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最近,李子柒再次回到了大众视野中,而她回归后的第一次出差就来到了浙江温州瑞安。在这里她被聘任为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文化传播大使。
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一项拥有八百多年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现存唯一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被誉为世界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丨第一本《红楼梦》就是用木活字印刷术进行刊印的
史料典籍,作为文化的宝贵载体,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丰韵。然而,这些典籍的广泛传播与世代传承,离不开造纸术与印刷术的重大贡献。
追溯至公元6世纪初的隋唐时期,那时出现了最早的雕版印刷术。这种技术以木材为基材,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给字板涂上墨,再将纸张覆于其上进行印刷,由于节工省时,很快盛行起来。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感怀长孙皇后曾作《女则》一书,就下令用雕版印刷刊行天下。
时至北宋年间,公元1048年,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为印刷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杭州一家书肆的刻工毕昇,在长期的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他汲取前人的智慧,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采用胶泥为材料,烧制成一个个四方形长柱体的单字。在印刷时,根据书稿内容挑选出相应的活字排列在字框内,完成印刷后再将活字拆出,分类存放于字匣中,以便下次使用。这一创新不仅极大地节省了材料和劳动力,还使得不同书籍的排版印刷变得更加便捷。
然而,泥活字印刷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泥块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因熔化而导致表面凹凸不平,影响了印刷质量。于是,毕昇又尝试了木活字印刷术。木活字多采用梨木、枣木等纹理细腻、易于雕刻的木材制成。与泥活字相比,木活字不仅解决了松脂遇热熔化导致大小不齐的问题,而且更加易于保存和传承。因此,木活字印刷术深受民间喜爱,成为各地书院、书坊、私家以及藩王刻书时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在1791年,《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首次出版时,便是高鹗的朋友程伟元以翠文书屋的名义,采用了木活字印刷术进行刊印的。
丨木活字印刷术在东源再焕生机
随着印刷术的日益普及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私家刻书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这一变化促使文化重心逐渐下移,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普及与平民化进程。
活字印刷术这一创新成果,自13世纪起便跨越国界,传播至朝鲜与日本。时间推移至15世纪中叶,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已逾四百载,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明了采用铅活字的螺旋式手扳木质印刷机,这一发明无疑为现代印刷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并引领了一场全球性的印刷技术工业化革命。
那么,东源村为何能够成为木活字印刷技术得以存续的宝贵之地呢?
丨木活字印刷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谱牒文化是木活字印刷技术能够展现其独特魅力并得以保留至今的关键因素。
东源村是个山区,和文成泰顺交界。据地方史籍记载,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术起源于一位名叫王法懋的工匠。清乾隆元年(1736年),王法懋的后人迁居至此,他们将这门技艺带到了东源村,并世代相传。
在这片土地上,民间对传统的宗族谱牒文化极为注重,每个家族都会定期续修宗谱。而续修宗谱需要采用古色古香的方法制作,木活字印刷术恰好符合老一辈人对于修谱的情怀与追求。因此,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不仅维系着中国谱牒文化的传统,还与民间寻根问祖的深厚情感紧密相连。
修撰宗谱是一项大工程,从选材到印刷,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严格遵循古法,采用老宋体字体和北宋流传下来的传统排版格式,印刷用的纸张则是质地稳定、牢固的檀木熟宣。在印刷过程中,刷墨要均匀,拓纸时则需用力适度,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在铅字印刷和电子排版盛行的今天,东源村的老手艺人们依然坚守着这份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他们制作的字块和族谱,不仅记录了家族的血脉故事,更承载着当地人的寻根情结。木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便捷,使得编谱这项工作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完)
编辑:周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