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节选自《蒋勋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标题为笔者所加。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导读】:贾母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在院中设了戏台,并让宝钗和众姐妹点戏。凤姐笑说一个小旦“扮上活像一个人”,湘云快人快语:“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多心,忙给湘云使眼色,本希望谁也别受伤害,结果反而把两个人都得罪了。
作者 | 蒋勋
1、山木自寇,源泉自盗
宝玉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与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这是《庄子》里非常美的句子,记得读大学时好多朋友都把它写了压在玻璃板底下当座右铭。
庄子是说:人之所以会忧愁和操劳,是因为太聪明、太敏感,总想要把事情摆平。如果能笨一点、木讷一点,也就没有什么要求了。
在庄子看来,最快乐的人生莫过于吃得饱饱的,宛若不系之舟荡在水面,随遇而安。我们也许一生都做不到“泛若不系之舟”,可是它能提供一个境界,那就是心境上的自由,提醒你很多事干脆不要管,他们最终自己会好。
实际上两天后,她们就和好了,宝玉根本就是庸人自扰。
宝玉还由此想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
“山木自寇”出自庄子《人间世》一篇,原文是“山木,自寇也”。说的是山里有一棵最大的树,总嘲笑旁边的树:“你们长得这么小,我这么大,这么挺拔,这么美丽。”结果一天樵夫上山,一眼就看到了它,把它砍了。大树从来没有想到过它的美丽、挺拔就是它被砍的原因;
“源泉自盗”也如山木,总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甘泉,结果它是第一个被喝完的。庄子提醒我们:得意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很可能那就是你日后受伤的开始,生命中的得意忘形,往往是很危险的状态。
宝玉读到这些,越想越觉得无趣。
2、宝玉发呆
因为和湘云、黛玉间的口角,宝玉这个正在发育中的男孩子忽然弄懂了《庄子》,所谓的懂,是说他忽然发现这本书跟自己的生活有了关联。
贾政一直认为宝玉是不爱读书的,其实宝玉只是厌恶科举八股,喜欢读的是跟生命有关的书。如今宝玉通过《庄子》,好像参透了人生的本质,所以他就不再想去辩驳、解释什么了,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
细细想来,连一个史湘云一个林黛玉你都搞不定,“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我们在二十一回的时候曾特别强调,宝玉一直拒绝长大,他比任何人都更眷恋童年。这大概就是引导他感悟《庄子》的重要原因吧?
“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
以前黛玉生气,都是宝玉一直赔小心的,宝玉一走,黛玉更生气了,便说:“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黛玉一开口就是这种毁灭性的决绝的语言,已经不知道是几个“一辈子”了。
“宝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注意“瞪瞪的”这三个字,写小说很难做到这么精准,“瞪瞪的”就是睁着眼睛发呆,但又若有所思,好像对人生有所领悟。
3、当下的领悟与执著
“袭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他事来解释,因说道:‘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这是过去的礼节,你过生日人家请你看戏,过几天你也要请一台戏来还席。
其实袭人是在逗他,想让他开心一点。结果宝玉冷冷地笑着说:“他还不还,管谁什么相干。”
大家注意,《庄子》、佛经读到一定程度,就会觉得什么事都没有那么严重,实际上是他们已经触摸到了人生的虚无。
袭人吓了一跳,这太不像宝玉往日口吻,就说:“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姊妹们都喜喜欢欢,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宝玉又冷笑说:“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那宝玉就说:“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刚才看的戏已经见效果了,青春期的孩子真像一块海绵,很多东西只要一碰到,马上就能吸收。
回想刚才看的戏台上的鲁智深,他忽然觉得自己好孤独,所有的心事都没有人懂,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谈及此句,不觉泪下。”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真的很难理解。我常常跟大人们说,不要太去管他,孩子此时有需要自己处理的问题,他躲在墙角掉泪也好,发呆也好,忽然一个人跟自己笑也好,都是他自己排遣情绪的过程。
宝玉细想这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意味,不禁大哭起来。忽然觉得人生真是悲哀,从生到死都没有什么挂碍,便翻身起来至案边,提笔写了一首偈。
“偈”这个字我们现在不太用了,佛教禅宗里面常常用“偈”,“偈”其实是一种非常简短的诗句,里面的意思不直接表达,多用隐喻和象征。基本上不是要你读懂字面的意思,而是叫你领悟,有点像我们在庙里面抽的签。
大家知道弘一法师临终前就曾留下一个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还有一偈,是临终前三天所作,只四个字:“悲欣交集。”这些从字面看并不难懂,可其中的含义很深,需要慢慢去体悟,才十几岁的宝玉也要写“偈”了,他觉得自己已经把人生彻头彻尾地领悟了。
这个“偈”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非常像“偈语”,可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你也证明,我也证明,你要很诚心地证明,最后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可证明。人生到最后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有什么好证明的?等到明白“无可云证”的时候,才是人生立足的根本境界。
很多人觉得《红楼梦》讲繁华若梦,最终就是一个“空”字,可是,这里面描绘了这么多对人生的眷恋,目的是让人感受到如果不经历这场繁华,是无法了解最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我经常听到身边朋友说,我终于领悟了,他们都把“终于”说得太早了,没过两天他又执迷不悟了。人生的可爱就在于常常是刚领悟完,又执迷了,正是这种领悟和执迷构成了人生中很多有意思的转折,当然你的人生一定会有进步,但很可能会陷入下一个迷障。
宝玉写的这首“偈”,其实是另外一种执著,另外一种形态的执迷,他却自以为是领悟,所以遭到那三个女孩子的嘲笑。
4、人生的执迷与眷恋
宝玉“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有没有发现,生怕别人不懂是最大的执著?“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挂碍,中心自得,便上床睡了。”
可见所谓领悟的最大贡献,就是能让你今天晚上睡得很好,明天立刻就会有明天的迷障。
下面这一段很好玩:“谁想黛玉见宝玉此番果断而去,故以寻袭人为由,来视动静。”
有没有发现,斗气的双方一方不动,另一方就要动了。
袭人笑回:“已经睡了。”黛玉觉得很奇怪,这家伙竟然睡得着,便要回去。她回去大概也蛮麻烦的,又要生半天气。
“袭人笑道:‘姑娘请站住,有一个字帖儿,瞧瞧是什么话。’说着,便将方才那曲子与偈语悄悄拿来,递与黛玉看。”
袭人不识字,看到宝玉写了半天,就认定那个字帖一定跟他的心情有关。“黛玉看了,知是宝玉因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可笑可叹,便向袭人道:‘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系。’说毕,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
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这么不定性,两个人刚刚还在吵架,现在就把宝玉写的东西拿回去同看了。第二天又跑去找宝钗,三个女孩子一起看宝玉的领悟。
宝钗看那首《寄生草》的词中说: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我、你、他是各自独立的,彼此无法理解;
“肆行无碍凭来去”,不如放纵自己,不要有挂碍,高兴来就来,高兴走就走;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一天到晚发愁、高兴、悲哀,这些情绪一概没有意义;
“从前碌碌却何因,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从前整天东跑西跑到底在忙什么?最后既得罪了史湘云,又得罪了林黛玉,回头试想真无趣!
宝钗非常入世,不喜欢老庄,现世所有的规矩她都觉得是对的,她觉得是自己一支曲子把宝玉领上了邪路。“说着,便扯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快烧了罢。’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痴心邪话。’”
黛玉对宝玉的态度跟宝钗不同。黛玉常跟宝玉一起读老庄,跟他分享了很多生命中非常私密的东西,就像是经常一起逃学的两个学生,而宝钗永远是那个很守规矩,每次点名都“到”的学生。
三个人果然就往宝玉屋里来了,好玩吧?一个小男孩负气读《庄子》,写偈语,自以为领悟了。结果他的三个女朋友一起来指责他,他才发现这三个女朋友都比他聪明,自己离领悟还远着呢!
5、拈花微笑
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注意,参禅常常使用这种我们叫做公案的对话,这种问话里含有“机锋”,要求人必须很敏锐地回答。
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宝玉很好玩,在这些姐姐妹妹面前,永远是认输的,这几个女孩子是他一生中最佩服的,因为她们聪明伶俐,书又读得多。
“黛玉又道:‘你那个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二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大家要注意,这个回答基本上代表了禅宗的北宗与南宗的态度。
禅宗是佛教八宗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宗。这个宗派很特别,其他的宗派都有经义、经文,可释迦牟尼佛在传禅宗的那一天,一言不发,只是“拈花微笑”,弟子们不解。此时大弟子迦叶笑了,佛陀就知道他懂了,便把花给了他。后来“拈花微笑”成了禅宗里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迦叶就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禅宗的祖师达摩来到中国时,正值南朝,他面见当时的梁武帝,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见到达摩,就问,我三次舍身同泰寺,功德是不是很大。结果达摩就回答说:“无有功德。”这是禅宗的机锋,你还有功德这个念头,说明你还远远没有领悟。梁武帝因此很生气,没有接纳达摩。
神话里说达摩拿起一根芦苇丢在长江里,乘芦苇渡江,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国第一代禅宗的祖师就是达摩。
传到五祖是弘忍大师,他一直住在少林寺,属于北方的禅宗系统。弘忍为了找到传法的接班人,命令自己的弟子每人写一首“偈”。
他的首席大弟子神秀和尚写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说我的身体像一棵菩提树,我的心像一面镜子,树和镜子有时候会脏,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偈语很多人觉得高深,大家认定将来的六祖一定是神秀,弘忍也觉得不错,就让众弟子背。
正在厨房舂米的惠能听到这个偈语,便说,这个人并没有悟道。大家不以为然,心说你一个伙夫,连字都不识,怎么有资格批评首席大弟子?
可接下来惠能也念了一个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真正的悟道到最后没有是非,没有真假,没有对错,没有美丑。如果你还觉得有东西是脏,有东西是好,你根本离悟道还远。
《六祖坛经》里这段写得非常精彩,五祖听了此偈,就说:“你胡说!”在惠能的头上敲了三下后,背着手走了。惠能明白师父是让他在三更的时候,从后门进去找他。
那天夜里,五祖就传法给惠能,把《金刚经》念给他听,并一句一句地解释,最后讲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你既要有对人世间的悲悯跟关心,又不能执著。听到这里,惠能就说我懂了。弘忍就把袈裟脱下来披在他身上,给了他一个化缘的钵。
弘忍知道在所有的选举里都是有政治斗争的,神秀绝不会饶过惠能,就说:你得马上南逃,遇梅则止,否则有人会杀你。这里面当然有神话的成分,这个“梅”指的是广东的梅岭,惠能后来就在那里建立了禅宗的南宗系统,神秀是北宗的六祖。南宗就是讲顿悟,即刹那之间的领悟,现在日本的禅宗多属南宗。
宝玉那里还有“立足之境”,可黛玉加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两句,说其实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这就把宝玉给贬下去了,说他还没有达到领悟的最高境界。
6、参禅的执著
宝钗听了以后说,这才是真正的彻悟。接着便讲了刚才南宗的那段故事。当然,我们知道宝玉根本没有悟,他的人生还有这么多的眷恋,这么多的不舍,这么多的执迷。
到目前为止,这么多的宗教提出了这么多领悟的结局,可是我们还是忍不住对人生的眷恋。
我们非常向往领悟,也可以跑到庙里去闭关,可像我,每次下山时都特别想吃肉。人性真的很有趣,戒律和你的认知之间其实是互动的。
我承认我现在还没有悟道,但我宁愿活在悟道的向往中,而不是悟道的终结。悟道的最高境界,大概是什么都不想说了。
宝玉这一次伟大的悟道过程,被几个女孩子嘲笑成这个样子,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
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的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
身边有这样的好朋友真好,他们会笑笑说:“你干吗呢?你离悟道还早着呢。”有时候我们真会看到身边很多执著于参禅的人。听起来也许很矛盾,可他们真是“执著参禅”,把参禅当成了正事,其实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执著。我有时候也在想,这可能就是他的“业”,他得用这个方法去渡过难关。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
他以前不知道黛玉跟宝钗也这么“禅宗”,“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宝玉的好处就是很容易转弯,他就觉得说干吗要这样去自寻苦恼。
“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玩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
大家又变成好朋友了,所以《红楼梦》里面给我们一个提醒,如果你家里有这个年龄段的小男孩、小女孩,千万不要太计较他们的情绪高低、关系好坏,一切都会很快转换,没有你想得那么严重。
图源网络,侵删
END
点个“在看”,欢迎关注公众号,我们一起在文字江湖里“仗字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