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孙悟空是印度的啊?这猴太中国了!

体娱   2024-10-23 17:34   北京  
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近日,有网友发帖爆料,中国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售后,维基百科英文版上的“孙悟空”词条竟然被“跨界”篡改了!
原本的大圣原型,竟然被改成了印度神哈奴曼印度风。消息很快引起广大网友的注意,相关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发帖网友表示,修改后的词条“感觉不像是孙悟空的维基词条,更像是哈奴曼的维基词条”。
《黑神话:悟空》这款国产游戏的主角,自然是源自《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孙悟空,于读者而言,孙悟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过,自从孙悟空在我国文学载体中诞生以来,其究竟是中国神话体系自身衍变而来,还是由域外神话体系引进而来,始终是众说纷纭。
▲参观者体验当下热门的中国国产3A单主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图片来自中新社)

胡适、鲁迅各执己见

早在1921年末,胡适为即将出版的“标点本”《西游记》撰序,以表郑重推介之意。撰序之后,出于浓厚的“考证癖”,胡适又对《西游记》的作者、版本及流传历史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考证性质的撰述。
他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列举的所谓“考据”有:
第一,经王国维考定为宋版古籍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说,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国,行者是八万四千猴子的王,与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
第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说哈奴曼不但神通广大,并且学问渊深,是一个文法大家,“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初见时乃是一个白衣秀才,也许是这位文法大家堕落的变相呢!
陈寅恪撰发于1930年的《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结合了《罗摩衍那》中“哈奴曼”的故事,以及汉译佛典《贤愚经》中“顶升王升仙因缘”的故事。而郑振铎于1933年撰发的《西游记的演化》一文中,也再次强调孙悟空与印度神猴“哈奴曼”非常相似。
而鲁迅则认为“胡适之有考证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指出孙悟空的“神变奋迅之状”来自无支祁。
无支祁出自《山海经》,即:“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无支祁)。”李公佐的《古岳渎经》所谓“禹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仲百尺,力踰九象。搏击腾跃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即是。
鲁迅还发现宋代大儒朱熹所著《楚辞辩证·天问》篇下有一条重要记载,表明至迟在宋代,民间已开始流行与“无支祁”有关的一些神话故事了。因这条记载中明确提到“如今世俗僧伽降‘无之祈’(即无支祁),许逊斩蛟蜃精之类”云云,鲁迅认为,“据此,可见宋代民间又有‘僧伽降无之祁’的传说”。
鲁迅从清道光年间成书的《纳书楹曲谱·补遗》中,发现了当时已被编为戏曲剧本的《西游记》,且从这部剧本的唱词选段中,找到了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可能的“原型”。

▲印度神猴“哈奴曼”。(图片来自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官方网站)

季羡林再提佐证

时至20世纪70年代末,当年曾是胡适学生的著名学者,精通梵文、佛学及多国语言的学术大家季羡林,接连发表多篇论文,集中梳理与考证了关于孙悟空来历的一系列域外相关史料文献。

其人所撰《〈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文学在中国》《〈罗摩衍那〉在中国》等一系列著述中,充分表达了承续胡适观点而来的见解,非常明确地指出“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的形象,是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借鉴而来。
事实上,仔细研读季氏著述的种种考述与表达,不难发现,其人并没有彻底否定鲁迅所持“国货”出身论(亦即孙悟空之“本土说”的观点),而是一再表示既要看到“孙悟空”与印度神话之间的关联,也要看到中国本土著者在“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形象上的发展和创新。
而在《西游记考证》中,胡适也不无自信地宣称:“中国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会不传进中国来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印度神猴“哈奴曼”。(图片来自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官方网站)
人类文化共识中的某种巧合?
泰国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外籍教授谢玉冰(Dr. Charassri Jiraphas)曾出版《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国“孙悟空”的故事在泰国的传播》等专著。谢玉冰介绍,印度神猴是约2500年前产生的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的文学形象,名为“哈奴曼”,他的形象不仅深深扎根于印度人心中,还流传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代表性神猴孙悟空,随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而“出生”,他法术高超、神奇莫测、智慧超群,形象受人喜爱。
1947年12月19日,《华北日报》刊发了吴晓铃撰写的《故事的巧合与转变——俗文学研究方法论之一(下)》。吴晓铃在文中引用郑振铎的话:“自古隔绝不通的地域,却会发生相同的神话与故事者,其原因用在于人类同一文化阶级之中者,每能发生出同一的神话与传说,正如他们之能产生出同一的石斧石刀一般。”
吴晓铃在1937年后历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1943年到1946年,他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任教授,他不但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领域涉猎广泛,还通晓梵文,曾着力于印度古典舞剧、印度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戏曲及小说的比较研究。
虽然吴晓铃并没有解答关于孙悟空来历的问题,但他呈现出了另一种维度的探索,即“孙悟空”这一中国神话故事人物,与印度史诗中的神猴“哈奴曼”有某种相似之处,二者之间或许并不存在借鉴关系,这只是一种人类文明共性或人类文化共识中的某种巧合罢了。二者皆属人类文明与文化历程中的创作,二者皆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存在而产生了遥相呼应的某种默契。
而金克木先生早就说过:“两个神猴是不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罗摩衍那》古代无中译本,上世纪80年代由季羡林先生译成出版,吴承恩岂能看到?孙悟空只可能是中国猴。(完)

综合中新社、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官方网站、《北京晚报》等

编辑:崔相光

推荐阅读


泰国汉学家谢玉冰:中印“神猴”形象如何在泰国交融?

这次,我只想在中国故事里,做一个齐天大圣

没有一个外国玩家,能逃过“黑神话”这段陕北说书
点个“在看”不失联

华舆
海外中国,华文舆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