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女性视角下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女性传承人的工艺特质及发展策略

百科   2024-11-04 10:06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4年第13期70-72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摘 要]在当前的非遗保护实践中,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在外界推动及内在变迁的动力交织中呈现出复杂面相。女性创造并沿袭了诸多的文化事象,维系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秩序,同时也是造物活动、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潮州老一辈的非遗女性传承人“中规中矩”,以个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坚守传承传统技艺;那么中青年女性传承人则需要“审时度势”,在考虑技艺极致表现的同时,斟酌设计题材的现实性、工艺制作的文化性、纹样图式的审美性等问题;而新生代的女性传承人则“标新立异”,推陈出新,讲究个性化,关注市场动向,善于借助数字技术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关键词]潮州非遗;女性传承人;技艺;创新;产品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4)13-0070-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唐春燕.女性视角下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女性传承人的工艺特质及发展策略[J].天工,2024(13):7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女性视角下非遗文化融入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成果、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科研平台“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编号:PSB230604)阶段性成果、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科研平台“韩山师范学院粤东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编号:623006)阶段性成果。


一、非遗文化中主题的变化与非遗女性传承人视角的提出
我国自201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非遗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据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此外,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工作的指导和关注,每年非遗文化工作事业的重点都有不同,如2021年强调“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2022年要求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2023年提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2024年的主题为“保护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文明”。2021年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2022年持续性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3年则深入非遗的系统性研究,强化文物文化和非遗文化,并把中华文明的历史观纳入工作重点。
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非遗保护成效受到主观性、权力话语、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从性别的视角切入,发现性别及由此建构的不同文化规范也是影响传承人传承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的女性技艺主要集中在纺织、浆染、编结、剪纸、面花等女红范畴,随着时代的变化,女红的范畴拓展到整个传统工艺与民间艺术。在各类主题活动中,女性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工艺精神、创新意识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女性的特质。女性参与工艺遗产传承,创作创新传统工艺文化,不断活跃地方文化及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二、非遗女性传承人的“她力量”
众多研究都以共性和普遍性问题展开,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有关女性传承人的研究相继出现,他们从地方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文化特征、思想观念、民族民俗信仰等探析地方性非遗项目,为非遗传承在地域性研究、特殊性研究、创新性研究等方面添砖加瓦。同时,对于目前相对活跃的女性手工艺从业者和女性消费群体来说,关注地方非遗女性传承人对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0页)
当下,不少女性手工艺者在剪纸、面花、制陶、制瓷、营造、锻造等方面展现着新时代女性的风采,拓展了“女红”的边界和范畴,从数量上看,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占比不大,但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2022年10月发布的《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中显示,女性手艺人占半数以上,多于男性,因此,女性参与非遗传承项目、创新传统工艺文化、活跃地方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力量也被称之为“非遗文化她经济”。从女性参与社会活动、女性赋能回报社会的角度来看,展现“她力量”的非遗活动不胜枚举,如“嘉人女性幸福基金”(2014)、“指尖上的幸福”(2021)、“锦绣计划”(2022)等。从中国学者研究女性非遗传承人的相关议题来看,较具代表性的技艺以刺绣、剪纸为主;从地域文化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传承人的艺术风貌和特点突出;从非遗保护路径来看,女性传承人的学艺就业、脱贫扶贫问题成为热点之一;从非遗的传承与活化来看,不少学者认为,对非遗的守正创新可以通过设计进行嫁接和转化,通过设计造物,以物载道,以物寄情,通过非遗文创产品推介来传播非遗。
在2021年SICC服务设计创新大会上,在传统文化领域的探索这一环节中,有6个讲演涉及女性技艺的命题,如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的《基于地域文化的设计创新》、深圳设计师协会会长曾令波先生的《民艺再造》、中国妇女发展基金资助项目部副主任赵光峰先生的《约会天才妈妈,让非遗女性绽放她力量》等。可见,非遗与女性的议题,在设计学研究的领域,正逐渐绽放其独有的魅力和光彩。通过适当的复制衍生,经过相应的平台推广和流通,最终达到日常化和大众化的目的,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通过设计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构建设计与非遗的理论成果。从知网收录的论文来看,以非遗和设计为议题的论文约有3 000篇,并呈现逐年增加的情况。以女性和设计为关键词的论文有28 778条,粗略来看其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2023年,优秀设计理论女性学者曹小鸥老师认为,在设计实践中,我们考虑得比较多的手段就是将非遗与创新产业相结合,这种结合其实是一种互促互进的大循环。一方面,非遗最精华和最生动的部分,是通过设计创新实践延伸,达到重新利用与推广;另一方面,设计创新实践探索借由非遗中传统文化因子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具有张力和生命力。因此,创新实践研究通过设计实现,是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潮州地区非遗女性传承人的传承与发展
潮州地区的非遗资源丰厚,手工艺行业品类繁多,涉及8大门类、30个品类,民间技艺种类丰富,获评“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从目前的调研来看,潮州女性非遗传承人虽然占比较小,但家族制的技艺传承在市场先行的今天,早已突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局限,只要技艺精湛,就可以成为“地方非遗老字号”的代表,如潮州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叶竹青大师的女儿叶丽虹,其设计的通花瓷瓶《十二花神》,用12只瓷器代表12花神形象,将传统典故中的女性形象比喻为花神,通过潮州通花瓷技艺、捏花技艺、彩瓷描金技艺、高温烧制技艺等方式,将瓷瓶创作成一幅集女性的柔情和刚性于一体的绘画长卷。除了家族传承的方式,学徒制传承方式也较为常见,其中最突出的是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谢华大师在2008年创办的谢华陶艺中心,他公开免费向社会授艺,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陈规,将潮州手拉坯技艺推向新的高度。其中女性制壶大师吴佩姬,既是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一名高校教师,身体力行地将传统制壶技艺与制壶设计创新相结合,在设计创作中重视制壶理念,以及壶艺设计过程中的创意主旨、图纸绘制、工艺制作等问题,传承发展地方非遗技艺。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潮州不少工艺美术品作为出口创汇的产品远销海外,受此影响,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成为承载地方文化的符号。如精致华丽的潮绣嫁衣,因“立体垫高刺绣技艺”,呈现出富丽堂皇、饱满立体的视觉效果。如果说刺绣技艺是“加法艺术”,那么抽纱技艺则是“减法艺术”,其运用于女性用品或家庭装饰日用品,如手帕、盘垫、窗帘等,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图案样式,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透空,使得整体呈现出通透纯净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潮州刺绣技艺是潮州女性生存的手段,那么今天的潮州刺绣技艺已然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女性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传承和艺术追求是潮州刺绣产业发展的基石。
综上所述,潮州女性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传承仍然依托于地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家族式、学徒制、产业化、高校培育这几种方式传承。近几年,随着文博热、文创潮等文化活动的兴起,非遗传承人重视文化内涵的创造性表达,寻求符合日常生活和当下审美的创作素材,因此,通过设计驱动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在当下显得迫切而又实际。
(71页)
四、潮州非遗女性传承人的设计创新
对于女性审美品味与产品的关系、女性消费与设计目标的关系,不仅有英国著名设计理论家彭妮·斯帕克提出的女性审美品味性别政治学,也有国内设计理论女性学者曹小鸥所认同的将非遗与创新产业相结合。基于女性消费心理的现实需求和审美需求,选择设计主题和题材,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枫溪瓷烧制技艺市级女性传承人陈丹虹,其创作的《星空》《那年花开月正圆》等作品,以女性为设计主题,运用飘逸悠长的紫藤瓷花形成观者欣赏的视觉动线,从题材创新的角度丰富了以牡丹、 菊花、 莲花为主的传统题材,简洁的椭圆造型在挑战通雕技艺的同时从设计制作的角度考量视觉主次关系,形成了以女性审美观为主的天真烂漫的审美体验。从女性非遗传承人的设计探索来看,女性非遗传承人除了技艺的修炼,还特别追求具有文化内核的设计创作,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的年轻女性代表林嬿,她师从谢华大师,其作品《凤凰台》一壶二意,设计创作的主题既有以凤凰寓意一代女帝的气魄,又与潮州八景中的凤凰时雨凤凰台相似,以设计内涵创新壶形。在技艺创新方面,一壶二盖,大盖装茶,小盖入水冲泡,双盖严密,大小适宜,细节的增加不仅促成了造型创新,还增加了使用过程的趣味性,满足了女性消费者对“仪式感”的追求。
省级非遗项目潮州麦秆剪贴画女性传承人郑烨娃从业近10年,她认为女性在艺术灵感的产生及创新设计上有着独特优势,而她以追求个人风格为目标,实现了从设计材料的选取到设计风格的转变,从单一色彩的染色技艺到烫烙技艺的渐变色彩运用,从松鹤延年的传统题材到素雅简约的水仙图案等设计创新尝试。此外,她站在女性消费者的角度设计麦秆画文创产品,如手机壳、麦秆画DIY材料包、茶垫、装饰礼品等,设计创新从日常生活用品延展至工艺主题客栈。近两年她尝试利用3D立体技术制作麦秆画的IP形象,参与设计麦秆画知识小程序,利用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传播推介麦秆画相关知识与产品。潮州木雕传承人陈嘉是90后,对潮州传统题材“虾蟹篓”了然于胸,通过女性敏感细心的特性与日常观察将木雕余料变废为宝,创作微型潮州木雕,并设计开发女性生活用品——木梳。家族培养下的铁枝木偶技艺传承人陈铃儿身体力行,与父亲一起创建潮州铁质木偶博物馆,设计新形象,开发新剧目。从大学毕业就跟随长辈学习刺绣技艺并不断创新的林淳爽将大吴泥塑和潮绣进行跨界融合,以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为创意元素,熟练地运用传统工艺展现符合当代审美的潮玩人偶形象,将当下的风尚与传统非遗对接,为女性非遗传承人的设计创新指明了方向。
五、非遗女性传承人的创新策略
具有潮州特质的非遗女性传承人,从“计可谋生”的生活需求,到技艺双馨的精神满足,再到秉承发扬工匠精神的崇高理想,她们借助图形、样式、器型等展开设计创新,尽管成果游离在艺术、设计、工艺之间,但是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精神诉求一直影响她们,产品的设计创新使得女性非遗传承人转变为女性设计师,这是不少女性手工艺从业者的目标。从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角度来看,以女性消费者为目标人群,突出潮州地方女性非遗传承人特质,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尝试开发女性设计师与女性传承人的“联名”产品,以品牌化设计的手段迎合女性品味,注重女性消费者悦己悦心的心理诉求,引发女性群体的共鸣。因此,只有提高潮州非遗女性传承人的设计素养,加强对设计知识体系的认知,搭建设计实践平台,才能实现女性非遗传承人设计力量的长足发展。
文创产品强调文化主题,这是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核心要素,也是确立产品风格的关键。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它们依托内涵深刻的主题,凸显创意,注重趣味设计,尝试与商业跨界,促进媒体合作联动等。从潮州目前蓬勃发展的文旅市场来看,积极参考已经发展成熟的文创产品,开拓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实现产品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既有提炼潮州元素客观形态的产品,也有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习俗的主题产品,还有融合大众审美趣味的生活物品等。
女性非遗传承人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技艺的实践者,还是活化创新的挑战者,从经历阅历、思想观念、技艺技巧、兴趣特质、追求品味方面进行研究,或许可以丰富地方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地方非遗文化保护生态。  
参考文献:
[1]王烜.“非遗”女性传承人研究的问题和反思[J].大众文艺,2021(6):2-3.
[2]梁莉莉.社会性别视野中的非遗传承人保护路径探索:基于回族女性传承人的讨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6):62-68.
[3]曹小鸥.设计,作为一种“手段”: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1):127-130.
[4]张颖.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美学价值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7):76-78.
作者简介:唐春燕,女,1982年生,海南儋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创设计、视觉传达。
作者单位: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
(72页)
编辑:王振德

《天工》杂志

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