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3、2、1,上链接!
10月24日晚18时,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深蓝航天在“交个朋友”淘宝直播间推出2027年载人飞船首次亚轨道载人旅行飞船船票的预售活动。在直播间中,这张通往太空的“船票”直降50万元,“仅需”100万元即可体验一场太空旅行。
这是国内首次售卖太空旅行“船票”,而早在数年前,已有不少海外科技公司开始了商业太空飞行的旅程。
丨上天,贵在哪了?
“活久见”,国内首次太空游船票在淘宝开卖,上架即卖光。
除了太空船票之外,购票者还能享受包括“全方位安全培训”“个性化飞行服装”“文创大礼包”“火箭发射观礼体验”在内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为太空爱好者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与精彩体验。在飞行前至少一个月,乘客将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培训。同时,每一位乘客将定制一套飞行服及保护头盔,包括但不限于压力调节、温度控制、防辐射等功能,还将融入时尚元素。
据悉,飞船内,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专属座位。到达对地轨道后,可以解开安全带,在空中吃一个漂浮的苹果,或喝一杯漂浮的水,尽情享受失重的状态。此外,飞船上将在乘客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安装摄像头,捕捉大家在太空旅行的精彩瞬间。
深蓝航天CEO霍亮在直播中表示,进入太空一般是指穿越100公里高度的卡门线,在那里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圆球状的蓝色星球,背后是黑色、浩瀚的宇宙,星星点点的银河和繁星。整个飞行过程中能体会到在空间站里那样失重的环境,是与乘坐飞机完全不同的震撼旅程。
当然,踏上这场亚轨道旅行并非易事。深蓝航天的“亚轨道飞船体验服务”对乘客有严格要求,年龄需在18至60岁之间,并通过专业的健康检测。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神舟飞船已经非常成熟了,载人飞船上天、普通人去太空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是因为回收火箭暂时没有把船票的价格打到较低的水平。只要“快递费”降下来,送任何东西都会便宜且更容易实现。
霍亮坦言,目前太空旅游的成本确实比较高,其中火箭发射占了很大一部分。随着公司可入轨回收复用火箭技术的成熟和投入使用,未来可以有效降低太空旅行成本,“几十万元一张船票也可能很快实现”。
丨“宇宙素人”也能上太空
在2027年到来之前,不如先回顾一下之前人类用“钞能力”上太空的故事。
2021年7月20日,一定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美国蓝色起源太空探索公司(以下简称蓝色起源)成功实施了其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载人飞行。尽管飞行高度仅为107千米,但是其起飞和着陆的方式堪比一次小规模的载人航天任务。最为值得纪念的是,这次飞行的乘客中,除了蓝色起源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和他的弟弟,以及他邀请的一位美国女飞行员外,还有一位付费乘客,因此,这次飞行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商业太空飞行。
而在今年,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又近了一步。
9月1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载人“龙”飞船完成人类首次商业太空行走任务。该任务由现年41岁的美国富豪艾萨克曼和该公司一工程师萨拉·吉利斯出舱进行。两人轮流出舱,每人在舱外停留15至20分钟。据美联社报道,不同于以往宇航员飘出国际空间站相当距离的太空行走任务,艾萨克曼和吉利斯只要出舱、离开“龙”飞船就算进行了太空行走。
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很早就提供类似的太空旅游服务,自2001年以来,已有多位游客以及他国飞行员,通过他们的服务前往国际空间站,费用大约在2000万至5000万美元之间。俄罗斯能源科技生产公司也提供探月之旅的服务,每一次的飞行价格是1.5亿美元。
依照美联社说法,自从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1965年首次太空行走以来,已经有263人完成太空行走,均为职业宇航员。而艾萨克曼等四人都是“宇宙素人”(指不是职业宇航员)。艾萨克曼是美国支付服务商“Shift4支付”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波蒂特是一名退役战斗机飞行员,梅农和吉利斯都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工程师。
美国航天局退役宇航员克里斯·卡西迪说,相比让乘客坐进飞船、扣紧安全带往返太空,进行太空行走任务是完全不同的“游戏”,难度更大、更危险。
丨有一天或许可以“和嫦娥做邻居”
然而,人们对于太空的商业开发远不止于此。
将人送到100千米左右高度的太空边界,并获得几分钟的微重力环境体验后,维珍银河与蓝色起源2个公司创始人又有了进一步的目标。
他们下一个目标,是近地轨道太空旅馆。2020年8月,美国曾发布蓝皮书《太空探索的新纪元》,其中明确将近地轨道向商业太空旅游开放。也就是说,美国商业公司可以自行建造近地轨道的太空旅馆,并在那里开展太空旅游业务。
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旅馆?首先它不会是国际空间站那样庞大的科研设施。其次,太空旅馆或许会通过自旋来制造人工的重力(实际上是自旋带来的离心力)以避免微重力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
微重力的环境一定会出现在载人飞船入轨后以及与太空旅馆对接的前后。但是,一旦旅客进入太空旅馆,就应该摆脱微重力环境,尽情地观赏地球和深邃的宇宙的景色,而不至于因微重力环境产生眩晕、呕吐等生理反应,影响在太空中有限的几天度假时光。
▲2023年11月6日拍摄的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1:1展示舱。(图片来自中新社)
编辑:周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