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F「怒呛人生」|看东亚人发疯,然后我哭了

时尚   情感   2023-04-20 10:20   上海  

"I JUST WANNA FEEL SEEN."

“It’s selfish for broken people to spread their brokenness.“

所以我们才习惯于在别人问“How are you“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回答“I’m fine“。

可是…are you truly fine?



girlchat #111
/

丈夫问妻子,为什么她经常从保险箱里把枪拿出来?她想伤害什么人吗?他需要担心自己和女儿的安全吗?
妻子犹豫再三欲言又止地说,我在用枪自慰,因为和你的性生活很……平淡无奇。
身旁一向风度翩翩的丈夫终于勃然变色,忍无可忍地说,我可不会操枪!
真是又黄又暴,不看出处还以为是黄阿丽本人的发疯实录,嗯……不少网友都表示黄阿丽有如此精湛的表演,也许与她上段婚姻的压抑密不可分。

以上情节实际出自阿丽最近上线的黑色喜剧《怒呛人生》 。

SPOILER ALERT: 本文涉及大量剧透,如介意请关闭此页面



豆瓣8.9

烂番茄指数98%




“I see your life. 

You poor thing.”


它由A24联手Netflix出品,即现象级电影《瞬息全宇宙》之后,继续在西方背景下讲亚裔的故事,ASIAN AMERICANS。

不管是性羞耻、还是要以和为贵、对父母要百依百顺、先成家后立业、为孩子牺牲一切等传统儒家思维所造成的,贯穿普通东亚人一生的压抑情绪,都被非常赤裸、毫不美化地呈现了出来。

制作称得上是超越预期,我给剧本五颗星,满分也是五颗。

是A24的水准,也是超出以往Netflix的水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1

“The Birds Don’t Sing, They Screech in Pain

鸟儿不歌唱,它们在痛苦尖叫”


该句出自德国导演Werner Herzog的纪录片《Burden of Dreams》,暗合主人公们当下的心境。

02

“The Rapture of Being Alive

活着的喜悦”


该句出自美国作家Joseph Campbell的访谈,原句为“纯粹基于生理的生活经历最能与我们内心最真实、现实的部分产生共鸣”。剧中双方的复仇行动,释放了两人内心最原始的冲动。

03

“I Am Inhabited by a Cry

我被哭声所占据”


出自Sylvia Plath《Elm》一诗“我被哭泣所占据,每晚它都会飘出去,用它的钩子寻找爱的东西”,暗指Amy出轨,Danny背叛信仰。

04

“Just Not All at the Same Time

只是不能同时拥有一切”


出自女权主义作家Betty Friedan,对应Amy在舞台上说女性可以拥有事业、房子、家庭等一切美好的东西,实际上她过得并不容易。

05

“Such Inward Secret Creatures

内心如此隐秘的生物”


出自Iris Murdoch的小说《The Sea, the Sea》,“我们对自身思想的了解几乎都做不得真。我们都是令人震惊的装腔作势者,如此善于夸大我们重视的东西的重要性”。对应剧中Amy夫妇出轨、富美破产、Naomi暗算。

06

“We Draw a Magic Circle

我们画一个魔法圈”


出自Ingmar Bergman的电影《透过玻璃看黑暗》,描述人们的自我保护机制,会对威胁到我们现实观的东西视而不见。剧中人物都活在幸福的假象里。

07

“I Am a Cage

我是一个笼子”


出自Franz Kafka的《Die Zürauer Aphorismen》,“我是一只笼子,我在找一只鸟”,把人比作不断寻找意义的空洞容器,暗指主人公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08

“The Drama of Original Choice

最初的选择”


出自波伏娃《暧昧的伦理》,意指我们今天的选择是由我们的过去和我们成长的环境所注定的。通过了解主人公的原生家庭,我们看见他们是如何被困在黑暗里的。

09

“The Great Fabricator

伟大的制造者”


出自Simone Weil的《重力与恩典》,主要思想是为了完全接受现实,你必须经历某种形式的损失。剧中Amy的丈夫和Danny的弟弟都离开了他们。


10

Figures of Light

指路人


出自荣格的《炼金术研究》,他认为为了向前迈进,我们必须首先挖掘我们的黑暗。在本集中,误以为自己快死的两人都暴露出自己破碎的灵魂,成了对方的指路人。

每一集片头的头图和标题都由剧中演员兼艺术家David Choezh(Danny的暴躁表哥)制作,暗合本集主题的深意,味道太对了,强烈建议大家品味。

这部剧说的是喜剧,但过程真的看得我很抑郁,喜剧的外壳里面是无尽的压抑。为什么东亚人总是束手束脚,总是存在各种identity issue,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不安、各种精神内耗和自证陷阱里……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怒呛人生》里每一个在压抑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传统东方“好人”,好像真的很难不“发疯”。总是觉得亚裔看起来更平和?可看似平和的人,那都是在苦苦压抑,委屈、愤怒在被善意和本分压抑后并没有自然消失,而是在某个临界点瞬间爆发出来,毁掉他们通过辛苦压抑得到的一切,甚至包括他们自己。
但结尾压抑到极致后的疯狂与撕裂,失去一切后的挣扎与和解,还是让人从中收获了爽感。
无比爱最后一集,甚至很俗气地希望Amy和Danny在一起谈恋爱。果然我,作为一个东亚人,还是喜欢纯爱(hhhhh自嘲中)
吊诡的是,当故事主人公学会“发疯”,不再精神内耗之后,他们的精神反而正常多了。“疯掉”的人变成了虽然自私但仍保有底线的活生生的人,也治愈了过去那个表面温和实则内心千疮百孔的自己。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西方式的心理治疗,对东方思维不适用。”

一句很简单的话,被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话,道出了在西方生活的亚裔的心声,一些不言而喻,一些心领神会,一些无可奈何。那亚裔要如何进行心理治疗呢?某种程度上,我支持合理发疯,凭什么不呢,为什么不呢。

但坚决不支持road rage,很危险,生命可贵!


 ✦ 

Amy:用一生治愈童年

文章开头的妻子、女主角Amy的设定,是东亚父母都期待的那种“望女成凤”的孩子。

爸妈是没有背景的移民,但她聪明、勤奋,通过白手起家成了知名企业家,顺利实现阶级跃迁,有个身为艺术家之子的老公做“贤内助”,还有可爱的女儿。身边的同事和客人都常常对她说,我很羡慕你的生活。

可谁的生活是完美的呢?Amy生活的另一面,是无止尽的孤独和疲惫。

Amy生长在典型的东亚家庭。
父亲不会沟通,喜欢把所有事情埋在心底,直到按捺不住爆发。
母亲认为谈论自己的感受等同于抱怨,始终沉默寡言。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习惯性地报喜不报忧,从没有谁真正对谁坦诚过。

Amy青春期帮父亲隐瞒出轨的剧情可以推测出,她是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Amy宁愿帮父亲隐瞒出轨的事情,也不想母亲知道真相后,原本就支离破碎的家会分崩离析。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依赖她的丈夫和女儿,按理说她终于有了能体恤她的人,但她依然活得卑微。

George,I’m a bad person.

I’ve tried to hide that from you,because…you’re not.

You’re as good as it gets.

That’s why I fell in love with you.

实际上,她不仅要忙事业,要操持所有的家事,还要像开头那样,隐而不发地,维护丈夫的自尊心。

现实生活,我们好像很难看到抱怨性生活不被满足的女性形象,但在丈夫面前做小伏低的妻子比比皆是,不满足好像也总是女人的问题。

东亚女性似乎并没有太多“谈性”的权利,但有做个好妈妈的义务。

妻职和母职像两座大山压在她身上。

剧中的Amy几乎为女儿付出了一切,也从不在女儿面前和丈夫起争执。

剧外的黄阿丽则说:“被看作一个冷血工作狂妈妈会让你非常没有安全感,所以女儿还得由我照顾。”

可被迫的“伟大”根本是一种绑架。

No matter what I did or didn’t do that day,her love would never waver .

But she’s getting older.
And her love gets very conditional.

I expected this little child to make me whole.

When George couldn’t and work couldn’t.

可悲的是,哪怕牺牲了这么多,被Amy寄予厚望的女儿,也从没给过她无条件的爱。

“HER LOVE GETS VERY CONDITIONAL“,整个剧带给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们真的能找到uncontial love吗?

它真的存在吗?

看似“百依百顺”的丈夫George对Amy其实只是维持表象的平和,不探究内心的“好”其实是一种极致的冷漠。很多时候Amy抱怨的话还没说完,丈夫就会打断她,让她深呼吸,专注于积极的一面。这种冷漠或许不是有意为之,却显示出他的自我大到看不见其他。

表面上是为Amy好,其实从没有接纳过「真正的她」

我非常不喜欢George,看起来好像整个package都很不错,家境不错,长得不错,工作不错,但是就好像没有灵魂的空壳,看似温和其实到处都是一种不自知的消极感,所有的东西在他身上都会变得好像还不错,但绝对不是最可口的。

更何况,Amy可是说了他们的性生活是……vanilla……sry

遑论婆婆。婆婆明知儿子仰仗媳妇生活,但有她在的地方不论公私,她的地位总要高过Amy。所以她会对厨房的装修指手画脚,也会不打招呼冲进儿媳公司的卫生间,而Amy谨守媳妇的本分,永远看她的脸色行事。

东亚人的行为逻辑,很多时候不看立场,而是身份先行。因为身份固然给人桎梏,但也会给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这样一看,Amy的出轨的确有迹可循。不是给Amy洗白啊,她这样感情空虚的人,稍加引诱让她犯错简直再容易不过了,出轨可能从来都不是外部问题,一切都来源于内部,那个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正如《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的那句,

“我们所表现出的许多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其实都植根于感情上的空虚,这种空虚总是渴求有什么东西能来填补。” 


导演很厉害,Amy“出轨”的开始竟然如此浪漫纯情。

而她在走上父亲出轨的老路之后下意识地回了家,也是受到达顶峰的不安全感驱动。
她想看看母亲知道父亲出轨后会是什么反应,愤怒也好,否认也好,都能证明母亲还是爱父亲的,毕竟有爱才有期待。
母亲的反应非常平静。Amy以为她和父亲已经谈过了,母亲却表示不用谈,你和我也不用谈。

她教Amy放下,却没教Amy放不下怎么办。这种回避的态度,终于压垮了Amy,她所期望的无条件的爱,或许只存在于她的想象中。


后来出现的可怕的巫婆,那个Amy幻想出来的人,随时监督她的人,道出了她一切不安全感、压抑的源泉。


她的童年,让她觉得她只有做个好孩子,才会得到爱。



 ✦ 

 Danny:有毒的「长子气概」
男主Danny的设定,是东亚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家境一般、没考上大学、事业失败、相恋多年的女友也嫁给了别人。
西方语境下,他的身份更像是处在金字塔的底层,除了小时候被霸凌,他的白人客户表面对他礼貌,剪树枝要他拿出证书,客户妻子也可以肆意羞辱他。不过,其实我有觉得,那段客户妻子辱骂他的话,也可能是他自己的臆想,一个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的人,总是会有更多的不安全感。
两种身份叠加下来,却没有哪个能真正得到认同,于是日子过得更显压抑。
生活艰难,Danny却心比天高,因为他身为家中长子,他默认自己要承担更多。即使疲惫又绝望,他也想把爸妈接到美国定居,想照顾身边的人。
他是父母眼里的孝顺孩子,弟弟口中的老好人,前女友心里念念不忘的人。
看得出,Danny是个擅长“做人”的人。但这种“会做人”不是白做的,目的是得到认同,代价则是不断压抑自己、付出很多。

剧中有个有意思的情节,是Danny以吃饭为名找表哥要钱,可他刚一开口,对方就大声嚷嚷说饭还没吃就要钱,惹得所有人都看向他们,只能低三下四地道歉。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才会轻易被“不要脸面”的表哥拿捏。


结果就像弟弟Paul对他的评价,“除了他自己,他对所有人都拼尽全力,我看得出他有多不快乐。”


对待男性,他也喜欢攀比,争强好胜,虽然盼着兄弟好,但更盼着兄弟没我好。所以为了掌控家里的大局,他宁愿使用下作的手段折断弟弟的羽翼,也要拉人垫底。


在最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是Danny扔掉了弟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其实如果弟弟当初念了大学,而不像现在变成游戏宅,Danny至少会多一个助力,帮助家里早点过好生活,可是他没有。


对待女性,他缺乏尊重。初见Amy时他误以为对方是嫁入豪门的米虫,表现得既厌女又恐弱,其实自己也不过是掉入自证陷阱的、物化自己也物化他人的可怜虫。


后来父亲希望的立业他没做到,母亲希望他找个韩国女孩结婚生子他也没做到,一连串的失败加上放不下的功利心,一度导致他想自杀,这是结构性的恶的代价。但即使最难的时候,他也没想过人生还有不一样的活法。



其实不一样的活法弟弟早就告诉过他了 👆。


这是父权的傲慢,也是父权对人的压迫,更是在很多东亚长子身份的裹挟下产生的毒。大家都希望证明自己是强的,却没想过如何面对失败,没想过哪怕不是最的人,也是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


以至于某次Danny对表哥抱怨,“这一切有什么意义?我总是做正确的事,看看我的下场”,而表哥简单地把Danny的不幸归咎为“你人太好了”,间接导致Danny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是从始至终我都觉得Danny是个“好人”,这样的描述好像很幼稚,可是我就是会对他有多于常人的理解和共情,我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也可能是因为Steven Yeun的表演很打动我?
就是很希望Danny可以幸福,可以解放自己,可以真的快乐起来。


 ✦ 

Others:病态压抑下的爆发与反击

除了男女主之外,其他配角的生活也各有各的压抑。

George是妈宝男,看起来是个健全的男人,实际上是个巨婴。事业看起来体面,实际上是个草包,对内看起来是个好老公,但是他根本不懂人,只会把鸡汤和正念挂在嘴上,连想要出轨的姿态都挺窝囊的,这个虚弱的男人不论在经济还是生活都严重依赖妻子,但他还是抹不开“男人”的面子,希望通过做点什么证明自己,精神出轨的闹剧就是如此。

嗯,他就是全剧最不喜欢的角色,甚至就算他看起来蛮帅的,但这样的性格,对我来说毫无性吸引力。简直就是性转版的白莲花。

George的妈妈、Amy的婆婆看起来不可一世,拥有巨大的ego,其实并没有收入来源,为了满足虚荣的生活方式,宁愿帮出轨的儿媳遮掩,也要保住他们的婚姻。她的心里大概充满了危机感,所以常对Amy挑三拣四,因为压制能让她找回力量,对儿子家装潢的挑剔也基于此。

她无法创造新的价值,于是以艺术家老婆的身份不停地创造价值,反复利用这一种身份,她充分的保护着George,同时也“埋藏”了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但她很清醒,知道自己儿子是个废物,需要一个厉害的老婆。

所以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评断Fumi,是聪明人,但也是制造不幸的人。

外表光鲜的闺蜜Naomi,身份是全职主妇,但内在却不认同主妇的价值。她会担心别人因身份瞧不起她,所以看到事业比她成功的Amy发表优绩主义言论时,她不够优绩的人生被比出了巨大的空洞,那种不安导致她需要把自己塞进行李袋里,化嫉妒为恶评来维护自己的价值。

现实生活里很多人不也这样吗?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本质是值得被爱的,所以不快乐,又因为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快乐起来,于是热衷于让别人不快乐。

剧中有个有趣的情节是,Naomi和George一旦被人认可,都会尽可能地释放善意,做些取悦对方的举动,看起来有些可怜。归根结底,他们的自我评价并非来自他们自己,才会被别人的夸奖和批评牵着鼻子走。


投资人,剧中几乎唯一戏份比较多白人,她的身上存在着无数的隐喻,都是对资本主义的刻画,她昂贵的皇冠收藏,永远高高在上游刃有余,总是知道怎么玩弄人心,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比如月亮椅。不过编剧挺狠的,她的结局过于血腥,但何尝不是隐喻,那些傲慢,那些姿态,那些ego,就好像是《悲情三角》的延续,一种抨击,许多讽刺。

而Paul,一个傻弟弟,很单纯也挺幼稚,但不是真的傻,如果他没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能会更快乐,但也许也就没这么单纯了,因为他哥哥总是希望弟弟在身边,会照顾弟弟,但也希望弟弟不要比自己好太多。




 ✦ 


大东亚集体缺爱症候群

UNCONDITIONAL LOVE?



只是看看他们,再看自己,不难发现我们每个人身上好像或多或少有他们的影子,就像Amy拼命逃离原生家庭,却发现自己和父母越来越像一样无力。

因为这个影子来自东亚人共同的脚本,那就是如果你想要得到爱,那你就要先做一些事情来交换,原来unconditional love真的不存在,我们以为的父母无私的奉献,夫妻间的妥协,都在以一种更为猛烈的方式反噬。

每个人都为了表面的平和和体面,选择看不见那只房间里的大象。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我们害怕展示真实的自己,因为你觉得没有人会爱那样不完美的自己,于是我们把负面情绪藏起来,把真实的想法藏起来,伪装成完美的模样等待被爱。

“I can't tell anyone your secrects.

How come ?

Because no one would love you.”

那种感觉,就像每一分每一秒,周围都充满了无形的目光,它盯着你、审视你、评判你,要拼命努力达到它的标准才能得到一点点爱。它规训你、调教你、可仍有一点点爱滋养你,让你被频繁伤害的同时还有一点期待。「爱都是有条件的」这个程序就这样被植入到我们的脚本里。


Do you really think it’s possible…to love someone unconditionally?

you know, there must be some point where…where we all, like ,

fall outside the reach of love,right ?

Like,the mistake is so big and then…

And then the love has to stop.


于是我们变得谨小慎微,自我怀疑,总会下意识讨好别人,遇到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容易慌到不知所措。我们以为是自己心态不好,其实那些慌张都源自我们内心深处不被爱的恐惧。

我们的人生看似总在做出不同选择,但殊途同归不过是在运行同一个脚本。

小时候要好好学习,要获得某种成绩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所以那张不及格试卷上,常常沾满担心无法被爱的泪痕。
好不容易成年了,女性要卷美貌身材,男性要卷经济实力,要在某些维度达到优秀才能得到他人的爱。于是卡着尺子把自己塞进标准里,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比他人更苛刻,就好像只要我对自己够狠,就可以不被任何人诟病。

后来进入职场,要扮演好工作者的角色,做事认真负责待人温文可亲,总是优先考虑领导和同事的感受,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爱。为此在酒桌上咽下很多不得已,那些辛辣的液体淌过了胃里,却流不到心里。



等到终于组建了齐备的家庭,男性要赚钱养家,女性要做个“好妻子、好妈妈”才能得到家庭的爱,为此不得不牺牲很多精力和睡眠。



相对而言,现代女性的脚本更难。要边工作边坚持母乳喂养,要在下班后准时和丈夫共进晚餐,还要被莫名其妙的责任心推着走,只是在度假时请了保姆,心里都可能自我折磨一番。


就不能和残酷的生活握手言和吗?我们真实的需要原本不多。可是无论社会家人朋友都告诉你不能“堕落”,几大碗鸡汤灌下去,虽然好像有哪里不对,但大家不是都这样过来的吗?


于是我们安慰自己。有人觉得结婚了就好了,有人觉得有钱了就好了,有人觉得有孩子了就好了。可是孩子、伴侣、下属、同事、朋友、父母、长辈,越来越多的角色搅在一起,每一个脚本都要符合期待,每一种爱暗地里都标好了价格,我们拼命压抑着为自己而活的想法,直到全面奔溃。


“I want to blame my parents…
But I think it’s just me.”


太辛苦了。



可我们压根不知道怎么跳出循环,只好一代又一代地把错误的决定传递下去,让所有人成为张爱玲笔下“专政的魔王”与“好意的傻子”。


You know our body absorbs nutrients,

and then pisses and shits out all the bad stuff?

What if we’re doing that to babies?

Like they just ,like,piss they trauma down.


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我们还延伸出了一套量化幸福的标准,心甘情愿成为优绩主义者,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物质和名望,达到世俗意义上的优秀

像Amy,住大房子、开豪车、一家子整整齐齐,像电视购物里刻画的一样完满,实际却压力巨大,没时间享受生活。她的女儿感受妈妈的痛苦,也间接患上了焦虑症。原来拥有金钱地位,也无法粉饰太平。

而像Danny这样努力生活却还是无法适应的人呢,没人想过他要如何自处。于是在绝望之际,他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Everything fades.
Nothing lasts.
We’re just a snake eating its own tail.

所有的一切都会消亡,没有什么可以永恒。就算这是现实,但这样的现实未免太残忍,也许还有一条路可以走,一条不会终结的路,但那到底是什么呢?



明明一直在做“正确”的事,但不管有钱没钱,我们都没得到过真正想要的理解和爱。

明明一直渴望无条件的爱,但除非戴上面具,否则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亲密关系。


明明一直在努力挣脱,想和他们不一样,但最后连爱与被爱的方式,都和他们这么像。


像忙忙碌碌的蜂鸟,奋力挥动翅膀,精疲力竭,却始终找不到落脚地。
I don’t want anyone to see who I really am.
I couldn’t tell him a lot of things.
I think when nowhere feels like home,
You just retreat into yourself.
But George and June feel like home,right ?
I don’t know.

好像也可以理解,毕竟连我们自己都没关注过诸如生活品质、健康状态、工作热忱、人生信念,这些真正能给我们带来自爱与幸福感的东西,不是吗?


或许从一开始,我们想追求的目标就错了,追求目标的路径也错了。


在《怒呛人生》的最后一集,Danny和Amy吃下致幻浆果后,终于向对方暴露了各自的伤口,然后Danny对Amy说,“我看到了你的人生,你这个小可怜,你想要的只是不再孤单。”

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一样,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又悲哀又释然,因为这个情节的设置就仿佛在说,东亚人不到撕裂到崩溃的时候,都说不出心里最压抑的那句话。其实那句话不过是:
“It's a universal truth that people need to be loved.
人人皆需要爱,举世皆然。”
我们这么努力,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为了爱与被爱,以及有足够的条件以支撑我们的爱与被爱。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被爱护。

剧中Amy从没遇到过无条件爱她的人,于是会说,“一定有某个瞬间,我们感觉被爱排斥,是吧?比如犯下严重的错误,然后爱就消失了。”


可是基于条件生成的爱,基于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原本就再正常不过。


只是我们太容易用一套标准混淆所有事。


在职场,优秀的条件的确能让人获得喜爱,但在情场,优秀的条件让人获得很多关注,却不是真的爱上。


爱其实和金钱、地位、优秀的条件并不直接挂钩,它只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本能。
就像有朋友告诉我,他爱过条件好的女生,也爱过条件不好的女生,她们的共同特征不是条件如何,而是被爱。

所以结尾的那个拥抱才如此顺理成章。

因为它摒弃了所有外在条件,纯粹到只剩下两个彼此接纳的灵魂,就像豆瓣网友@ccdf成的那句评论:

“她抱着他,就像她终于抱住了自己。

他回握了她,就像他终于肯给自己一个深深的原谅。”


整个观影过程对我来说只能用depressing来形容,但我还是被它吸引着,直到最后一集,我哭了。


老实说我已经很幸福了,虽然也总是在扮演好女儿、好同事、好朋友以及好女人,但我从小到大都可以跟爸妈进行对话,有质量的对话,有时候是以母女、父女的身份,有时候也可以仅仅是人和人的对话,甚至可以无话不谈,关于性和人性,我们也可以谈论。


但是我还是哭了,好像不管如何,总有一些压抑和创伤在我心里不具名的角落,我骨血里的那些来自于规训的“不自由”,不管我再怎么对此有所审查,我依旧无法完全的释放自己,总有一部分是被困住的,而这种状态里的自己是无限孤独的。


I just wanted to not be alone.

我的潜意识里一直在寻找那个能接受我worst的人,可事实上我连展示自己worst的勇气都没有。


当我看到Amy和Danny最后的对话,最后的拥抱,最后的和解,Amy成了Danny,Danny成了Amy,他们从路怒开始,刺激彼此发疯,她的疯催他疯,他的疯逼她疯,互相伤害的同时痛快释放,彼此见证最不堪的、破败的、不体面的人性,赤裸相对,就好像是彼此的镜子,最厌恶的人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理解自己的人,曾经的厌恶也好像只是自厌的投射。




可是当你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一个跟你一样破败不堪的人,和你一样想要发疯的人,别人眼里你们都是老好人,只有在彼此眼里对方就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人”,终于你像是找到了同类,feel seen,你终于不孤独了。


甚至这让我觉得被看见真实的自己,就等同于得到了爱。


好在电视剧只是电视剧,我们普通人不需要疯到这么自毁的程度,才能得到爱(爱从来都是爱己而后爱人),并且过上自己的生活。

它其实只需要我们在必要时合理“发疯”就可以。也就明白为什么近些年“恶女”形象大行其道,都主打一个以牙还牙,以直报怨。

她们跳出评价体系,合理发疯,做成了我们一直想做但没做成的事。让人看见,原来所谓发疯,不是毫无底线,是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生存手段,在争取可以施展拳脚的空间。



“Maybe normal people are just delusional fucked up people.”


让我们一起“发疯”,发疯也许才正常,谁不压抑呢,其实好人都压抑吧!所以“好人”更需要发疯,才可以继续做好人。

至于他人的评价,那些所谓的“好人”,不过是对他者有利的人。而人们之所以对发疯的“反派”这么忌惮,有时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奶酪被动了而已。

既然如此,教会善男信女为争取利益露出不那么好相与的一面,总比教他们忍气吞声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谐与公平。即便它要我们牺牲一部分口碑和人际关系为代价。

仔细想想,我们总不能给生命以周全,所幸不如先紧着自己的圆满,追求真正想追求的东西,至少能获得精神上的安宁。

我的小可怜,面对如此爆裂的狂风,至少我们还可以尖叫着发疯,证明自己清醒、勇敢地活过。

“I SEE YOUR LIFE, YOU POOR THING.

ALL YOU WANTED WAS TO NOT BE ALONE.

YOU DON'T HAVE TO BE ASHAMED.

IT'S OKAY.

I SEE IT ALL.

YOU DON'T HAVE TO HIDE, IT'S OKAY.”

没关系的,你并不孤独,我们都不完美,我们都渴望被看见,你可以“发疯”。

Does unconditional love truly exist?

I don’t think so.

We all need to make effort for love.

Reference:

1. What’s the Meaning Behind the ‘BEEF’ Episode Titles?
https://www.netflix.com/tudum/articles/beef-episode-titles-explained

👀

——

EDITOR: mialiu ,面蔡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创


大Mia的时尚账号
About life, brain food, lifestyle and fashio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