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野味市场,看见好多卡皮巴拉

体娱   2024-11-21 18:05   北京  
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中国和巴西远隔18000多公里。在巴西的草原和湿地里,生活着一群“佛系”网红——卡皮巴拉,它可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啮齿类动物。2023年至今热度不减的卡皮巴拉被誉为“松弛感大师”,它以一成不变的呆萌表情、迟缓的反应,成了情绪稳定、与世无争的代言,也因此备受“打工人”的追捧。年轻人常用卡比巴拉的表情包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状态,寻求心灵慰藉。

▲四只水豚宝宝在水豚妈妈身边觅食。(中新社资料图片)

南美“小电动”:一秒跑10米

卡皮巴拉的大名叫水豚,由希腊语中的“hydor”(水)和“choiros”(猪)两个词根组成,这贴切地展现了它的习性和外貌特征:伴水而居,长得像猪。“卡皮巴拉”(Capybara)是它的乳名,源自巴西原住民语言,意为“食草者”。
说水豚像猪可一点也没有委屈它们。在卡皮巴拉的老家南美洲,几乎没有大型哺乳动物,而成年的卡皮巴拉体长可达约1.3米,体型较大的可重达70多公斤,很难被捕食,生存压力小,几乎没有天敌,精神状态也就格外稳定。在南美洲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西等国家,水豚肉是一种受欢迎的美食。据说卡皮巴拉的肉质近似猪肉,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低胆固醇,是一种健康食品。上世纪60年代,在南美洲考察的日本科学家还一度因为水豚长得肉乎乎的像小猪,将它们带回国作为家畜来喂养。
卡皮巴拉看着“很敦实”,像一只大号的猕猴桃儿,但它在陆地上跑起来可快呢!时速可达35公里。什么概念?相当于平均每秒9.7米,5级风,高于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这样的豚,你跑得过吗?
在卡皮巴拉人畜无害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爱好——卡皮巴拉清晨一般会吃自己的粪便。卡皮巴拉是食草性动物,但通常难以快速吸收养分,所以需要吃粪便进行二次消化。这种进食方式虽然听起来有点“重口味”,但也正是这独特的生存策略,才让水豚得以通过悠闲吃草壮大种群,生生不息。更有趣的是,它们分得清自己和同类的粪便。

▲鸟类会经常骑到水豚背上,在毛发间寻找虱子和蜱虫作为食物。(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卡皮巴拉很可爱,但在巴西不能rua

卡皮巴拉拥有三头身的可爱外形,也许你看到会忍不住想rua。但在巴西,这么做可是违法的。
在巴西环境与可再生自然资源研究所(IBAMA)已确认可驯养的50个物种中,包括狗、老鼠、蜗牛等,水豚并未包含其中。据当地媒体报道,去年4月,巴西一位网红农场主因违规饲养水豚而被处以罚款。
该农场主在TikTok上拥有超75万粉丝,他与“水豚女儿”相拥入睡、一起洗澡等日常活动此前引起了粉丝们的关注,TikTok上该条视频的访问量已超过4800万,Instagram(照片墙)上的浏览量超过1000万。他曾表示:“只要抓住时机且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尊重,我们用很少的东西就可以享受快乐。”
虽然不能被作为宠物饲养,在自然界中卡皮巴拉可是以善于与其他动物建立友好关系著称。在共享资源的过程中,卡皮巴拉通常充当关键物种,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它们会化身“活体驱虫站”,邀请猴子、鸟类等小伙伴前来“用餐”,以它们身上的跳蚤、疥螨、虱子、蜱虫等寄生虫为菜单,提供一场场丰盛的自助餐。这样的双重福利,让水豚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蹭吃蹭玩”的小动物。毕竟,谁能拒绝一个行走的自助零食柜呢?

▲市民在北京一商场内与水豚互动。(图片来自中新社)
卡皮巴拉是如何成为松弛感大师的?

去年开始,卡皮巴拉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不仅赢得了当代中国年轻群体的喜爱,更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精神图腾”。最常见的表情包是这样的:泡在温泉或池塘里,头上被人放几个摞在一起的橘子,随便人类怎么骚扰,体型肥硕的卡皮巴拉闭目养神、岿然不动。即便表情包的背景可能是一辆爆炸起火的汽车、嘈杂的游客、被另一只水豚提刀威胁、鹈鹕张嘴咬向其脖颈,主角卡皮巴拉依然神情安详,并配上“love and peace”、“精神依旧稳定”等文字,跟几年前流行的“吼叫土拨鼠”形成强烈反差。

卡皮巴拉在中国的走红,可以看作是关于“精神内耗”“松弛感”讨论的延伸,和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不无关系。当发疯不被鼓励,彻底躺平又不现实,大家只能渴望自己像卡皮巴拉一样情绪稳定,来抵挡现实——把自己想象成水豚,不管外界多么嘈杂,都不为所动只管干饭。

卡皮巴拉的人生哲学大概可以用十二个字总结:保持冷静、与我无关、我无所谓。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尴尬或焦虑时,卡皮巴拉那永恒不变的平静面容自带幽默感,巧妙地缓解消极情绪。卡皮巴拉不仅以温柔的方式进行自我调侃,以释放压抑情绪,还试图通过“可爱”为“颓丧”赋予积极价值。卡皮巴拉“萌丧”的眼眸成为了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为人们提供了情绪上喘息的空间。

人类的天性就是容易被可爱治愈,“萌”是全年龄段都热爱的奶茶,使人们紧绷的内心卸下防御,变得柔软;而“卖萌”则是生活战场中的成年人卸下了冰冷的铠甲,围着温暖的火堆坐下,在包容而无所顾忌的童年氛围感中同煮一壶奶茶。这种“幼年化”的心理现象,是人们的一种无意识的、撒娇式的对抗。让我们在小憩品尝奶茶后,重获童真的希望与好奇,勇敢地直面问题,重燃思考的火光。(完)

综合央视新闻、《半月谈》《新京报》等

编辑:崔相光


推荐阅读


漫谈东西丨东西方过冬行为大赏,暖宝宝才是“必备单品”?

澳大利亚向中国“吃货”发出邀请:袋鼠肉管够!我们先尝了尝

WE评丨从“吗喽”自嘲里感受年轻人的韧劲儿
点个“在看”不失联

华舆
海外中国,华文舆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