还是相信老师?其实,当孩子被情绪裹挟时自己很难做到客观理智,作为家长,我们关心则乱,如果全听信孩子的,反而无法客观评价孩子及孩子所处的环境。这时候和老师的沟通就会非常重要。也许是我们比较幸运,在初中遇到了一位开明且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放下成见,了解老师眼中的孩子和学校,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局势,并做出决策。沟通后的结论是,学校没有她说得那么“险恶”,事情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孩子也没有我认为的那么脆弱。
初一下学期,我和孩子就约定:“我答应老师了,我们不到万不得已不请假。”孩子也认了,她其实还挺喜欢班主任老师,还是愿意听老师的话。
学期一开始,她状态也不算很好,我觉得转折可能是学校的科技节活动,她和几个孩子分组完成数学、生物跨学科任务。生物是她喜欢的领域,在学校拿仪器测量,解题寻宝,一方面本身有一定趣味性,另一方面她不想拉大家后腿,会尽力去干活,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就没空搞情绪了。而且身在这个小组里,她必须和同学们协调、沟通、合作,必须打开自己,处一处感情就处出来了。自从参加了小组活动,我感觉孩子整个状态没那么紧张了。
后来学校又开始搞项目式学习,自己分组。刚好一起参加科技节的小伙伴把她拉进了一个七人小组。这个组的孩子都挺乐呵的,嘻嘻哈哈,没大没小,爱闹腾。女儿看着他们天天拌嘴、打打闹闹的,整个状态都慢慢放松了。气氛变了,气场变了,学校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渐渐地同学们也都开始了解她是什么样的人了,比如一开始她哭,会有人去劝,有人去问,现在同学们会说:“让她走完她那个流程,哭完自己就好了。”我觉得这就是她最需要的,一种真正的了解和包容。
这学期我觉得孩子已经适应学校,不讨厌上学了。有一次上课回答问题,老师提问了五次,她都答错,老师调侃她:“你怎么不哭啊?”女儿把这事当个八卦告诉我,我们乐了半天。其实一旦打开自我,她会发现大家都很可爱。不管她喜欢不喜欢学习这事,只要喜欢同学、喜欢老师,就不会讨厌上学。
《人不彪悍枉少年》剧照
再来说说,我在家里做的一些努力。青春期的孩子都难搞,敏感孩子的青春期就更难搞。老生常谈的第一招还是陪伴。首先,陪着一起受罪。初一的时候,她的数学作业我大多都要做一遍,不能她在那痛苦刷题,我去刷短视频。
陪学习不能是看着学,得是帮着学。焦虑有时候就是失控。新环境、学习压力变大,找不到状态和信心,就容易产生不确定感,后果就是焦虑。想缓解焦虑就是要尽量让期待和结果不再失衡错位,要么降低期望值,要么提升能力。这里面,提升能力肯定是更好的选择,比如经过努力提升成绩,孩子会更有信心,也能看到拿到好成绩的确定的路径。不过如果努力了结果不好,这时候就需要降低期望值,平衡心态。
《小巷人家》剧照
除了陪学还要陪聊天。通过养这个孩子,我终于认识到人与人的悲喜真是不能相通。我是个挺有逻辑的人,也比较理智,所以我劝人,都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孩子呢,闹腾的时候,说道理是没用的,她只会觉得你在批评她。所以,经常就是我们俩都很委屈。我觉得,你哭哭闹闹也没用,有什么意义呢?我都积极帮你解决了,你还闹腾。她就说:我不是因为想哭才哭的,也不是有意义才闹的。
经过了几次没有意义的对吼之后,我发现这事要解决还是得冷静。我就问她你其实想让妈妈做什么呢,她说:“我只需要你不对我凶,哄哄我,说没事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辩论,不是说服而是纾解。虽然我说“没事的”也不会真的没事,但是我陪着她,不断重复这个词,她就能慢慢放松下来。
其实,承接情绪比解决问题需要一个母亲更多的付出。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很不容易,在面对孩子情绪洪流的时候,我们其实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要不然容易崩。母亲崩了,孩子更容易崩。所以,我们要接纳孩子,又要避免和孩子一起“崩溃”。我们既要敏感又要钝感,既要心细又要心大。有时候要学会四两拨千斤,“他强任他强,明月照大江”。
《小舍得》剧照
孩子的情绪需要出口,大人也是,所以我也想了一些别的办法找出口。我和孩子都比较喜欢自然,刚好楼下有条小河,有树有花有虫,没事逛逛,心情会变好。周末和假期就跑远点,总有景看。我想告诉孩子,我们即便没有伟大的成就,挣不了大钱,好歹还能看春花秋叶,看朝阳晚霞,世界很神奇、人生很美好,还有很多能让我们发自内心快乐的东西。
也许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亲近自然是一种。阅读也是、二次元也是,电子产品也不是全然的洪水猛兽。比如我们小时候看《灌篮高手》,觉得很励志,现在我陪孩子看《排球少年》,模式很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动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出口。
不过纸片人、虚拟空间并不是最好的出口。孩子上学期知道了一个词叫“现充”,大概是二次元一种嘲讽的说法,你现实生活很充实,和我们不是一路人。我觉得大人还是要尽量创造条件,给他们找到更健康有益的方式,和真实的世界发生链接,成为各个领域的“现充”。
《圆桌》剧照
总结一下,我的几条经验:一是信任老师,多沟通;二是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打开自己;三是用孩子接受的方式陪伴和沟通;四是找到合适的情绪出口。最后补充一点,有必要的话,可以给孩子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并不一定是治疗,只是孩子的心灵需要放松和按摩。
有人说能扛住中学六年考验的孩子,都是需要一些钝感的。但是偏巧,我遇上了一个敏感的孩子,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每个孩子真的是不一样的,一个猴有一个猴的拴法,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趁手的办法,搞定自家娃。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少年新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