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女时代,无限与有限

时尚   2024-10-24 10:53   上海  


秋日是步入理性的时节,但我想要理性的浪漫。

“很多时候,你只是想过好当下的生活,吃好饭,睡好觉,醒来可以喝杯水让肠胃苏醒,运动一会儿把其他的内脏也都叫醒,然后看书吃饭见人,如此反复,在日常里看见自己和世界,看见风和夕阳,看见小猫和小狗,就挺好。

没有觉得自己超前也没觉得自己落后,因为在独舞的时候,就算跳错了也不会有人发现,没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任何参照物,但这个世界只要我参与它,它就在不断地提醒我——你落后了
(内心OS from who?),你该追赶了,你需要努力辩白、自证才能享用平静的生活。
可是,我只是34岁了,我不是死了,我不是绝望了,更不是放弃自己、放弃爱、放弃这个世界了。

我充分体验着生命,没有向任何一种约定俗成的人生妥协,得不到掌声没关系,人生不需要观众,但是如果你观看了我人生的一隅,可否请你只是看看,不要伸出手指,我不需要安慰也不需要怜悯,我只需要我们都可以在天空下自由地生长,或者不生长。

这是一个我感觉自己还有无限可能的年龄,全世界都在向我敞开,对,只要我觉得还有无限可能,它就有无限可能!

最后还是忍不住抱怨,为什么在中文的语境里,年龄如此敏感也如此急迫,三十多岁的单身女人,好像总是被什么东西鞭笞着,女人好像都是直接从少女蹦到了已婚妇女,中间似乎没有缝隙留给我们这种人。

想要有更多生长的空间给我们这种人,我们是哪种人,我们是所谓的“中女”,一个标签是一种束缚,同样也可以是一种命运的共同性,我们为这个群体辩白,于是以后更多的女孩儿,比如我的女儿,就可以更自由了。“

“而如果你不去思考的话,你很可能就会沦为已有陈词滥调的传声筒,即便是些已颇具见识的陈词滥调。”
—— 苏珊·桑塔格

🦓

我,34岁未婚未育,现居上海。

我不是慢慢变成中女的,我是一觉醒来变成中女的,突然有了这样的觉悟,不是自己的感悟,而是周遭的赠予。

中女,不是少女,不是妇女,不是老妇。

中女是在中间的年纪,好像是对女性年龄感这件事更中性且积极的表达。我从来不渴望永远18岁,看到生日时候有朋友祝福”永远18岁“会觉得很尴尬,但也会微笑说谢谢。

现在的我,在打扮自己和感知自己自己的时候,也有分裂,就像我就算我打扮得像个少女,但绝不会用少女的方式感知自己的身体和身份,因为没必要,天然地我纯真且成熟,一切都顺其自然。

自然——是我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one of。

在具体的生活里,对年龄的感知力是模糊的,人会产生许多错觉,在不被提醒的情况下,也会对年龄失察,尤其会失去贴在年龄上的标签的感知力。

我只是觉得自己30多岁,又老又新,我在具体且充分地生活,穿越悲喜,没感觉到老了,也没感觉自己有多年轻,没觉得特别来不及做什么,也没觉得后悔做了什么。它只是在中间而已,所以偶尔会偏左,偶尔会偏右,你可以自由穿梭。

但「周围」「身边」「舆论」不断提醒着我,你已经是中女了。

于是就来到了我的「中女时代」。

虽然我觉得自己是中女了,但并不知道中女的定义。

我百度:

中女,又称大龄单身女性,是指已过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仍未结婚的女性,尤其指有经济基础的一群。常见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广义上指30岁以上的大龄单身女性,又专指30岁至40岁的未婚单身女性(在中国大陆,也有人定义为28岁至35岁,因为28岁以上,已可以自动退出共青团,35岁以上才首次生育的女性已属高危年龄段),有时也包括上述年龄层的离婚妇女和寡妇,不过通常指的是从未结婚的。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在简中的舆论场里,中年、中女、大龄怎么来得这么早?
虽然我已经感觉到大家不会在明面上给三十多岁的女性加上人老珠黄、剩女的标签,但还是不够,非常不足够。私下、语言的缝隙里,他们还是觉得三十多岁不结婚的女人,多少有点问题,值得反思。

但也不认为中女就只能是未婚的、单身的那些。

英语把这类女性称为Spinster,这是因为19世纪的欧洲未婚女性经常在家中纺纱。

这个单词也不友好,它更多在过去被译作老处女、老姑娘。为什么要用女性的私生活状态来指代一类人?

于2000至2010年代,这群女性是生于1970年代(Seventies)依然单身(Single),陷于结婚对象选择面变窄,高不成,低不就的进退维谷局面中(Stuck)的女性,所以又称3S女郎。

有时也被称为三高女性,即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因为根据民间ABCD理论,往往处在女性金字塔顶端的A部分女性,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3S女郎,尽管其中的第一个S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我们不再适应,但single and stuck多少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但是难道不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就不可以是“中女”吗?

中女被贴上了阶级感,就变得不那么可爱了。我且以微弱的声音倡议,让我们理解中女为那些——35岁到55岁的女性,也可以根据个体生命的差异灵活调节,无关于婚恋状态,那些所有感到被困住的,stuck的女性吧。

重点是stuck,被困住的,被什么困住了呢?

我又去搜索了小红书,得到了粗暴且令人满意的答案:
九紫离火,百年一遇,中女暴富。意思是2024年进入九紫离火运的开端,离代表了中女,所以从今年开售也是中年女性崛起的开始。他们说“只要你认真搞钱,结果都不会太差”,”站在风口上行大运,终将诸事顺遂“。

信不信?我愿意信,我大笑着全盘接收,小红书在传播玄学上自有一套,未被人类解释的都可以是玄学。

很自然地中女这个概念就让我们想到了《BJ单身日记》 《欲望城市》里的女性们,她们努力在生活和工作,也在努力约会和成就自我,一切都欣欣向荣,但总有一些时刻让她们觉得人生是极度崩坏的,她们把自己灌醉,带着妆坐在卫生间的地上呕吐和哭泣,眼线笔脏了她们的脸,黑色的液体从眼睛里流出,就好像是生活里所有的那些令人失望但无法抱怨的东西幻化成为的黑,她们狼狈极了。

但第二天,你依旧可以看到那个光鲜的女人出现在街头。

这就是中女的位置感,大体维持着体面,有硬撑的,也有真的强悍的,但总有一些瞬间能让人瞬间崩塌,就像压倒稻草的可以仅仅是一股秋天的风。

中女是一种处境。

我形容中女的超能力,便是一种不管生活好坏,你开始有能力handle your life。就是不管好坏你都能让自己好好生活的能力,哭完了也能继续上班闯社会的能力。

好生活,坏生活,单身生活,非单身生活,都是生活。

这篇文章不煽情,不迎合,我只想跟你诉说一些,日常和处境。


#lovelife

婚恋可能是中女面对的最普遍且无力的议题

我前天去杭州参加了比我小的弟弟妹妹的婚礼,昨天收到了在加州的朋友传来的喜讯——怀孕啦!

这种被好消息环绕的情况是常态,每个月都能有那么一两次,为他们感到快乐是真的,为自己感到”落后“也是真的。

但这种“落后”,left behind的感觉并不严重,也不持久,情绪过后我就会投入更新鲜和具体的事物中去,忘记了需要在生命中有时刻表,以及不需要与他人对比进度和完成度。

但在生育这件事情上,34岁的我确实能感觉头上有个时钟在嘀嗒嘀嗒,身边有许多类似年纪的朋友,所以我们对话很多是:judy怀孕了,alice决定冻卵了,amanda在尝试ivf了。

而我大多数时候会说,我决定开始重新寻找爱了。像是搞笑一样的回应。

但我确实是这么做的,我需要担心“卵”这件事

那天跟朋友聊天,我说等我36岁了还没有遇到自己的life partner我就去做单亲妈妈,朋友低头笑得很勉强,我问为什么这个表情,他说,“这就像是中途就放弃了”。

天呐,好像真的是。于是我更坚定了,为什么一定要嘀嗒嘀嗒让时钟变成闹钟,为什么要给自己一个deadline,我决定给自己更多的时候,我想要的珍贵的好东西,它本来就是需要时间的,本来就不容易的,我需要更多的耐心。

很多人觉得我们这个年纪在婚恋市场上很容易不上不下,就是高不成地不就,听起来结婚就像是AI一般机械化的条件匹配,但我觉得所谓的不上不下都是因为你还没遇到自己真的喜欢的。

尽管喜欢不是对每个人都重要的,但对我很重要,我努力单身到现在,就是为了等一个喜欢的。

在私下的社交对话里,或者在社交网络上的内容里,我并不羡慕看到的多数婚姻,一方面他们会如实告诉你,看起来光鲜,实则一地鸡毛;二方面是你看得出来他们幸福,他们匹配,他们像power couple,但唯独没有激情(激情也许不可能一直有,但刚开始总得多少有点吧!后面会更多的谈到激情),就像我问许多人你爱他/她吗,答案总是——他/她是适合结婚的人。

这里没有价值判断,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东西,但是INFJ多少有点理想主义。

当然还有例外,那些真的幸福着的人们。我相信他们的幸福,但那一定非常不容易。在过去的爱情故事里,尤其是迪士尼故事,公主王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以一句"happy ever after"结束整个故事,好像两个人结婚了就圆满了。

在现实里,在一起了、结婚了,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在旧的叙事里,讲述者总让我们以为只要跟对的人在一起,幸福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我长大了,我不觉得任何一种幸福是容易的事情,相反,我觉得幸福是真的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不那么幸福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平静也是好的。想要幸福,就要付出,它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

我重新开始尝试dating app了,尽管我不喜欢它,但是我告诉自己don't hate the game, play the game,意思不是我把它真的当作游戏,那只是个比喻,只是我想要用更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具有现代性的线上约会文化(swipe culture),调整自己的期待和方法,更轻松地面对人性的多变和复杂,保持批判,但可以也“无所谓”一点,走走停停。

对此我有许多话想讲,等到播客里跟大家分享吧。

总之,你说34岁了还能遇到爱情吗?我想问题不是能不能,我们当然能,重点是何时何地。

我们无力,我们迟缓,我们一面积极面对约会,一面做着可能会孤独终老的心理准备,我们乐观也悲观,我们不需要超人般的坚强,更不需要来自他人的怜悯,我们只想就这样存在着,因为这不是任何一种不幸,它甚至可以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们在感知别人没有的东西,更多的独处时间,更多的自我挖掘。

对待低谷和孤独的态度和方法,就隐藏着你是谁的真相。

我们在失望里练就了一身铠甲,在孤独里学会了什么是真的爱自己,于是再也不把坚强挂在嘴上,也不把自爱挂在嘴上,因为你知道一切都如常,没有可歌颂之处,再坚强的人也会哭,再自爱的人也会自毁,我们流动且丰盛,好和坏都是月亮阴晴月缺,它们都是生活而已。

你知道吗?有的人擅长学习,有的人擅长运动,有的人擅长恋爱,有的人擅长结婚,还有些人就是擅长单身!

所以要充分地、主动地享用自己的单身生活啊,重点就在于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我遇到的多数已婚状态的朋友,会多少表达更羡慕单身的状态,自由且丰满,围城一直都在,你懂得围城的时刻需要做的仅仅是去充分地活在当下。

不要去美化自己还没走过的路,不要在围城里被围城。

焦虑是对未来的思考,抑郁是对过去的。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我们时常都不知道自己没有活在当下。

我们总是忘记当下,我们甚至在逃避当下,因为我们总在寻找更重要的事。

就好像现在的单身生活是不重要的,只要遇到了爱情,生活才是更盛大的。不要去寻找那个所谓的更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就是当下。

你就像一个建筑师,你应该关注的是地基,而不是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地面建筑上。洗碗和写诗一样重要和美好,我们想要活在当下,就是要做好最接近真实的人生的那些具体的小事。

任何一种人生都是选择的结果,做选择的同时就有那个被放弃的选择,任何的我们都是叠加态的我们,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任何一种生活都有残缺,于是我们就不必太拘泥于未来时态的可能,而是更专注于现在进行时的微小和皎洁吧。

#career
事业的重构

我在重塑我的事业结构。

在我三十岁之前,我以为我得到的都是因为我足够优秀和努力,在我三十岁之后,才意识到我得到的许多都是来自时代的红利,并不全然是因为我牛我厉害我努力。

知道这件事之后,你才真的懂了赚钱这事的底层逻辑,它从来都不是最努力的人赚最多的钱,也会更有意识去抓住下一个红利。要成事需要顺势,当然也要根据你的天赋和热情来顺势,强扭的瓜怎么都是不甜的。

我充分意识到,虽然我在国内重点大学念了四年商科,在美国商学院又念了两年商科研究生,但商科从来不是我的天赋,那只是在2000年代中期我们对于商科的美化,同时也是对天赋的忽视。

那时候我们总觉得经商就是好的,学商科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于是我们都去学商科了,结果过剩的人才储备也导致了就业的困难。

那时我们也以为学商、经商、金融、贸易等都是更体面和光鲜的工作,如今却是要鼓励大家放下观念层面的身份感,如果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那被包装完美的行业,多少也难逃离有草台的成分,我们不用去追逐所谓身份的虚荣,反而应该去看见自己的天赋,去做真实热爱的东西,如此我们才能真的迎来一个不是卷心菜的世界,一个百花齐放的、有激情的社会。

很喜欢这一届的《喜剧之王·单口季》,喜欢付航,喜欢passion。

Passion是什么?
Passion是一种生命力!不要去卷一样的东西,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刷题长大的我们一辈子都在卷一样的东西,成为差不多的大人,追求差不多的成功人生。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去和别人的长板对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命,不要小范围对比,成就不同的天赋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发光,不矛盾,不需要嫉妒。

我们生来就是不一样,是教育和社会规训让我们越来越相似,而忘记了自己的天赋,重新找回我们的天赋,才能找回我们的激情。

社交网络给我们的错觉是:高赞的就是好的,就是我们应该追逐的。于是我们成了差不多的女孩,差不多的人生,发着差不多的小红书,做什么事都在寻找reference参考答案,我们变得越来越相似,没有天赋,只有不停地在同样的几件事上卷卷卷。

一切都变得同质化,从生活到工作,甚至到穿的衣服和用的东西。

韩炳哲《他者的消失》聊“同质化的恐怖”:

“同质化的恐怖(Terror des Gleichen)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渴望冒险、渴望兴奋,而在这冒险与兴奋之中,人们自己却一成不变。人们积累着朋友和粉丝(Follower),却连一个他者都未曾遭遇。社交媒体呈现的恰恰是最低级别的社交。

同质化的暴力因其肯定性而不可见。同质化的扩散日渐严重。自某一特定的点开始,生产不再是创造性的,而是破坏性的;信息不再是有启发性的,而是扭曲变形的;交流不再是沟通,而仅仅是言语的堆积而已。”

“透明社会是一座同质化的地狱”。

来到三十多岁的我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在现有的工作上无所不能了,我们好像已然接受了自己的普通和庸常,也忘记了二十多岁对一份工作的热情和笃定,如今我们很容易倦怠,一个倦怠社会早已来临。

但我却觉得这恰好是我们重新开始尊重你的天赋的时刻。现在这份工作的倦怠感很有可能是因为它就不是你的天赋所在,不是天赋所在就很难持续性热情、激情。

在十三邀对谈林小英那期里,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对话,为了追逐学习成绩好这件事,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放弃了太多五光十色的天赋和可能性。

但中女的时代,恰好可能是那个可以重新为自己做主,去选择天赋,去寻找天命的时代。

于是我们努力工作不仅是为了活着,也是为了自我。

我已经意识到我的不同,别人在乎的和我在乎的就是不一样,但不一样不是不好,不是不对,反而它藏着你的天赋,我决定重新去面对我的天赋,把我的人生从顺应社会的、父母的期待、标签,转向更尊重我的天赋的地方,于是我就可以继续激情四射,说不定这条路人迹罕至,说不定这条路我能越走越宽。

激情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但首先你要有勇气尊重你的天赋,你的与众不同,你要先放弃些什么,才能拥有更好的东西。

“当你很想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就去做,这不是鸡汤,是基因给你的信号”,这是今年在赫莲娜的女性盛典上,来自医学遗传学家曾凡一的表达,从基因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天赋是真的会给你指引的,但那种指引不是永远存在,你要学会把握那样的时刻。

哈!三十多岁才发现工作也就是这么回事儿啊!两个重要的认知:我不想为工作牺牲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健康,还有时间;你不是你的工作title,你无法被工作决定,你同样需要生活中的那个你。

我不愿意为工作牺牲,但我愿意为我的热爱牺牲。

你瞧,我是有能力将两者分开的。


#FEMINISM 2.0
中女的女性主义

作为一个中女,最厌倦的不过是把“大女主”套用到每种叙述中。

女性主义允许弱小的存在,它尊重和追逐的是个体生命的多样化,异化的女性主义和过于激进的女性主义,好像都在把女性推向另一种不自由。

到了三十多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完善。

我是又新又旧的女人,我也是不完美的女性主义者。我充分感受着自己身上的“不正确”,并且通过理解自己去理解了更多“不正确”的女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中抗争着什么,于是我的女性主义变得越加温柔和具体,它不是审判自己和他人的工具。

从喊口号开始,到内心开始发生裂变,到无时不刻去审视他人和自己,到听见更多的故事,我终于开始豁达起来,原来女性主义不是教科书,不是标准答案,不是活出自我的纲领,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埋在心里的种子,在那些彷徨失去自我的时候,在把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交给别人的时候,在不思考的时候,给你一扇门,打开那扇门,以俯视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把被塑造的部分辨别出来,然后看看有没有可能跳出去,去给自己更自由的可能,而且是要快乐的,自己乐意的。

我想结婚,为爱和日常结婚,实验婚姻这场冒险。我想生育,为自己,我想见证一个生命、人格的形成。

“爱情产生快乐,婚姻产生人生“,我想体验。

但也许,我的想法会变,会跟着我生命的流动而流动。我们呼吁的从来不是不婚不育的女性主义,不是任何一种教条主义下的糖衣,女性主义只是希望女人可以打心底的幸福起来,于是它的同义词更像是幸福主义。

我也想继续为女性主义而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出更多文字,如果是能留下来的文字就最好了。我向往着不带阶级感的女性主义,不是更优越就更正确,更允许对她人进行价值判断,我向往着平视的目光,话语权的正态分布根据群体人数的多寡来匹配,让乡村的女性和城市的女性有类似的空间,去追求她们能触及的自由。

刚读完《素食者》,并不十分喜欢韩女文学,因为每次读都觉得阴郁和贫困,觉得透不过气来。但坚持读完了总会感慨,女性对女性的共情是不分种族和国别的。

你身边也有那种想要成为植物的女性吗?你愿意尊重她的意愿吗?就算她想要的东西接近于死亡?

#selfhood
你的自我,你的第二座山

我的自我告诉我,你不需要向男性求爱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我的自我告诉我,你不需要活成别的女性羡慕的样子。

三十岁之后关于自我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更在乎being而不是having,意思是决定我是谁的不是我拥有什么、拥有多少,而是我是如何存在的、如何度过时间的、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首先物欲是直线下降的。

但对自我成长的要求是直线上升的,我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望。就像回到了我的高中时代,那时候我不是在看书就是在看书,如今也有类似,我避开人群,我想看书,不是为了某种形象,而是为了我未被满足的求知欲。

文字填满了我对世界感知的空洞和虚无。都这把年纪了,我却还在追求某种精神上的、智识上的成长,那些无法直接转化为财富和成功的东西,多少有点不切实际?尤其从事着如此暴露自我的工作,却矛盾地总是想把自己藏起来,但老实说我舒适得很,我的虚荣和我的清明同时存在,我喜欢这种状态。

一种双螺旋的状态。

最近读了戴维·布鲁克斯的《第二座山》,许多人讨论这本书。

“第一座山的使命是建立身份、离开父母、培养自己,取得社会文化认可的成功,如:体面的工作、漂亮的房子、舒适的生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等。“

”第二座山是看到更深层次的自我,察觉内心爱的本能,渴望超越自我,关心他人,投身一项比自身更大的事业,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如:投身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事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我感觉自己虽然还没有足够富裕,但我已经在爬自己的第二座山了,我更希望自己可以通过真实的自我去体验这个世界,而不是继续塑造那个不接近自我、无实质意义的自我形象。

中女如我,已经可以看透许多虚伪,也发现了许多比预想还真诚的真诚,见到了许多草包但不想揭穿,也会在某些不合时宜地时候突然在乎起语言的使用——跟陌生的人类辩论起来,我的自我从来锋利,我愤怒,尽管很多人都说我好温柔,但其实我多少愤世嫉俗,甚至从未掩饰我的讽刺,但多数时候无人在乎讽刺的言语,他们已经变得只能听见好听的话语了。

在我的人生里拥有了更多幽默感,为的是让幽默变成香槟气泡,给酒精制郁的实质以粉饰,给人生中的苦难以笑容包裹的仪式感。

我还是我,但我既是6岁的我,15岁的我,28岁的我,也是34岁的,过去的一切都发生在我当下的生活中,我被过去的我塑造,于是我又新又旧,又哭又笑,在混乱里书写自己的当下。

苏珊·桑塔格说,“我想要的是在自己的生命当中完全在场——真正地存在于此时此地,在生活中与自身同步,全身心地关注世界,包括自己。你并非全世界,世界也并非是你,你存在于世界之中,并关注着这个世界。

我想要在我的生命里——完全在场。

在今年喜单里也喜欢上了小鹿,真的很好笑!她的脱口秀专场也叫做「我的中女时代」,她在微博中写道,“拿着普普通通的牌,认认真真的打好,战战兢兢的留在桌上,哭哭啼啼跌跌撞撞嘻嘻哈哈的往前冲,这就是我的中女时代!”

普普通通,认认真真,战战兢兢,哭哭啼啼,跌跌撞撞,嘻嘻哈哈。

这些叠词也是我的中女时代,我的处境,它是混沌的,微暗也皎洁的,无限也有限的,我们又坚强又脆弱,真实的人是不会拥抱任何一种绝对的叙述的,因为那不是人,人就是一切的问题,因为人不稳定,人奇妙,人流动。

我亦是如此,没有活在过去,也没有活在将来,更没有活在“如果”和“可能”里,我想要充分地活在当下,关注自我和世界,我是一个生活在自己身体里的女人,仅此而已。

前阵子读了Lulu Miller的《鱼不存在》,一本奇妙的书,它讲述了博物学家、斯坦福建校校长的故事,也在故事中一次次解读了混乱,书的后半部分让我读出了许多会心一笑的时刻,非常喜欢。

“这并非我所设想的生活,追求一个比我矮的爱人,一个比我小七岁、骑车比我快、经常对我翻白眼的人。但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打破了界限,看到了花纹窗帘背后的世界。我看到了世界的本质,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所有的类别,都是虚妄。那是世间最棒的感觉。“

我知道,我也会爱上一个我意想不到的人,他不在任何一种类别里,但他就是他,他打破了界限和分类,让我们真的通往无限可能的地方。

“我放弃了鱼,在长久的等待之后,我获得了自己追寻已久的东西:一句咒语,一个技巧,一剂希望。这个世界向我承诺,我的生命中有美好的事物。不是因为我值得,不是因为我为之努力,而是因为它们和破坏与失去一样,是混乱的一部分。生是死的另一面,正如生长和腐烂互相依存。”

美好、破坏和失去一样,都是混乱中的一部分,人生是熵增的过程,但混乱中我们生活一定会有美好的,不是因为你站在镜子前面告诉自己——你值得,而是因为它是客观的必然。

我们的岁数亦是我们的必然,如同我们的命运,甚至不需要迎接,不需要仪式,我们就从少女变成了中女。

当我们不再强调自由和正确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自由;当我们不强调爱的时候,我们
才会真的爱,自发的爱,爱自己和爱人。当我们不再强调年轻,抑或是衰老的时候,我们才活在了当下,Carpe Diem,内心的平和,心灵的喜悦。

我的中女时代,已然到来。我打算充分地享用它,带着比少女时代更多的觉知,去创造些什么出来。

在无限里创造无限,在有限里品味日常,因为日常是很重要的事情。

🐈‍⬛

咱俩的使命不是要走到一起,正如像太阳和月亮,或者陆地和海洋,它们也不需要走到一起。我们的目标不是相互说服,而是相互认识,并学会看出和尊重对方的本来面目。

——赫尔曼·黑塞《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创

大Mia的时尚账号
About life, brain food, lifestyle and fashion.
 最新文章