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气死人,为什么还要比呢?

文摘   2024-10-18 07:30   北京  

自从我自由职业之后,收入渐渐和在职场上打拼的朋友们拉开了差距。一开始心里多少有点黯然,不过等到这个差距逐步大到十倍左右的时候,忽然又没什么感觉了。毕竟听朋友津津乐道于家庭百万级别的进账时,百万对我来说就成了单纯的数字和另一个世界的事。我会由衷为朋友们的成就和进账而开心叫好,真心觉得与有荣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也不算太差,马马虎虎过得去,没什么好不平衡的。然而,孩子初中后,我却开始体会“嫉妒”这种情绪,主要是嫉妒别人家省心的孩子。

为什么别人家的小朋友就能每天开开心心,甚至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在学校边开心地边“犯二”边拿高分,我家孩子就觉得上学是上刑,每天都挂个苦瓜脸;为什么人家小朋友九点就做完作业,我家的还在为了画不出辅助线哭哭闹闹,连累她年近半百的老母亲跟着吃苦受累;为什么别人家的青春期顺顺当当,我家的就鸡飞狗跳,得天天陪着小心。我真的嫉妒了!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嫉妒叫光明正大的嫉妒,我嫉妒别人家的孩子算不算?

《谁的青春不迷茫》剧照

其实,这年头一个过于优秀的孩子,比父母事业有成还招人嫉妒。好友儿子,学业运动全能,但因为怕“拉仇恨”,她不敢总在朋友圈秀,也不好老和朋友显摆,境况堪比每晚锦衣夜行。“我只敢跟你嘚瑟嘚瑟”,这是最亲近的人才有的待遇,于是,为了这份信任,我认真倾听、全情鼓掌。与此同时,还在做自己孩子的几何题。

一边听人家孩子如何在卷子一面没印上的情况下,最后十分钟拿到新试卷,做出三道数学大题、一道附加题,逆袭成全班第一,一边拿着自家孩子七十多分的卷子,一整面空着不会,只能和白纸黑字、印得清清楚楚的三道大题面面相觑。一边为友人输出情绪价值,一边为自己娃无奈叹息。好好的一个人,就这么水灵灵地分裂了。

人就是禁不住比,本来逻辑自洽、情绪平稳,一比就会心理失衡,收获“相形见绌、自愧不如、顾影自怜”一键三连。看着在旁边无理搅三分、各种闹情绪的孩子,不禁感叹,我的一生苦乐,光明的、阴暗的,大概都要系在你身上了。

这种心态大概也是有点问题的。朋友说:“你对孩子太上心了,不要为孩子失去了自我。”我觉得朋友是真的心疼我,但难免腹诽:你家娃如此省心,分分钟光耀门楣,自然不需你损失分毫自我,我娃如此难搞,不搞定她,我的那点自我留着何用?

懊恼之余,忽而又自我反省,朋友是真为我好,我家孩子不省心,难道真和我不放手有关?难道是我的教育理念有问题?进而开始思考那个形而上的问题:我的自我在哪?我得先找找。

然而,具体谈操作,又会回归形而下的范畴。我如果是年入几百万的牛逼人物,铁定不会被说成是为了孩子失去自我。人的很大一部分自我应该建立在事业乃至金钱上,但是这几年,行业的确不太景气,钱太难挣,这部分自我在不断贬值。也曾经试图奋发图强,干了些莫名其妙的活,妄图开拓新的战线,但回头看看性价比,最多能达成聊胜于无的效果。有时候觉得,还不如把那些时间精力用来辅导孩子学习,把一对一的补课费省出来。这么一绕,居然又绕回孩子这儿了。

作为一个收缩期的老百姓,我信奉盲动不如不动。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与其说是主动的奉献,不如说是被动的收缩。人总要在某个地方体现自己的价值,既然事业上乏善可陈,那孩子就勉为其难地承载一下老母亲的价值吧。归根到底,就是不想“认怂”,所谓“我已经这么怂了,我的孩子可不能再比人家怂”,估计不少家长也是这么想的。另一些家长则相信“我这么牛逼,我的孩子也不能比人家差”。所以就“比”吧,就“卷”成一团吧。可是养孩子不是工厂做工,没有多劳多得这么一说。孩子自己长出枝丫,根本不管你如何期望,有的时候父母劳而不得,甚至越劳越不得。

《平原上的摩西》剧照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为事业焦虑,为孩子焦虑,为钱焦虑、为未知的未来焦虑。毕竟能抓在我们手上、可控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抱怨自己孩子的“不省心”、对别人家孩子的嫉妒,大多就是由此而来吧。其实,吃苦受累带孩子大多是自找的,孩子个个无辜,他们犯不上承担你的那部分价值,也没义务被你拿来和别人相比;老母亲的各种焦虑,大多只是无意义的内心戏而已,比来比去,徒增烦恼。

如何与自己的“无能”和解,这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主题,问题不在孩子那,是我们自己的。

不过,放下攀比心,对我们这代人有点难,毕竟我们都是被比着长大的。还记得小时候春节的聚会,亲戚们一年往来不多,年节的餐桌,少不得要吹吹牛,毕竟这是一年中唯一能当众嘚瑟的时候。那时候大家工资待遇差不多,兜里没钱,工作按部就班,唯一能形成区别的就是孩子及孩子的成绩。谁家的孩子期末考进了班级前五,那是要特别说出来的,会得到亲戚们的一通恭维。家长们嘴里谦虚,心里得意万分,孩子被捧成家族的骄傲,内心却尴尬无比。学习不好的孩子压力就很大了,会被父母拉出来和“别人家的孩子”当众比较,那又是另外一种尴尬了。

《小舍得》剧照

我们从小城进入大城,靠考学开辟新的人生,是经过比较筛选“脱颖而出”的人,算是“比”的胜利者、成功者、获利者,一个比一个心气儿高,“比”自然内化成一种惯性思维。何况中国人自古以来“气人有、笑人无”的心态,真的很难超脱。

孩子的“比”其实比我们当年更汹涌澎湃,好友的学霸儿子,学校连周测都要公布排名。孩子成绩好就是一周周的成就感,但也怕马失前蹄或者别人反超,成绩不好就是每周被放在地上摩擦了,真不知孩子要如何自处。外界的比较已经如此严苛,家长就收收手,别再拉“人家的孩子”出来说事了。

《大考》剧照

这届孩子往往也不吃这套,我偶尔提及好友的孩子如何学霸,女儿只会说:“他真的好牛逼啊,但和我有什么关系。”的确没什么关系,主要是老母亲的耳根子和心态有关系,且容我自己解决一下吧。

怎么解决呢?有段时间我觉得,人应该和境遇、经济条件相仿的人交往,这样就不会因为谁有什么谁没什么而难受。比如和经济条件比我好的朋友吃饭,是个麻烦事。当我收入的大头是人家能轻松挣到的零头时,这餐标就不好定。总不能老让人家请,但是餐标太高,我也回请不起。所以我会跟他们明说,如果人均超过两百的饭局就不要找我。老母亲和老母亲的交往,是不是也该选择成绩相仿的孩子,孩子不用和孩子比,老母亲也别比来比去,世界就此清静了。生活那么辛苦,想在这个世上苟活下去,主动的被动的比较,能躲就躲。

不过,这么想的自己真是个格局狭隘的人啊。有差异的地方就会有比较,根本不可能避免,能掌控的大概也只有自己的心态吧。养孩子不就是二次成长嘛,怎么也要给孩子打个样。按自己的方式养孩子,不用管别人是怎么养的,活成自己的样子,不用管别人是啥样的。有点难,在努力。

《少年新知》是《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原创青少年杂志,我们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维启蒙。我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够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实复杂的世界,让他们意识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种方法。

自2020年6月创刊,《少年新知》已经推出42期杂志。我们的主题涉及时间、魔法、友谊、家庭、偶像、未知、运动、冬日、海洋、倾听与表达、网络生存、像侦探一样思考、历史、成长的烦恼、微观世界、写作实验室、清单、博物馆、爱情、野外、情绪、音乐、美食、建筑、物理、秋日、漫画、流行、故事、社团、身体、AI、南北朝、游戏、古生物、语文等。

许多愿意为青少年写作和绘画的成年人加入了这本杂志的创作。科学、游戏、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专栏的创作者不断地输送着前沿的研究和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试图回应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困惑。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少年新知》订阅

三联少年新知
《少年新知》官方公众号。每个孩子天生拥有成为独一无二个体的潜能,愿他们都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