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10月29日电】中国和非洲是彼此重要的合作伙伴。在经贸、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之外,近年来中非人文交流也日益密切。
10月28日,明德书院“明德讲堂”系列活动暨“中华文明海外传播与人类文明深度对话”系列活动第三场主题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津巴布韦大学文学院高级讲师(副教授)穆佳尼瓦·约瑟芬(Muganiwa Josephine)作为主讲人,带领与会嘉宾、学生透过文学作品,感受中非文化与思想的碰撞。
本次讲座的内容立足于穆佳尼瓦·约瑟芬对中国儒家思想与非洲绍纳文化中乌班图/乌胡哲学相似性的研究。“乌班图”意指“人”及“人性”,类似于儒家所言的“人”和“仁”。这两种哲学的基本思想均强调个体应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通过遵循特定的规范与价值观,培养个体成为负责任的道德主体。这些规范与价值观不仅规定个体的行为,还涉及其与家庭、族群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刻体现,特别是英雄文学,因为其主要功能就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的社会,实现乌班图,也即成就“人之为人”。
穆佳尼瓦·约瑟芬认为,《木兰》和《费索》的故事都展现出忠诚、追求共同利益等价值理念。故事中的人物跨越阶级和性别进行沟通与合作,展示了两者思想中共通的平等与互助精神。
穆佳尼瓦·约瑟芬注意到,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思想在帮助族群(集体)赓续血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理念对普通个体来说是合理且有效的。儒家思想强调尊重环境和追求和谐,这不仅指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体现在与树木、花朵等自然之物的和谐相处。在非洲生活的族群同样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和其他个体相连在一起,与外在的动物、植物等也存在一些微妙的联系。
她强调,在社会中尊重他人至关重要,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可以协调一致,这些理念有助于建立对话和促进协同,从而达成共识和团结;个体在寻求族群共同利益时能够权衡选择,在挑战面前不放弃生存、正义、热情和尊严;不管是哪个阶层,哪个性别,都应该并且愿意为族群或国家的利益共同努力。
穆佳尼瓦·约瑟芬认为,诞生于中非传统文化的“故事”与“人物”、“思想”与“文化”,背后体现着两国哲学思想的长久积淀,这些经验教训对当今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依然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了解,明德书院“明德讲堂”系列活动暨中华文明研究院“中华文明海外传播与人类文明深度对话”系列活动共包括7场学术讲座及6场学术沙龙、工作坊,在为期三个月的活动中,来自韩国、日本、德国、匈牙利、津巴布韦、乌干达等国的汉学家将在线上线下以多种方式带来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新思考、新理解。(完)
作者: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