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好友气急败坏地对我吐槽:“你知道吗,我闺女居然不知道伟人这个词,这么多年语文白学了。”好友孩子刚上初一,互联网深度用户、B站up主、小红书博主,粉丝过五千。这姑娘会不知道“伟人”是什么意思?估计这里面有什么误解。果然,好友隔天又来吐槽:“她不知道伟人是什么意思,但她知道‘伪人’,就是那个恐怖头像,小孩特别流行。”我依稀记得,女儿也给我发过这么个奇怪的头像。我微信告诉她,一周给她多安排一节数学一对一课程,她先回了一个 “行”字,然后加了两个表情,一个蓝色的头后面接着一个黄色的头,表情僵硬而诡异。原来这就是“伪人”。“伪人”是什么时候混进了孩子们的社交圈呢?暑假的时候,这些彩色头像就出现在女儿的同学圈里,还配上了中英夹杂、不知所云甚至是乱码的文字。女儿乐呵呵地在评论区回复几行同样的不知所云。她告诉我:“我刚才假装成外星人和假装成外星人的同学互动了。”后来,“外星人”成了“伪人”,还有了群策群力发明出来的“伪人文”“伪人语”。在玩抽象方面,孩子们真是让成年人望尘莫及。所以,“伪人”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有一种恐怖电影的类型,叫做“模拟恐怖”,它的特征是低保真图像和伪纪录片形式。在模拟恐怖作品中,有一个系列叫《曼德拉记录》。故事并不复杂,曼德拉县遭受了一群能模仿人类行为的生物——伪人(Alternate)的入侵。这些生物擅长模仿目标人类,将其消灭后,以假乱真地取代原主继续生活。这个恐怖短片在吓人方面效果一般,最多算是“微恐”,倒是“伪人”的设定激发出无穷创意,大家一边制造恐怖一边生产笑料。在曼德拉镇的电视里,我们能看到当局给市民提出的安全建议
如果有一群生物,它们生活在你身边,替换了你的熟人,作为人类的你要做的当然是分辨出这些恐怖的入侵者。可如果你就是个“伪人”,情况就不一样了,你必须要学会人类的言行举止,避免自己被发现。“做人”可是很有学问的,教“伪人”学做人的视频由此应运而生。这些视频以伪纪录片的风格,向“伪人”传授伪装之道。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女儿忽然打开电脑,点开了一个视频,名字叫《干货,如何像人类一样吃饭》。视频的内容从吃饭场地介绍到如何运用不同肌肉的配合咀嚼食物,再到进食分量,实打实、手把手地教你,作为人类该怎么吃饭。不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是极具科学性地给你讲得明明白白。女儿看得很开心,说自己学到了,现在吃的这顿饭算是“实习”。后来我研究了一下,这个“伪人”教学视频有一整个系列,教的是全套,从走路到跳跃,从吃饭到说话,事无巨细,细碎而又认真地荒诞着。视频的弹幕和评论更有意思,看网友们的口吻,很多都是刚到地球的“伪人”,正借用地球人的平台,交流自己作为非人类物种的困惑与心得。当然也有保持“人类”身份的网友,他们和“伪人”们交流互动,积极提供意见和帮助,大家煞有介事地演绎了一出外星人与地球人“一家亲”的和谐大戏。博主 “甜小 derr”发布的“仿生课堂”系列视频除了成为伪装成“伪人”的“伪伪人”,使用“伪人”表情也是社交媒体上常用的表态和交流方式,有时用来嘲讽,有时用来自嘲。女儿说,班里那些组队打游戏的同学,常用“伪人”对队友的操作进行嘲讽,言下之意:“你的操作菜得比人类的下限还菜,简直不是个真人。”女儿会把自己糟烂的体育成绩发到群里,接上个“伪人”表情,表示:“我体育差到不是人能考出来的。”好像用了“伪人”梗,就能更好的接受自己和别人的“菜”。比较惊悚的是,我发现女儿给语文老师也发“伪人”表情。交完作文电子版,老师夸了两句,认为作文里都是真情实感,很打动人。然而,孩子却回了句“嘿嘿”,加了个“伪人”头。我问她这是什么意思,她表示,那些东西写进作文里,全变成了技术流操作,被夸奖反而尴尬,“为了不尴尬,我选择临时当个没有人类感情的‘伪人’。”“伪人”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也是一面盾牌,想逃避的时候,想隔绝的时候,便把它竖起来,告诉别人:“我们不聊感情,不聊意义,因为我是个‘伪人’”。孩子在群里和同学们聊作业的时候,也经常发“伪人”表情,大多出现在一长串作业单子或者几道“不讲武德”的难题后面。这大概是面对学业压力的正常反应:“我不是人,我不懂什么是做作业”或者“只要能不做作业,我可以不当人”。在某个疯狂赶作业的晚上,我问女儿:“为什么要当‘伪人’呢?”她说:“因为当人很累啊,当也当不好,躲也躲不了,要是能当个外星人就好了。”唉,孩子们累得都不想做人了。我们年轻的时候,大多喜欢过“无厘头”,算是对现实的反讽、对意义的消解,我们下一代,更上一层楼,冲到了宇宙和星球层面。每一代人都有对现实的解构方式,“伪人”帮助他们从庸常的生活中逃离,用“无意义”去对抗让他们压力重重的各种所谓“高大上”。我们那个时代会提“国际主义”精神,这届孩子大概是有点“宇宙主义”精神的。在我们反思人类世界的权力、规则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超越人类这种生物本身,从非人类生物的视角反思和凝视人类。不过女儿如果看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我想太多了,然后送给我一个“伪人”表情,告诉我:“别再上价值、搞深刻了,就容我们单纯地玩玩梗、找找乐吧。”《少年新知》是《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原创青少年杂志,我们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维启蒙。我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够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实复杂的世界,让他们意识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自2020年6月创刊,《少年新知》已经推出43期杂志。我们的主题涉及时间、魔法、友谊、家庭、偶像、未知、运动、冬日、海洋、倾听与表达、网络生存、像侦探一样思考、历史、成长的烦恼、微观世界、写作实验室、清单、博物馆、爱情、野外、情绪、音乐、美食、建筑、物理、秋日、漫画、流行、故事、社团、身体、AI、南北朝、游戏、古生物、语文、苏东坡等。
许多愿意为青少年写作和绘画的成年人加入了这本杂志的创作。科学、游戏、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专栏的创作者不断地输送着前沿的研究和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试图回应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