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氛围检查:接纳情绪

时尚   生活   2023-10-06 10:36   上海  




girlchat#117

假期留守上海不是一个好主意。

本来写了一篇很情绪化的文章,删了大部分重新梳理。

已经到了没有勇气抒发悲观情绪的地步,就好像抒发不好的情绪就是软弱,就是在跟生活撒娇,就会被瞧不起。

好俗气,好无奈。秋天我又在经历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了,低迷甚至抑郁的情绪,不足以到看病的程度,但每年总有这么一阵子。“悲秋”是我无法抵抗的情绪,很无助,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做点事情,开始写东西,开始抒发情感和发泄情绪。

“悲秋”在我看来是一种因为天气和温度,甚至湿度的变化引起的情绪感受,会让人感到悲凉、孤独和空虚,甚至产生一种无意义感,很难去抵抗的本能反应。就好像之前写过的“伤心乳头综合症”,还有一种困扰我的——天亮的时候不能睡觉的问题,睡醒就会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这些情绪变化都让我觉得,我的身体和心理根本不是我能掌控的,化学物质享有对我的控制权。

于是变得好不松弛,十一假期的漫长和无趣,让我开始疯狂地想要上班。

也跟自己默默起誓,明年放这种超过五天的长假一定要出去玩,绝对不能留守上海了,假期的上海是清晰的两级分化,游客区人满为患,居民区秋风萧瑟,人去楼空,我不喜欢空落落的城市,本来不喜欢嘈杂,现在却更不喜欢这样的落差,感觉全世界都在离开。

感慨两件事,一件事是我的心不如往年安静,我不想看电视不想看电影,也不想看书,我浮躁。第二件事是,我是社会性的动物,还是渴望社会性的联结,在联结中我会巩固对自己价值感的认知。

像是推翻了所有的清高和渴望出世的态度,那些言辞和书写都像是虚伪,我是如此俗不可耐。但也接受自己是一个人,一个流动的、在变化中的人,今天这么想明天可能想法会改变,我一直在变化,我不是坚不可摧的石头。

但是本质上,还是觉得这个世界变无聊了。

我好讨厌“无聊”这个词,但是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去形容我的感受了。我责怪社会的整体的隐形抑郁,身边充斥着焦虑又抑郁的元素,但是却总是伪装成乐观、毫不在乎的忙碌模样,我责怪消费主义带给人们的空虚,也责怪短视频的娱乐社会带给人们的麻木。

更重要的是,我责怪自己,我责怪自己的心不够安静,没有在无聊中杀出一条血路来,让自己继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发现趣味的状态。我好怀念以前的自己,十一假期可以一个人待在家里安静地movie marathon,看几十部电影,用故事和艺术来丰满自己的生活。今年我怎么就做不到呢?

感受全世界的朋友都在快乐旅行,这让我更加没有勇气表达负面情绪,但这也加深了情绪的浓度,当你发现全世界的热闹都跟你无关的时候,你定然茫然,会怀疑自己。

我是一个乐观的人,被认为是E的I人,但我的底色是悲观的,我的悲观是因为对世界意义感的追寻,我自知敏感多思,也不抗拒自己之所以为自己的天然存在,于是更需要我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更多的智慧,开解自己,寻找平衡。

在鲍曼的书评里看到有人分享一个故事:「两只掉进同一碗牛奶的青蛙的寓言。一只青蛙大叫:“完了!我要淹死了。”然后它就淹死了。另一只则什么也不说,用尽一切经历拼命保持漂浮状态。它用四只脚不听地划水。牛奶逐渐凝成奶酪,这只青蛙也得以踩着奶酪逃出生天」。

于是文章也从这里开始转调,要做踩着奶酪逃出生天的青蛙啊。

有时候因为输出的多了,会迷茫应该写点什么内容,网络上什么都有,教你什么的都有,锦上添花的更多是关于漂亮和变有钱,而实际上困住人们的往往是最基本的情绪问题,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看起来快乐,实则困顿的同类,他们不是少数,他们时常将自己的负面情绪隐形,佯装成无坚不摧的模样继续在城市里摸爬滚打。

真的很羡慕capybara水豚的情绪稳定,感觉它不知痛不知苦,理智想来这还不是人类的臆测。「敏感」也总是在人类社会被污化,好像那是缺陷,可是无知无觉的人生到底在过什么,明明人是因为有喜怒哀乐而鲜活丰满。

有感觉,比没感觉好。

如我,十一犯了情绪病,使劲开解自己,但发现也只能接受情绪,接受了它才有转化的可能性,如何度过时间需要自己找魔法。也觉得,孤独是因为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情绪,而往往是脆弱将我们拉进,变得不那么孤独。

ALL FEELINGS ARE VALID.


我们对情绪的误解

Our Mis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为什么我失去了表达消极情绪的能力,可能因为某书上的正能量太多了,看多了感觉自己不是好人类,有负面情绪的人类就不是好人类。

可是这样好像不对,没有人可以在生命的每分每秒都积极。

韩炳哲在书中说:

生命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消极对于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这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活力、健康状态是有区别的,后者排斥了一切消极性。

我早都已经厌倦了对多巴胺的依赖,它太狡猾了,它是情绪的陷阱。要寻找的快乐不能等同于对短效多巴胺的依赖,好像不应该是用正面情绪取代负面情绪,因为那样就像是完全否认了负面情绪存在的合理性,当它再次到来的时候就会让你更厌恶,厌恶负面情绪本身就会加深负面情绪的浓度。

也想起之前听纵横四海的播客,其中有个观点说,
社会的有毒文化让人只认可积极的,否定消极的,于是我们用“正能量”“负能量”来区别对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可一个正常人的一天,情绪上有喜怒哀乐的流转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早上碰到暴雨,雨水弄脏了我刚洗的鞋子,我觉得很郁闷。下午雨过天晴,出门看见远方挂着一轮漂亮的彩虹,心情瞬间明媚了起来。但是到了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我觉得异常疲惫,心情复又变得低落。于是我奖励给自己一顿大餐,并允许自己刷了一个小时的搞笑视频,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
假设撕掉“正面”“负面”的标签,情绪意味着什么呢?
它好像仅仅意味着活着。
我用这个视角重新审视了一遍“负面”情绪,忽然意识到,所有情绪都是有能量的。隐藏在痛苦背后的,是某种对生命意义的珍贵的启迪。
看见网络上别人的精彩人生觉得嫉妒,那是嫉妒在帮我们明确自身的欲望。遇到权益受损时觉得愤怒,那是愤怒在帮我们捍卫公平的边界。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觉得焦虑,那是焦虑在提醒我们赶快行动、别再拖延。
那些不安里藏着爱的渴望、恐惧里藏着生的意志、每一次新生都伴随着巨大的、撕裂的痛苦,可仔细看,伤痕里全是爱的烙印。它们仿佛在说,如果我们想要拥抱爱,就要拥抱伤痛。想要拥抱积极,就要拥抱消极。
情绪能量本身是中性的,它的判断标准不是正负,而是“有无”。“有”指向所有情绪,不论积不积极,“无”则指向麻木。因此情绪饱满的人必然不会“情绪稳定”,因为情绪本来就不会稳定,只会贫瘠。别难为人家。
所以如果只接受积极,排斥消极,只会让我们产生“啊,为什么别人都这么积极,而我却做不到”的新的压力。而我们对情绪的最大误解,恰恰是为自己的“正常”感到羞耻。
纵情四海的节目主播@携隐Melody说:
“如果你老是想要去保持一种正面的情绪的话,那其实你整个人会变得像塑料花一样很假,就是如果我老是在你面前强颜欢笑,那你说这个东西它能有正能量吗?
真诚这件事情才是有正能量的,如果你能够自如的、自然的、真诚的、并且有控制的,在我面前表达你的情绪,我觉得这件事情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本身都非常有正能量。
总之呢,当你像自然一样保持情绪的潮起潮落的时候,你才会获得真诚获得真正的正能量,获得灵活敏锐地体会情绪的这些能力,并且你会提升自己的情绪,灵活性就是获得一种成长的力量。”
希望她能懂,有负面情绪也没关系,一时被生活打倒也没关系,还感觉得到疼,说明她还很正常地活着。

情绪就是情绪,就像秋天就是秋天,都没有好坏。

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底层欲望是什么,渴望爱或者认同,渴望安全感抑或是新鲜感,每种情绪都像是生命中的路牌,在向我们指路,我们应该看见它们。

情绪只能接纳与转化
They can only be embraced and transformed
本文的另一位编辑蔡同学的一个朋友圈好友,有天跟她分享了一条书摘,内容来自一本叫做《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的书。
那条书摘是这样写的:
“为了让所有的朋友都觉得她是个令人钦羡的榜样,她几乎耗费了全部的气力,期许行为符合她自我塑造的形象。
因此,她再没有气力去做自己,其实她和世界上所有人一样,需要其他人才能幸福。但是搞定其他人实在太难了。他们的反应难以估计,总是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他们的做法跟她一样,对一切仿佛不屑一顾。”
读了这本书,尽管书名看起来消极又绝望,但治愈效果却意外的好。
这是一个24岁的漂亮姑娘自杀未遂的故事。主人公维罗妮卡的一生都在等待中度过,年少时等父亲回家,青年时等恋人的情话,浑浑噩噩二十年,在等待中一无所获的维罗妮卡终于决定去死,却在自杀失败后被送进了疯人院。并因为服用过多安眠药导致心脏受损,被医生告知自己没几天好活了。
一个将死之人,会怎样度过生命余下的光阴呢?维罗妮卡的答案是,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从前羞怯温顺的“维罗妮卡”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坦诚、任性、无法无天的全新的人
她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给疯人院的头儿一个耳光;可以整夜整夜不睡,只为弹琴弹到尽兴;甚至不管不顾的,就在喜欢的对象面前把自己脱了个精光。
太疯了,可疯的同时充满了生命力。
神奇的是,当她打碎条条框框,接纳自己的一切,并将之转化为对生的力量的时候,她真的恢复了健康(当然是配合药物的前提下)
这个鲜血淋漓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情绪,是不可能被压抑住的,压抑会导致它要么灼伤自己,要么灼伤他人。面对情绪,更好的处理方式是接纳与转化。
可是人要转化自己的负面情绪挺难的,有时候负面情绪就像沼泽,越想要往外爬却陷得越深,因为不接纳负面情绪,对它的知觉和抗拒只会加深对它的厌恶。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过太多驯化了。小时候妈妈未经允许把你的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并告诉这是一种名为“人
情往来”的礼貌。于是等长大后有人动了你盘子里的蛋糕,你会下意识地回避和对方撕破脸面,并可能为了维持表面的和平,把“问题”归咎在自己身上。
好像有条件的爱见得多了,人也会变得不那么爱自己。
慢慢地,你会将自己视为带着童年阴影的“病人”,放任社会异化的思维影响你,加剧伤口的恶化。时间长了,会开始意识不到自己绝大多数负面情绪,原本就来自于错误的归因。
我们都听过“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哪一个”的笑话,却在现实里总是用“非黑即白”或“寻找完美解决方案”的逻辑来惩罚自己。
“如果不能获得成功,我就是个失败者。”
其实只是普通而已。
“我觉得实习没有意义,打工没有意义,人生也没有意义。”
其实人生的意义不止工作,亲密关系和对生活的热忱同样值得追求。
“我太胖了,我还没有变好看,没变得很有钱,所以不敢恋爱。”
其实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做到完美,无法因完美获得爱,人只能在恋爱中获得恋爱。
所谓的转换情绪,其实就是驳斥消极认知,寻找积极证据。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在既定的游戏规则里一直玩得好的人,而是那些哪怕玩得不好,也始终维护生活信念的人。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很笃定,负面情绪就像是人生风景中时不时会出现的暴雪,不管怎样它都会用某种方式到来,而我们要做的从来都是接纳它,人和人的智性程度不同,决定了转换情绪的速度不同,这个速度决定了我们的幸福程度。

每个人都会悲伤消极,区别是应对的方式。

与情绪做朋友
Make friends with emotions 
在B站看过一个名叫演员邵逸凡的UP主的视频。
邵逸凡是个很有趣的人。她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一路考学读研实习进名企,几年后觉得自己干啥啥不行,于是干脆撕掉buff叠满的标签,成了娱乐圈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龙套演员,一整年的拍戏收入加起来只有3.9w。
在一个标题叫《承认自己没能力,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事》的视频里,她说起自己曾经连失去应届生的身份,都觉得天要塌了。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心理上的全面投降后,邵逸凡抱着一事无成的心态去试镜、说脱口秀、当舞蹈演员、演音乐剧,反而过上了身心自由的精彩人生。
印象很深的是,素面朝天的女孩直视着镜头的剖白
“在意识到自己非常的渺小、不重要,没有能力去控制大部分的事情,我反而更有勇气和自信了。因为我更主动,也没那么害怕搞砸,毕竟我搞砸能搞得多砸呢。我哪有那么大的能量,我又不是灭霸。”
短短三句话让人无端升起勇气。
她说她没有能力控制结果,我却觉得,她很好地修炼了自己的心。在充溢着“毒气”的环境里,我们有太多人被价值取向单一的系统困住了。
我们会因为失业感到恐惧,不止是担心经济来源,还因为我们觉得只有拥有体面的工作,才配活在这世上。会因为30岁没结婚感到焦虑,不止是因为孤独,还因为我们觉得如果形单影只,就会被世界抛弃。会因为不完美感到自卑,不止是因为特质的存在,还因为我们觉得只有完美无缺了,才能得到最想要的东西,比如爱。
可我们从没想过,也许从不存在所谓的问题,是问题的前提出了问题。

没有体面的工作,就不配活在世界上了吗?30岁没结婚,就会被世界抛弃吗?拥有缺点的人,就没办法得到爱吗?
好在现实不是这样的,那没做过正经工作的梵高、一辈子没结婚的上野千鹤子、长相平平的王小波,都成就了丰满的人生。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这句话是真的。
我不愿意成为靠着别人的故事来找寻力量和答案的人,但不置可否地是真诚的故事真的可以感染人,有些东西的传染性是积极有效的,那种因为被鼓舞的瞬间都弥足珍贵。我没有想要去复刻别人的路径,但我却在别人的故事里能看到一些自己缺失的东西,于是拼凑出自己的答案。
有时候人类的问题甚至不是关于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仅仅是希望自己变得开心,可以接纳自己的好坏情绪,我们的问题不应该本末倒置,回到本质,去面对情绪的起伏,去和自己的情绪对话,如我,如你,如一起书写文章的我的编辑女孩,我们都在找办法去获得坦然接受自己情绪的能力。
只有接纳“情绪不稳定”的自己,才能真诚地看见自己。重要的是不忘记自己是血肉之躯,去接纳脆弱和疼痛,也去收获更广阔而温暖的幸福。
我们并不是永远都可以积极阳光,有时候也会觉得悲伤极了,有时候觉得无聊极了,但也度过了时间,并且书写了自己的情绪,如此我把那些负面情绪变成了过去,它们一定还会造访,下次来的时候,我依旧会鼓起勇气正视它们。

它们没有好坏,它们只是总会到来。

想要成为可以在情绪里游泳而不溺水的人,人生不是靠口号来成就的,要靠方法和反复地练习,书写就是我的练习,我也因为如此在寻找能感知自己的同类,因而获得力量。

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

👀

——

EDITOR: mialiu,面蔡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创



大Mia的时尚账号
About life, brain food, lifestyle and fashio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