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青岛海牛足球队的比赛是在30年以前,那个时候我还在念小学,每个周末父亲一定会带我看青岛海牛的电视转播,青岛海牛在中超(当时叫甲A)里面是一只中下游球队。
1997年4月6日,青岛海牛客场挑战当时的冠军队大连万达,一直到85分钟,大连万达队李明踢进一球,我那时遗憾极了,很快青岛晚报就登出了新闻说:“青岛海牛虽败犹荣。”
由于预算有限,青岛海牛做过中超弱队多年,输了很多场球,青岛晚报的体育记者一直在新闻报道里面分析各种输球原因,我依然记得,“裁判是黑哨;下雨天场地泥泞影响发挥;球队只是缺乏运气,依然虽败犹荣。”
青岛海牛也请外援,但是一直都请性价比高一些的便宜外援,比如赞比亚国脚,或者去东欧塞尔维亚的联赛里淘金。
说实话,青岛真的请不起恒大那种级别的外援。中国足球跟中国股市一样嗓门很大但是不挣钱,也没有版权之类的,看球和看报告都是免费的,这种生意经营起来都是要做超长线。
后来随着我长大,我开始慢慢喜欢看别的球队,我开始喜欢AC米兰的前锋舍普琴科,开始喜欢波特兰开拓者的中锋老萨博尼斯,开始因为姚明把休斯敦火箭队作为主队。到了2007年我开始了多年的出国学习之路,很久很久我没有再看青岛海牛的消息。
后来听说青岛海牛足球队状况不大好,2013年的时候海牛从中超降级了,老板乔伟光据说因祸得福,躲过了此后中超的金元足球阶段。乔伟光说,从2004年到2023年的20年里面,球队一共投资了20亿人民币,而恒大足球一年投入就大概有20亿。
公平的说,在金元时代,恒大足球拿过很多冠军,但是青岛现在居然有两只中超球队,大家有没有考虑为什么呢?
青岛有着国内非常完善的青训制度体系。有一次青岛海牛的球员邱忠辉来我家做客,他目前做了一个视频号,他退役后自己搞了青少年足球训练营地,保持定期去日本足球界交流学习的习惯。球员曲波也做了一个自己的训练营,而前几天殷铁生教练带着山东队U18还来青岛跟当地的球队青岛红狮踢了一场,所以当你是一个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时候,在青岛你能遇到各路有经验的球员教练切磋。在青岛,定期有室内足球比赛,五人制足球比赛等等,这里的人踢足球是一种健康生活的习惯,而不是一切为了奖牌。
有很多人说足球就是用成绩说话,拿冠军最有份量。但是其实我是不同意这一点的。
浙江男篮以前请过NBA的主力球员JR史密斯,那个时候CBA球队很少能够请得到NBA主力来中国打球,碰上了2011年的NBA当时劳资纠纷停摆。
据媒体报道,JR-史密斯实际上一直在耍大牌,据报道,他到了中国之后并不愿意和队友们住在一起,连俱乐部为他安排的6880元一天的五星级酒店都不满意,而是要求俱乐部在上海或是西湖边为他租下一座别墅;JR-史密斯到杭州后,几乎没有和全队进行过合练,缺席了80次队内训练;对主教练丁伟不屑一顾,丁伟在布置战术时,JR-史密斯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不但气得丁伟爆了粗口,还说出了“别太小看CBA了”的话。
所以你想想看,你请一个这样的外援花了一笔大价钱,但是年轻球员和教练无法通过与他一同训练得到成长,这种情况下,即使他能砍下40分,球队进入CBA前几名,真的有意义么?明年球队的财政平衡应该怎样做呢?
上海上港是一只优秀的球队,但是对于青岛来说,青岛海牛或者青岛西海岸这种以保级为主要目标的球队其实是更适合青岛这个城市发展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适合自己发展所需才是最重要的,这句古话至今仍然充满意义。
中国股市和中国足球很像,都属于观众很多,门槛也比较低,但是盈利很难的赛道。踢足球有赌球的,券商研究所也有打牌输10万块钱薅基民羊毛的,我都见过,也知道是谁,但是这些人后来都没有什么出息,因为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大家都挣不到钱,这种不义之财就会很多人举报,李铁不就是这么倒的么。
在工作上,我已经带过超过400名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在项目上做过实习。2024年的上半年过去了,我的项目组已经来了20多名研究生和大三大四生,他们所有人都来自上海985和211高校,因为项目质量很好,不断出报告,愿意合作的教授也比较多,推荐进了很多他们指导的学生,青训制度体系已经很完善了。
接下来三年里,我打算再继续写一系列报告,前段时间青岛国脚赵书田过85岁生日,他总结道“能跑是基础,多跑出战术,会跑提效率”。做证券投研,能写是基础,我自己也在证券投研这条路上努力,坚持向前做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