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动态总供给曲线 DAS与动态总需求曲线DAD的形成
同学们今天好,今天是第六讲的这个课题,实际上在中秋节之前,对这一讲的讲义,我大概在家里面写了有三天的时间,把整个的货币政策过了一遍。今天的这个讲座,主要是一个精选,把其中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给大家做一个讲述。首先,我们先来讲第一部分:动态总供给曲线 DAS与动态总需求曲线DAD的形成。我们今天所用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本质上是叫做动态AD-AS模型。它是由动态总供给曲线DAS和动态等需求曲线DAD构成的。
x轴是收入产出,y轴是通货膨胀率。它是怎么形成的呢?1977年美联储改革法案中,认为美联储有两大使命,第一个是要维持经济增长,保持就业率;第二个是要保持价格的稳定。从这个动态AD-AS模型当中,我们就知道,保持价格稳定其实就是指y轴的通货膨胀率π,而维持经济增长保持就业率实际上就是x轴的收入产出。
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定性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定量。据此,就形成了一个量化的泰勒规则,泰勒规则有两个版本,1993年和1999年,我们现在看的是1999年的这个,Rt=2+Pt+0.5(Pt-2)+1.0Yt。如果我们用文字解释,就是名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实际利率通常美国真实的均衡利率2%)加上通胀,加上0.5乘以通胀减去通胀目标,加0.5产出缺口。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解释泰勒规则的,其实大同小异。实际利率,也就是美国真实的均衡的利率是2%,这是泰勒的一个经验主义的计算;那么0.5乘以通胀减去通胀目标,是美联储保持价格的稳定的使命;0 5乘以产出缺口,体现了促进充分就业的使命。那么也就是说泰勒规则,用这一个公式,即通过调节名义利率,货币政策就可以完成美联储的两大使命。这是泰勒规则的一个体现。那么我们看泰勒规则的时候,会注意到一件事情,它有一个精髓,是什么呢?名义利率上升的幅度应当高于通货膨胀。在这个公式当中,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那么联邦基金利率指标就会提升1.5个百分点。美联储对于通货膨胀是非常谨慎的,一旦通货膨胀率比较高,它就希望能够提高名义利率把通货膨胀给打下来。为什么美联储对于这个通货膨胀率即y轴这么敏感呢?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具有一个预期性。比如说我们经常碰到一种社会现象,例如有一个东西要涨价了,老百姓就去囤货(包括盐、醋、大米等),囤的东西可能一两年都吃不了,而且这种事情其实是频繁出现的,所以通货膨胀率它带有预期性,过去这一期通货膨胀率有可能很大程度会影响到下一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当我们看到动态AD-AS模型的时候,就会看到DAS和DAD两条线,在实际的经济政策当中,政策领导者通常是不太会想到动DAS曲线的。为什么呢?因为DAS曲线是很难向左向右移动的,它是基于一个生产率的函数Y=f(N,K)构成的,它受到的主要变量的影响是N劳动力,K资本,f技术,同时还有税收税率,以及物价P的影响。实际上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出来在DAS曲线当中,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税收其实都不是很容易在短期内有一个特别大的变化,但是最后的物价P则是很容易出现变化的。实践中经济学家们非常重视研究DAD曲线,也就是动态总需求DAD曲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DAD曲线实际上是要比DAS曲线重要得多,因为DAD很适合通过调节货币政策来移动,同时,如果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DAD向右侧的移动会影响到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从而会影响下一期的这个DAS曲线反向地向上移动。
我们来看左边这张图,总的需求向右移动了,移动以后,我们看到这个收入产出Y增加了,通货膨胀率π也提升了。但问题是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升,动态总供给曲线DAS可能会向左移动。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收入却减少了。
所以,我们现在主流的经济学家、金融学家一般都是研究DAD曲线,因为这条曲线特别重要。在现在这个动态AD-AS模型出现之前的100多年,它最早的原型,实际上是1870年前后,当时古典学派逐渐成熟的一套模型。这个模型在那个时候还不叫DAS-DAD,它叫AS和AD,但是其中的理念大致是一样的,1870年以前,古典学派在经济学界中一直是主流主导,他们认为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大家看这个AS曲线是垂直的,它表达什么意思呢?在1870年之前,社会的生产效率比较低,可以说是地里能出多少粮食,我就能养活多少人,那个时候是供不应求,是一个卖方市场。所以在当时AS曲线是垂直的。
这是我讲述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还是说现在的经济学模型当中的动态AD-AS模型中,其实最重要的是DAD曲线。
第二部分:从动态总需求曲线DAD到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
1930年代,美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通过一些当年的美国电影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在1930年代很优秀并且非常努力的工人,在当时找不到工作,没法养家糊口,当时的美国企业破产,失业率非常高。在1930年代那个时候,失业率在西方社会中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凯恩斯认为,国家需要做一些经济政策的改变,应当扩大AD总需求,当时不叫动态总需求曲线DAD,叫AD总需求。也就是说,让AD总需求这条线向右移,大家看图,如果AD曲线向右移的话,就能看到国民收入Y提升了,同时政府也可以注意将通货膨胀率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凯恩斯时期,AD曲线是Y=C消费+i投资+g政府对于物品和服务的购买+NX 净出口。我读大学是在2004年前后,是20年前了,那时财经杂志、纸媒非常流行,当时有个报纸叫经济观察报,标题上经常头版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实际上就是来源于AD总需求模型。
凯恩斯认为 ,在经济大萧条时,老百姓即使有钱也很少消费,何况他们萧条时期还没钱。那么怎么能够让AD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呢?凯恩斯认为就要扩大投资,而要想扩大投资,就要降低利率r。降低利率r,工厂主才能到银行借钱再去增加投资。所以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就是想要降低利率。但是利率的决定,实际上意味着必须在维持一个动态AD-AS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调节IS-LM均衡模型来实现对于利率的调节。这里IS指的是产品市场,LM指的是货币市场。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图形。x轴是国民收入产出Y,y轴是利率。其中,LM又分为三个部分古典区域、中间区域和萧条区域。
凯恩斯的时期,他主要研究的是LM曲线,他的观点是:如果LM向右移动,就可以降低利率,利率降下来,促进投资,失业率就可以解决。
在刚才的几部分当中,我们讲述了动态AD-AS模型要想运行良好,那么就需要解决投资i通畅的问题,如果说i要通畅,我们就需要IS-LM模型运行好,那么IS-LM模型要运行良好呢?这个IS-LM模型的核心,就是需要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实际上要想让货币市场运行良好,它是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均衡条件,M/P= m1+m2 +m3= L1(Y)+L2(r)。我们来进一步解释一下这个均衡条件,它其实的意思是要求左边的货币供给函数要严格等于右边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函数是M/P等于m1+m2+m3,货币需求函数是L1(Y)+L2(r)。
当时凯恩斯的时代他主要研究是货币需求函数,他说L1(Y)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由名义国民收入Y决定,L2(r)则是投机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它是由利率决定的。当时经济学家非常强调通过借助货币的需求函数,例如调整利率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他们希望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可以将AD总需求曲线往右移。凯恩斯去世以后之后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继承了他的思想,他们总结认为,经济萧条周期,需要增加货币的供应量;经济繁荣的时期,减少货币的供应量。但问题是,你怎么知道经济是萧条还是繁荣呢?很多时候是很难判断的。
凯恩斯主义者在1960到1970年代开始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说不断降低利率、以及提出了货币扩张的政策,但是同样这也是有一些代价的,比如政府赤字会非常高,通货膨胀率也比较高。这时就有一种货币主义者的观念逐渐流行起来,实际上货币主义者对于凯恩斯观念最大的改进是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中货币供给函数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该货币主义观念在美国1970到1980年代达到顶峰。
弗里德曼认为中央银行要维持金融稳定才是更重要的目标,他强调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函数,通过保持稳定增长的货币供应量来保持金融的稳定性。弗里德曼指出凯恩斯的问题,凯恩斯主义的缺陷在于过多强调消费是短期的收入Y的函数,凯恩斯的观念中有一种边际消费倾向,就觉得老百姓有多少钱就会花一定比例的钱,弗里德曼其实是站得更远就看得更远,因为站在前人肩上他看得更远,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理论,他认为不要夸大政府短期刺激经济的效果。
如果我们举实现的例子,我们不能指望A股牛市来了,老百姓因为股票市场挣到钱了就增加自己的消费支出。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在弗里德曼眼中,消费函数实际上是恒常所得说,c消费实际上是由长期的收入而不是短期的收入决定的。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要长期的维持货币供应量温和稳定增长,例如每年增长4%到5%,这是弗里德曼时期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理念。
讲一句题外话,很多人都认为弗里德曼最重要的代表作是《美国货币史》,但经济学界认为弗里德曼在1957年出版的著作《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是一本真正了不起的作品,
那么反映到中国的现实社会当中,中国实际上用弗里德曼主义明显要多一些,中国m2增速约等于名义GDP 小于(实际GDP增速加上CPI目标)约等于社融增速。举个例子,2024年我国政府GDP目标是5%,通胀率如果目标是3%的话,m2的增速就要低于8%。
有同学那就会跟我提问,1980年代时期弗里德曼当时的货币主义就紧盯货币供应量理念,可是这种方法不是已经在1980年代开始逐渐被美联储放弃了吗?你看现在的美联储不是在调节名义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么?
这主要是因为1980年代开始,美国金融机构有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再一方面,美国可以说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相对来说。它也做不到像中国一样,资本管制比较严格,所以美国的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开始越来越不稳定。美联储此时认为名义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相对来讲更加好调控,而中国因为相对来说金融创新比较少,商业银行整体又很强大,所以在中国,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思想更加占主导作用,这是由中美两国国情不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