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珍:伯克希尔的历史数据证实,市场先生才是创富根源
很多价值投资者认为企业非常重要。企业的掌舵人是企业家,如果企业家不好,那企业就黄了,就会让投资者亏损,对此我认为是错的。企业家并不重要,不影响我们获利。但如果没有市场先生,我们获不了利,市场先生给投资人创造的财富远远比企业家多。我在这本《致投资人的信》中专门有一章节,讲的是市场先生是劳模,要比企业家更重要。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展示几组数据,一九七八年巴菲特认识芒格,随后就将自己的投资模式转向了长期股权投资。当价值1块钱的东西跌到4毛的价格,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内在价值,而是因为市场先生犯病,产生了严重的恐慌,所以最终形成6毛的安全边际。这也是巴菲特认识芒格前的风格。芒格的出现让巴菲特顿觉眼前一亮,立即宣布与“4毛买1块”拜拜,走向了合理买优秀。启动了新的投资模式之后,实际收益率反而下降,也证明了巴菲特亲口说的“我自认识芒格接受了合理的价格买优秀,实现了从大猩猩到人的转变。”是完全错误的。证据就是1978年之前的若干年中,巴菲特不和芒格合作,就完全靠4毛买1块的捡烟头方法,获得了27%的年化收益率。那么接触芒格搞股权投资,不再逆向投资,长期年化收益率下降到23%左右。从2000年到现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化收益率是12%,越来越低了。
伯克希尔1965-1978算数平均年化收益率 | 伯克希尔1979-2023算数平均年化收益率 | 伯克希尔2000-2023算数平均年化收益率 |
|
|
|
27.32% | 23.76% | 12.67% |
标普500 1965-1978算数平均年化收益率 | 标普500 1965-1978算数平均年化收益率 | 标普500 1965-1978算数平均年化收益率 |
|
|
|
6.27% | 14.27% | 10.55% |
为什么过去20年收益率只有12%?因为在这个阶段,巴菲特几乎完全放弃了”别人恐惧,我贪婪“,完全放弃了市场先生“在恐慌中逆势重仓买入”的理念。第一,08金融危机的时候,恐慌情绪在全球泛滥,市场先生疯到极点,道琼斯指数腰斩。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说现在应该买入股票,我正在买入股票,呼吁美国投资者买入股票,但事实是,金融危机爆发时,市场给出了罕见的低估值错误价格,巴菲特所加仓的比例聊胜于无,没有贯彻“别人恐惧我贪婪”,所以没有抓住那波机会。不过我可以负责地说,我抓住了。我当时买的是中国平安,在最跌破20块钱的时候,我以19块钱多一点的位置买入。当时我就有一个朴素的念头—跌多了必然是安全的。
(中国平安2008年底部)
第二,2020年疫情爆发时,美国和全球股市再次腰斩。这个时候市场先生发疯,非理性恐慌再次蔓延,从而出现了巨大且罕见的安全边际。然而巴菲特当时账上有1000多亿美元的现金,不仅没有逆势买入,而且跟市场现状一样,卖出手中的航空股,你可以看一下最后航空股的走势证明巴菲特是卖到了地板上。
(美国达美航空2019-2021走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过去20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化收益率大幅下降一半,只有12.67%。从历史上看,伯克希尔公司这六七十年的投资收益划分成三个20年:
第一阶段,从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2000年;
第三阶段,从2000年到现在。
第一个20年巴菲特年轻的时候,利用市场先生恐慌的时候,借助于格雷厄姆给他提供的4毛买1块的安全边际理论,获得了27%的年化收益;结识芒格后,接受了合理买优秀,那么这个阶段收益率下降,他很少逆势买入。逆势买入的时间有08金融危机和疫情危机,他都没有买,所以收益上不去。
这些数据证明了一个学术观点:二级市场超额收益是市场先生的恐慌情绪提供的。只有市场陷入恐慌才能产生机会,此时你要逆势买入,就能获得超额收益。
杨露:巴菲特在富国银行的投资案例解析
完全靠标的物内在价值增长,可以获得的收益只有企业增长率。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企业能创造的长期年化收益一般不会超过15%。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看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年份 | 持有成本(亿) | 持有市值 | 年底市盈率 | 年份 | 持有成本(亿) | 持有市值 | 年底市盈率 |
1990年 | 2.89 | 2.9 | 4.3 | 2001年 | 3.06 | 23.2 | 22.1 |
1991年 | 2.89 | 2.9 | | 2002年 | 3.06 | 25 | 14.1 |
1992年 | 3.8 | 4.9 | 17.2 | 2003年 | 4.63 | 33.2 | 16.1 |
1993年 | 4.23 | 8.8 | 12.8 | 2004年 | 4.63 | 35.1 | 15.2 |
1994年 | 4.23 | 9.9 | 9.8 | 2005年 | 27.5 | 59.8 | 14 |
1995年 | 4.23 | 14.7 | 10.6 | 2006年 | 36.97 | 77.6 | 14.4 |
1996年 | 4.97 | 19.7 | 16.3 | 2007年 | 66.77 | 91.6 | 12.7 |
1997年 | 4.12 | 22.7 | 19.1 | 2008年 | 67.02 | 89.7 | 42.1 |
1998年 | 3.92 | 25.4 | 25.1 | 2009年 | 73.94 | 90.2 | 15.4 |
1999年 | 3.49 | 23.9 | 15.4 | 2010年 | 80.15 | 111.2 | 14 |
2000年 | 3.19 | 30.7 | 20.6 | 2011年 | 90.86 | 110.2 | 9.8 |
|
|
| | 2012年 | 109.06 | 155.9 | 10.2 |
第一个阶段,1990年到2000年这10年间,巴菲特在富国银行上的投资收益基本上是实现了22%的年化收益。创造这种高收益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场先生。因为1990年前后出现了加州房地产危机,导致了群体恐慌。市场普遍认为这次的危机会导致富国银行破产,于是就给出了极端的破产价格。富国银行股价大跌,最低跌至5倍市盈率,1倍市净率。但巴菲特却认为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因此开始逆向买入。于是,最终实现了相对超额的22%年化收益(我们把15%以上算是超额收益)。到了第二阶段,巴菲特仍然继续持有了富国银行,而且更加有信心的持有又加仓了100亿美元。但是在这个阶段他在投资富国银行的收益年化反而到了4.1%,比存款还稍微低一点。
(富国银行1980-2024年走势,前复权)
富国银行的业绩同期增长接近5倍,平均每年8%以上。也就是说,净利润持续增长,但股价没涨。由此可见超额收益并不是来源于企业的成长而是来源于市场先生。
董宝珍:“斗市场先生”是价值投资的核心
1990年加州发生房地产危机导致富国银行暴跌之后,巴菲特根据测算,认为即使富国银行发生百分之几十的不良率,也比现在的市值高,所以逆势买入。买入后没有很快挣钱,一直到1994年股价才开始上涨,到1997年的时候,巴菲特开始获利。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数据表现,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富国银行在2000年之后市盈率一度从5倍升到20倍,上涨400%。所以巴菲特获取的10倍收益中,有一大半是市盈率的上涨。随着房地产危机结束,业绩上涨和市盈率上涨形成了双击,从而形成10年高收益周期。这10年的高收益除了大部分来自于市场先生外,也有20%左右是净利润增长带来的。这里说个题外话,巴特的人生投资有很多失败案例,而很多失败案例中都有个共性,就是每当巴菲特非常喜欢这个公司,并公开对外公开赞扬公司,以至于想把女儿嫁给这个公司的管理者,那么此时,公司管理层以及公司一定会让巴菲特亏钱。2000年之后,巴菲特对富国银行越来越喜欢,说了要把女儿嫁给富国银行的管理层。随后就加仓到100亿资产,回报率就降至4%左右。最后发现富国银行的管理层不值得把女儿嫁出去,后来巴菲特含恨卖出富国银行。所以超级高收益一定是借助于市场恐慌,市场先生的情绪实现的。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数据表现,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在二级市场坚持做价值投资,主要的工作不是给企业估值,不是研究基本面,而是斗市场先生,而市场先生太难斗了。我接触的一个同行,他24小时研究基本面,成立了自己的基金,而且在前10年他的基金公司发展发展得很快,但是近期,他的基金公司却要关张了。因为他持有两类股票,一类是白酒,一类是香港上市的互联网科技—美团、腾讯等。他10多年一以贯之的持有这些股票,对这些股票基本面很了解,研究挖得很深。因为过去10年他一直受益于基本面研究,所以他误以为二级市场投资就是研究基本面,于是他一直拿着白酒和香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但过去几年基本上都崩盘了,持仓股票普遍下跌60%多,在此情况下他的出资人就离开了。据我所知,目前他正在艰难抉择是否应该存续。我讲这个案例是要告诉你,他选的都是最好的公司,他认为投资最重要的是对标的物的研究,但是最终导致公司陷入了了困境。二级市场上的投资人是需要研究基本面的。基本面是投资的基础,但最重要的,是等待市场先生发疯,抓市场先生恐慌的时候的逆人性。
(安全边际介绍,图片来源:董宝珍微博)
讲到这儿就回到了理论总结,安全边际是个什么东西?就是市场先生的情绪和内在价值的偏差,对市场先生的情绪如果恐慌到无以复加,把1块钱搞成4毛了,这就是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安全边际与企业有关系,但是最活跃、最主要的并不是内在价值,而是人的情绪。
咱们都是人,都有生活经验,情绪的变化,就像小孩情绪化,小孩是一会哭一会闹,大人肯定比小孩强,但是大人有时情绪起伏也很厉害。情绪的易变性决定了在安全边际产生过程中,情绪的贡献更大,所以价值投资不是估值大师,是情绪大师,是人性大师。
那么说到这儿,我再为我的观点提供一个论据:格雷厄姆的学生中,有很多是格雷厄姆真正的学生,格雷厄姆是教过他的;有的不是格雷厄姆的学生,他就说我是格雷厄姆的信徒,格雷厄姆也不认识他。格雷厄姆的很多学生很多都一直坚持逆向投资,这一类投资者,大体上稳定在20%年化收益。但是如果是坚持基本面决定一切的投资公司,没有任何一个能长期稳定超20%的收益。
如果始终认为标的重于一切,一定在某一个时刻会出大问题的,因为你会轻视估值,而估值是大家的情绪反应,所以你坚信股权重于一切,因为股权投资在二级市场是有市盈率波动的,某一个阶段市盈率膨胀的时候,你觉得财富是由于企业增长,但实际不是,你会把市场先生的情绪乐观错误地理解为企业增长。
比如说赛道泡沫破裂之前,所有赛道股业绩增长很有限,市盈率上涨的速度远超过业绩增长。但是股权投资的信托就会误以为,股价增长是企业业绩增长推动的,这个时候他对市场现状情绪乐观带来的风险就会麻木。而且获利越多,他就会越轻视风险。最后市盈率泡沫膨胀,必定因为市场竞争情绪从乐观转向悲观而崩溃,这个时候一旦风险来临,最后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董宝珍:格雷厄姆三大概念总结
格雷厄姆贡献了三个概念:内在价值、市场先生、安全边际,最重要的是市场先生,中间是安全边际,内在价值相对的在这三个概念是根基性的,但它不是最主要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价值投资圈把“内在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内在价值跟股权投资有交集,股权投资流派和市场先生是没有交集的,股权投资就是完全借助于内在价值的增长。为了内在价值增长,他们搞护城河,搞竞争优势,搞优秀管理层,搞垄断,所以股权投资理论体系中,也是要有包含着内在价值的,它的模式就是内在价值,必须要与日俱增,股权投资中不包含着安全边际,也更不包含着市场先生,所以社会上的很多股权投资者就选择跟他们有交集的内在价值,大肆传播,把内在价值作为价值投资的三大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从而造成了混淆和错误。格雷厄姆讲内在价值的时候,提供了计算方法,估值方法,各大学校、金融大学、商学院都围绕着内在价值,有各种估值法,有现金流估值法,甚至有互联网崛起之后有注册用户估值法,还有的是同行类比估值法。估值理论在商学院、在学术机构都有严谨的理论,甚至有公式,这种情况也利于内在价值传播。但其实市场先生才是最重要的角色,它是无形无相的一个情绪,是一个疯子,你说商学院怎么样研究疯子?而且市场先生真的是不可研究的。如果你说你能预测了疯子,你肯定是疯子,你要是正常人你预测不了疯子。所以你在商学院、投资界、研究所,找不到关于市场先生的量化研究,甚至连市场先生的逻辑研究都没有。最多是别人恐惧我贪婪,所以也导致关于市场先生的理论和学术研究的量不足。第一,斗市场先生最大的挑战是“从众本能”。别人都说要下跌了,你作为群体动物的一员,你是抗拒不了的,你要想获得成功,要想逆大众情绪而动,你必须克服从众本能。第二,很多时候从众的人不知道真相。比如说银行跟房地产的关系,有很多人不清楚,在无知的情况下,他会从众选择错误,这个是很自然合理的。《乌合之众》这本书大家看一下,在群体事件中,一些群体领袖有时候会编很多谎言,向他的信徒大规模演讲之后,信徒们都信了以后,这个编谎言的意见领袖最后竟然也信了。一旦本能的跟着走,就无法战胜市场先生,这就是二级市场上投资成功率低的原因。
(《乌合之众》介绍,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都知道给一个企业估值本质上属于科学问题。牛顿是智商最高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知识丰富,但仍然在股市中惨败,证明价值投资者的核心能力是斗市场先生,而斗市场先生最难的是克服从众本能,从众本能是人性缺陷中的最重要的一个。 巴菲特说“买企业就是买股票”,但有另一句话截然相反,是说“我的盈利多少来自于别人的愚蠢程度”。于是问题来了,哪一句话是巴菲特的本意,包括巴菲特说的“我的接班人条件必须情绪稳定,理解机构投资的行为特征,独立思考”。巴菲特说“在市场变得疯狂,从而出现机会时,抓住机会,并不需要超群的智力,不需要经济学学位,也不需要懂得各种术语。投资者不要理会那些乌合之众的恐惧或者是热情,而是重点关注一些简单的基本面。另外愿意在一段时间内给人留下无趣的印象,甚至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傻子,也是必不可少的。
董宝珍:价值投资理论需要具有普遍性
中国自有的股市要这么多年出,每年都出产很多国产巴菲特。他们大多是抱着一个教条,“买股票就是买好企业”。他们早期买过万科或者格力,后来万科格力不行了,就买茅台,也有买腾讯的,凭借一只股票成为了国产巴菲特,但是这些股票花无百日红,最后就突跌下来了,国产巴菲特又换一茬。格雷厄姆说在4毛买1块的时候可以获利,这个是无条件的普遍原则,跟特定的公司没有关系,甚至跟特定的股票没关系,买房也是这个原理,买菜也是这个原理。所以格雷姆的安全边际的理论体系,它是一个普遍有效、放之四海皆准的逻辑。假设我们买了一个公司,比如茅台,腾讯,苹果,确实在20年净利润涨了100多倍,股价也涨了100多倍,那么持有这三个股票就是赚了100多倍,这个收益就是世界级的了。那么把逻辑抽象出来说就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可以获利”,这是一种需要具备极其多的前置条件才能成功的模式。就是说你必须是买上优秀,而且必须是一直优秀,一定是只有特定少数的公司能实现这种效果,这种方式就不是一种普遍成功的方式,它依托于特定公司。所以正宗的价值投资理论,要具有普遍性,不能拿特殊性作为普遍原理,也不能拿特殊性否定普遍性。董宝珍:为什么价值投资核心理论很简单,但大多数人做不到?
比如说我有一个工作叫做如何包饺子,这是一个技能,流程很简单,先切馅,再擀面,然后把它包起来,然后煮到水里煮熟端出来。当你不会包饺子的时候,有一个老人把包饺子技术传给你,你练上两遍就会了,而且你学会包饺子后,这一生都不会忘记技能。但价值投资不是这样,因为你在包饺子的时候没有爆发情绪性恐慌,也没有因为包饺子贪婪了,没有因为要包20人份的饺子而紧张到要跳楼了,也没有从众的机会。所以包饺子包括搞科学研究,包括各类一般性的各种工作,都是一个技能,在技能执行的过程中不涉及情绪波动和爆发。但是投资可不仅仅具备技能就可以,投资是实践既能。这就是格雷厄姆说的,市场先生每天都是疯疯癫癫的,当他们疯的时候,你买的股票因为他们的疯狂而腰斩了,你就会不自觉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在投资实践的过程中,表面上看,判断内在价值,寻找安全边际,逆向行动是一种技能,本质上是人性的稳定。巴菲特说“我接班人条件要内心稳定,情绪稳定独立思考”。所以价值投资者是一个披着技能外衣的心性过程,人性过程,自我情绪管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