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劝离“暗黑哥特风”,是谁“冒犯”了谁?

体娱   2024-10-22 18:35   北京  

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当安保护送你出去时,你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罪犯,尽管你并没有做错什么,这是一种羞辱和不人道的行为”……

日前,以哥特暗黑美学、前卫设计闻名的美国设计师瑞克·欧文斯与妻友参观故宫,事后同行友人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其一行因着装问题被安保人员劝离,并对此表示极其不满,引发不小争议。

▲欧文斯一行在故宫留影。(图片来自欧文斯好友个人社交媒体)

“夜店妆”逛故宫,妥否?
从目前网友拍到的照片显示,一行人中有一女子疑似光头,且从头部到脸部整体涂白,眼部涂黑,一光头男子唇部和眼部皆涂为夸张的黑色,一眼看去颇为惊悚。

消息一出,顿时引发热议,在中国网络平台似乎“自觉”形成两派,有赞同故宫的,“不让进就对了”“来了就应该尊重中国文化”“为故宫的保安点赞”;也有支持欧文斯一行的,“太酷了,这种打扮也是一种艺术”“应该尊重穿衣自由,当然故宫也有拒绝的自由”。

许多外国网友也对故宫的劝离表示支持,“责任在游客,而非景区”,“尽管个人表达很重要,但适应游览地的文化期望是一种表达理解和尊重他人传统的方式”。

眼周勾勒出黑色眼线,脚踩黑色长筒高跟靴,头戴黑帽,动作夸张。出现在故宫门口时,这位设计师与友人的装扮展现了其独特的暗黑美学。《南方都市报》评论文章指出,像北京这样一座文化上具有包容力的城市,如果欧文斯等人出现在任何一间酒吧、摇滚歌厅,或者三里屯、后海这样的地方,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故宫确实有些特别——它既是国际知名的旅游景点,又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庄严、肃穆一面的象征空间。因此,个人服饰表达自由、文化差异与尊重当地习惯与传统之间,需要取得平衡。

除了“劝离”,还有这些方法可供借鉴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中国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慧芸表示,博物馆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前沿阵地,以其丰富的文博资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场景化的空间展陈,以及优质的服务和社会教育活动为依托,将文化体验和游览观光相结合,是居民和游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因此,不论是从旅游体验感受、尊重当地文化风俗的角度,还是博物馆特有的文化氛围的空间需求,游览者都应尊重当地文化,做出合理的旅游行为。

她指出,从全球旅游发展来看,在带有文化标识提醒的场景空间中,都会对到访者有参观行为要求,不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例如梵蒂冈博物馆规定夏天参观时必须穿着严实,不允许穿短裤和无袖上衣。“事实上,我们要兼顾旅游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中的文化建设和文明演化。”

国内外许多景点在处理类似问题上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日本的一些寺庙会在入口处提供长袍或披肩,供穿着违和的游客临时使用,保持场所的庄重性之余,又不会让游客感到被排斥。在意大利,许多教堂会在入口处明确标示着装要求,并提供一次性的遮盖物品,如纸质披肩,以便游客能够继续参观。这些做法既尊重了当地的宗教习惯和文化传统,又给予了游客应有的尊重,确保了良好的参观品质。

从故宫的角度来看,其安保人员劝离欧文斯一行的行为,合理合规。故宫参观须知中明确规定:“请保持衣容整洁。不要做出有碍观瞻、有损形象的行为”。这些规定旨在维护故宫的文化氛围和游客的参观体验。

▲6月9日,正值端午假期,中外游客身着汉服在北京北海公园拍照留念。(图片来自中新社)

“入乡随俗,入境问禁”方能“美美与共”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关乎边界感,也关乎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北京商报》评论文章指出,装扮没有对错,秀时尚、秀前卫也没问题,但在故宫这样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游客的着装不仅仅是个人风格的展示,更会对周围环境和其他游客的体验产生影响。

换句话说,他们这身装扮去漫展、去时装秀,或者在西方国家参加万圣节,展现“前卫时尚”,不会有人介意。但跑到历史文化场所打卡抢镜,就十分煞风景了。

《北京日报》也发表评论称,评价穿着与装扮,肯定不只有“自由”这把尺子,更有对公共秩序的遵守、对文化礼仪的尊重、对他人感受的关照。尊重是相互的。就这件事情来说,显然不是这几位的穿衣自由不被尊重,反而是其不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没有入乡随俗那根弦,“秀过了火”。

当前,中国正不断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并持续推出一系列便利外国人来华政策措施,欢迎更多外国游客来看一看、玩一玩。《羊城晚报》刊发评论称,此次事件引发热议不是坏事,既提醒相关部门如何细化和优化措施,便于外国游客遵守,也提醒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之后要更好地“入乡随俗,入境问禁”,这样才能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

《河南日报》则认为,我们既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也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底线和传统。对于外来的游客,我们欢迎他们来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但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尊重中国的文化和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讲,向那些奇装异服的游客说不,既是对他们的善意提醒,也是在捍卫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包容开放与文化尊重之间的边界也值得关注。《扬子晚报》评论提出,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如是方能“美美与共”。(完)

综合中新社、《北京日报》、《南方都市报》等

编辑:崔相光


推荐阅读


付航的PASSION,门道有多深?

职场如何穿?且看各国“铁娘子”亲自示范

直播间开进博物馆,该对“董宇辉们”网开一面吗?
点个“在看”不失联

华舆
海外中国,华文舆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