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如何度过容易感到“失败”的30+

时尚   情感   2023-11-25 10:24   上海  
girlchat #118
📖
。/ =
降温了的上海,街上有热闹也有孤寂。

周五晚上跟两波朋友碰面吃饭聊天,有人想离婚,有人想结婚,各有各的苦涩和烦恼,最终都回到如何赚到更多的钱上。都是对生活和事业有追求的人,于是才有了烦恼,被理解的、不被理解的烦恼,那些烦恼也都具象,无非是人间故事。

都是三十来岁的人。

那些聊着宇宙和风月的年轻人们,都回到了现实里,赚钱能力几乎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衡量,有理想和意义感的人越来越少。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大家都是想在生命里做成一些事情的人,为自己留下痕迹,从而获得财富的人。
我的三十岁头两年也顺遂也明媚,直到这两年开始感到一股巨大的后坐力,那些来自过去的自己的决策、过去自己的清高、过去的自己的天真的后坐力。也有环境使然,但我不能怪环境,开解自己可以,解决问题不能用这样的思维。

小时候的自己可能以为自己的三十岁是尘埃落定的年纪吧。结婚了,该有小孩了,事业明朗了。现实呢?我如今依旧单身,事业在重新部署,一切都变得不确定起来。

三十岁好像确实有什么东西开始发生变化了。
它带来的改变不是瞬间发生的,甚至可以说三十这个数字也不重要,但人生总有一两个节点是要“度”的,是自我选择和社会时钟之间的拉扯,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匹敌。女性更甚,终究要面临生育年龄的拷问。

那些放弃了生孩子这个念头的人总是更自由,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纵眼当下,看似有很多选择,可结可不结,可生可不生,但反而会因为太多选择和内心的迷茫,以及周遭无法统一的声音陷入焦虑。
A person often meets his/her destiny on the road he/she took to avoid it.
人总是在试图逃避命运的路上遇见自己的命运。
你当然可以看着网络鸡汤大喊年龄不是事儿啊,干嘛搞年龄焦虑。回到现实生活里呢,真的可以完全脱离生命年龄这条单向时间轴去度过人生的又有多少。我是俗人,我矛盾,我纠结,我承认。

大多数人
不论性别,只要到了三十岁,多少都焦虑着。就好像他们身上挂着隐形的锣似的,路过的人看了都会忍不住敲打两下,“笃笃———咣咣”,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平静的人生大道上总是充满震耳欲聋的回响。
我是没有遵循社会时钟的人,而我并不是少数,尤其在上海,形色各异的人群中。在《第一封信:“加州的黄昏来得更晚”》一文中写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是来自于我们自身偶尔对于个人社会角色的不适性。”
可是不管我有多少书,悟多少道理,终究还是社会里的人,一个小小的人,我是环境的动物,环境终究会作用于我,这个作用和我自己的内驱力时而打架时而相合,于是我入世也出世。

仔细想想,困扰我十几年的不过是我这入世又出世的个性,说不了场面话的自己,也有玲珑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我cynical,我批判,我自我矛盾也自我批判,但最终还是能找到爱自己的理由,自我圆满。

无所谓社会规训的同时也在感受着中年危机对我的影响。但我这人有点好,就是心态好,或者说我转化自身能量的方式有很多,所以才有能量来书写。

回归书写,写你,写我,写我们的烦恼,一起度。

很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自己的表达,我好像真的来到自己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我不想要有任何挑动情绪的表达,尽可能保留真诚的方式,竟然是不写,因为我也没有答案之书。

我迷茫,但我也充满希望,所有的矛盾在都我身上发生,我是被这些矛盾裂变出来的我,生命也因为如此而变得有趣。

30s is not the new 20s.
面对现实。


read read
☕️

PART. 01 / MIDLIFE CRISIS

中年危机| 是条神秘的“微笑”曲线

某天读到《经济学人》一篇题为生命的U型弯:为什么中年之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快乐》的文章,才总算确认,中年危机的存在是真的有科学依据的。

那篇文章强调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事实:

我们对中年的生活有所不满,但之后也会更快乐。

按年龄划分的全球平均生活满意度

Source: 《The Happiness Curve: Why Life Gets Better After 50 by Jonathan Rauch》

就像上面的这张图所示。30岁到50岁的曲线一路下滑,但50岁之后反倒会回升。

不止经济学家,根据心理学家、神经学家和其他人的研究,U型幸福曲线是真实存在的。它在许多文化和国家中都可以观察到,甚至在对收入、性别、教育、就业、婚姻和健康等进行筛选后仍然存在美国记者 Jonathan Rauch 补充道)

不排除小部分例外,但这条和蒙娜丽莎一样神秘的“微笑”曲线,的确更接近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路径。

究其原因,三十多岁通常是我们第一次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提出质疑的时候,也是我们由此产生失望的时候。

如果说二十出头时我们的职场弹幕写的是“公司是我家,我要为事业奉献一切”,到了三十岁可能就成了“好想提前退休,去过我想过的生活”。

成长不就是,我们越来越能清晰地望见自己能力、资源、背景综合起来所能够到的顶点。曾经那个不知天高地厚、叫嚷着要“长大后掌控自己命运”的小姑娘,也终于活成了一个疲惫、世故、却又无可奈何的普通人。

德国经济学家 Hannes Schwandt 等研究人员将这种下降解释为,预期与现实不匹配。当我们三十多岁时,对生活满意度的期望会变得更加苛刻,对成功的定义也更加狭窄。

部分原因可以用经济学家所说的“享乐跑步机”来说明。当我们把自我价值建立在金钱、权力和声誉上,到头来只会忙于从一个目标奔向下一个目标。但不论跑多快,都无法抵达终点。

我们被困在虚妄里,却误以为只要再跑快点,就能获得自由。

客观环境影响当然也是有的。记得许知远采访韩裔日本作家姜尚中,姜尚中谈起现代人普遍的、层出不穷的烦恼:

「我上学时以为,如果韩国和日本一样富裕,一切问题就解决了,但我之后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现在的韩国就像日本一样,出现了很多社会病态现象:自杀率高、个人身份认同出现问题……用复杂一点的词来说,就是“失范”,即道德沦丧,“烦恼”成了新的关键词。」

想想也是,如果拥有财富、美貌和名望就能获得幸福,那也不会有那么多明星抑郁自杀了。
但《经济学人》在那篇文章的最后指出:
「神奇的是,最低谷之后,虽然人逐渐失去青春的活力、睿智和容貌,但人们在变老的同时却得到了他们一辈子都在追求的‘幸福’。
调查显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行为也不一样。老人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更善于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他们也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更能接受不幸,也没那么容易生气。可能因为老年人更接近生命的尽头,他们已经接受生理上的变化,所以他们更知道要为当下而活。」
未来并非一惨到底,而是仍有盼头。只是度过中年危机并不容易,考虑到退休时间不断延后,危机持续时间可能更长。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要怎么调整预期,安全度过30岁之后的漫长生命呢?

秋天的公园还是绿


PART. 02 / MIDLIFE CRISIS

中年危机| 如何度过容易感到“失败”的30+


职场中年危机、找不到人生方向、身为女性无法规避的生育年限......每一个问题都复杂且艰难,想要改变都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没有什么万能的答案,就算真的有,脱离实际给出的建议,也难免有种何不食肉糜的傲慢

记得有一次去杭州法喜寺,刚拜会完菩萨,抬眼就看见出口的山门牌坊匾额上赫然写着“莫向外求”四个大字。也不知是劝诫还是讽刺。

“莫向外求”是什么意思呢。毕竟人生有那么多实实在在的痛苦。身边的很多人,有的拥有很多财富依然很没有安全感,有的时不时担心自己会孤独终老,有的陷入一段冷漠暴力的婚姻,却不愿做出改变。

每一个看似沉默平静的普通人,心里都藏着汹涌跌宕的风浪。

所以佛陀说,众生皆苦。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寺庙里都挤满了长跪不起的年轻人,个个满脸虔诚地在求着财运、健康、姻缘或解脱......难道这些真实的困顿,是一句“莫向外求”就能改变的吗?

洱海的光

直到某天听到心理科普作家 Steve 在播客里说,“任何外力想要影响你的命运,一定得过你自己那一关”。

慢慢地,好像才理解了它的意思。

有人拥有很多财富依然很没有安全感,有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有人不管单身与否都拥有好好生活的能力,有人身边热热闹闹环绕者众多,却依然觉得寂寞。
拥有更多未必平静,拥有更少未必不幸,人的一切想法都是内在对外在世界的投射。一如史铁生《务虚笔记》的那句,“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

人不过是在找the meaning of life,life's work(生命之业),终于有点年纪才开始意识到20多岁在乎的很多事情都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却还求而不得,于是感到危机,似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是好事,因为这种意识的摩擦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反正我差不多想通了,最近发现我都I人变E了。
世界的确变幻莫测,人类的力量过于弱小,小到掌控不了命运的际遇。但仍有无数智者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心的力量可以很大很大。
想起蔡崇达的小说《命运》中的阿太。自幼失去父亲,被神婆断定无儿无女无人送终。好不容易出嫁了,母亲在她甫一出嫁的时刻告别人世。此后历经战乱、诀别、灾害动荡......命运对她从未有过心软的时刻,可面对巨大的无常,阿太咬牙抵抗,从不曾向命运低过头。
按照世俗的标准,她在芸芸众生里也属于时运不济的一个,一生大部分时间孤苦无依、生活清贫、孩子亦是抱养来的。可同样是这个身无长物的女人,依靠自己单薄的身躯,在动荡岁月里艰苦谋生,拉扯大了三个孩子,最终也成为了自己命运的母亲。
这是一位普通女性在那个年代能做成的最英雄主义的事情。

我的书房

1.
视之为正常
Consider it normal.

将低谷视之为正常。

即从30~50岁,感觉焦虑、与社会缺乏链接、看不到工作的意义、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这种状态很正常,不止你我,任何优秀的人都会遇到,因为生活满意度本来就是呈现U型。

它并不是一种“失败”,只是一种正常的发展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人倾向于追求稳定,但“追求稳定有时会让我们让渡自我的主体性,甘愿做满足工作需求、关系需求的工具”。

所以在这个阶段,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感觉,不委屈自己,拒绝不想要的,也懂得什么是重要的。可以是成家立业,但设立新目标要实际。可以是保持独身,但要多花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周围的环境很重要,看山看水看世界很重要。

办公室女孩蔡蔡,在旅行期间遇到一位老先生。老先生看起来50来岁,满头乌发,腰板挺直,精气神极佳,跟着旅行团特种兵式旅行竟然也未见明显的疲色。后来闲聊才知道,老先生竟然已经83岁了,向他请教保养秘籍,旁边的阿姨热心地凑上来插话,说他主要是善良和心态好。

善良,意味着为人宽厚,遇事少计较。

心态好,意味着一个人拥有充沛的应对短期困境的心力。习惯性陷入情绪的人很难意识到人生是场长期的赛跑。

将低谷视之为正常,保持善良和好心态,人生长着呢。

2.
打破自我批评

Breaking down self-criticism.

我是特别容易自我批评的人。

但我发现批评的意义不在于批评本身,在于创造一个更好的方案出来。

我们总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树立好形象,所以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分享的都是积极美好的一面。时间长了,自己看人家,也常常对别人100%的美好生活信以为真。

谁家新买了大房子,谁又生了大胖小子,就好像人是赚钱或生育的机器,不是物化他人,就是贬低自己,相互攀比造成的身份焦虑是造成中年挫败感极大诱因。

“不是每个芭比都需要成为女强人”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富足不能比较、高质量的情感关系不能比较、主观的幸福程度也不能比较,忽略了这些不可量化的维度,便是将幸福的手段错当成了目的。

成长的另一面,是学会自我肯定。

一如杜素娟教授《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一书中所说:

「什么叫成长?我们成长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你要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去完善它;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工作——你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好。很多年轻人就像奥赛罗一样,这件工作一点儿都没做过,从来没有去发现过自己的好,只知道自己哪里不好,而且对此耿耿于怀。」

为了做到这点,减少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是个简单易行的法子。

3.
活在当下

Live in the moment.

之前在B站刷到一个名叫《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科技发展有点太快了吗》的视频,很简陋的动画,配上三分多钟的吐槽,竟然有高达600多万的播放量。

印象很深的是视频里UP主犀利又饱含无奈的吐槽:马斯克承诺2026年人类会上火星,我家政府承诺2026年会通地铁,我经常觉得我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

思考了很久,觉得视频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创作者精准捕捉到了大众的情绪,一种普遍的、对于未知的恐慌。

这正好契合了姜尚中的那句,“社会越是向前进步,个人的存在问题越是尖锐”
科技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往往并不成正比,相反很多时候,它还加剧了紧张,致使我们对当下不满和对未来失望。
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没在当下具体的事情上。
YouTube UP主@Sprouht曾在街头采访过一位67岁的老人,为年轻人寻求建议,老人的回答是,“别把生活看得太重,不要有焦虑烦恼之类的情绪,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

运动、正念、冥想、亲近自然等一切让人关注当下的方式,都有助于我们拥抱生活,获得宁静。



4.
分享你的困境

Share your dilemma.

姜尚中的《烦恼力》里有个观点,文明越发展,人们的孤独感就越强烈。

想到《Beef》里的Amy,Amy接受采访时话里话外不曾提到过她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孤独和压抑,而是顺着主流的期待,塑造了一个大众想象的超人女性形象。

记得当时看剧的时候,屏幕里Amy的笑脸越是看起来阳光灿烂,越让我不停冒出“高处不胜寒”的想法。因为这些人推动了国家的富强,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但他们越是维护主流,不暴露自己的脆弱面,同时也越容易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孤独是非常反人性的。要打破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人相交,秘诀在于学会分享。

虽然没有人希望向别人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但独自一人经历困境无疑是最糟糕的方式。其实真的遇到困难了,找家人或朋友倾诉,也许一顿夜宵、几瓶啤酒就搞定了。

尤其是找更为年长的、经历过曲线的人倾诉,有些事儿不是事儿,是事儿的也会过去,时间无情会冲淡一切。

5.
警惕剧烈的变化

Be alert for drastic changes. 

警惕“赶紧让这一切结束吧”的想法,这很可能让我们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

即便要做出改变,也要确保改变是顺其自然的,而非为了改变而刻意违背内心去改变,导致一切越来越糟的。


6.
寻找你的压舱石

Finding your ballast. 

很喜欢《命运》里压舱石的意象,每个人的人心里都有一片不停翻滚的海,而情绪是其中翻滚的浪,我们的魂灵如果没有被像压舱石一样的东西压住,就会被翻滚的浪头拖向海底深处。

压舱石之于魂灵,就是泥沼里熊熊燃烧的火,黑暗中生生不息的光。

有人的压舱石是某个具体的生命,有人的压舱石是某个不被理解梦想。

像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的一位98岁的南京图书馆退休专家,一辈子做善本修复,他的压舱石就是每一天都能把《黄丕烈题跋集》做完一点点。这位期颐之年的老人家面对镜头时,眼睛里仍然有光。

其实压舱石是什么都无可厚非,关键是这块大石头,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世俗标准的时候不受别人影响。

人要有可以维持一生的爱好,一个可以滋养生命,有质量度过时间的爱好。效率被高估了,闲暇被大大低估,我们不是被拥有什么而塑造,我们是被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而塑造。

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课题。即使别人认为我们不够成功,但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压舱石下积累了怎样的东西,知道自己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够了。他们不是我们,不清楚我们身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所以才只看到表面。但这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清楚“向往的生活”长什么样,并愿意为之全力以赴。

活在自己的时区,永远都准时。

“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要学会在雨中起舞“,很简单的道理,随处可见的一句话,但配合你的心境,却能突然让你释然,自己当下应该如何找到力量和支点。

这几年“躺平”的声音一直层出不穷,发声的并不是真的要躺平的,而是抒发情绪,因为真躺平的人早已沉默,其他人不会听见。很多说着“躺平”的人,其实都在以区别于世俗成功的定义,探索生活的真相。

我的女性朋友A,30岁未婚,决定先生孩子。女性朋友B,20多岁时不论工作还是感情一直在试错,30岁后一边直播一边考研,还在寻找人生方向。男性朋友C,在30岁出头的年纪辞去国企的工作,艰辛创业,积极相亲。

他们活在真实的生命里,自己的时区里,因为别无去处。

生命很长,做个长期主义者,三十岁生命才开始不久。感到任何一种危机和焦虑都好,不被年龄捆绑,但也别忽视年龄带给人的影响,鸡汤虽好,喝多了也是要上火的。人都是差不多的人,情绪都是差不多的情绪,际遇有不同,但最能让人各异的是处理问题和生命的意识和思维。

鸡汤和味精汤可能都是同一碗,但每个人喝到的东西不同。

“保持乐观,
相当于增加25点智商”,这是来自凯文·凯利的人生建议,无处论证,但我特别相信。

最后分享《返老还童》里的一句台词,送给我们自己——

做你想做的人,

这件事,没有时间的限制。


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

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

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

我希望,你为你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

我希望,你有勇气,从头再来。





Reference:
1. Have we actually failed if we’re not ‘successful’ by the time we hit 30?
https://www.welcometothejungle.com/en/articles/have-we-actually-failed-if-we-re-not-successful-by-the-time-we-hit-30
2. The Little Known Happiness Curve
https://www.here.life/blog/the-little-known-happiness-curve
3. 经济学人:人变老的同时,也变得更幸福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190/
4. The Happiness Curve: Why Life Gets Better After 50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587368/


👀
——
EDITOR: mialiu,面蔡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创







大Mia的时尚账号
About life, brain food, lifestyle and fashio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